过年的兴奋还没有过去,正月十五元霄节就来了。
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家乡的民俗。大年一过,从正月初头就开始闹,村民们自发组织扭秧歌、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挨家串户,纵情欢乐。正月十五晚上正式闹花灯,村村镇镇通霄灯火辉煌,家家都燃放爆竹、烟火,人们摩肩接踵,鼓乐喧天,歌声、笑声、喝彩声,节日的气氛达到高潮,闹花灯闹得翻了天。
闹花灯纯属村民自发的自娱自乐,活动道具全得自己准备,制作过程也是比较繁琐的。首先是扎一条旱船,就是用纸糊成船状的道具。儿时村民们生活得比较拮据,工艺精湛的旱船无资制作,便花些小钱,制作简陋的旱船取取乐。在自家园子里砍下几根竹子,劈成一条条或粗或细的竹蓖,先用蓖扎成船的形架,船上有舱,可容下一个人,糊上彩色花纸,贴上花,挂上花吊,表演时可增添观众对船的飘洒摇曳之感。然后,再扎上一担花筐,也叫花挑,就是供人挑起来的花蓝或花筐。最后,还要扎十几对大灯笼,准备锣鼓:大锣、镲子、钎锣、鼓等。
道具齐备之后,便开始张罗人马了。村子里的活跃分子是首选,人员不够,便邀请邻村人参与。坐旱船里的船娘子、挑花筐的花姑、陪花筐的侍女应为漂亮的女性,但那时农村的媳妇、姑娘们封建,没人肯干,大都是男扮女装替代。敲锣鼓、护卫彩船者,由中青年男子担当。扮艄公者,得找能言善变、说话幽默诙谐的人才行。打灯笼的人好找,村里的十几岁男孩子都愿意干,只需要把灯笼拴在丈余长的竹竿上高高举起,分成两队,一队陪旱船,一队陪花挑,是件热闹好玩的事。人马齐备,还得找些帮腔的人,以烘托闹花灯中民歌群起群和的热闹气氛,免得冷场或闹出尴尬的局面。
正月初头,村民们准备闹花灯的当儿,外村的旱船队已陆续来到我村走家串门玩耍拜年。旱船队刚到村口,眼尖的孩子便奔跑着呼喊:“玩旱船的来了!”孩子们呼呼啦啦地跑出家门,兴奋地簇拥着旱船挨家瞧热闹。玩旱船比闹花灯要简单得多,演出时只要三、五人即可。一人坐船为“船娘子”,将旱船吊在船娘子身上,使船很随和地随着船娘子的前后走动而摆动;一位艄公撑船,偶尔要翻个筋斗;一至三人陪船是丑角,妙趣横生得叫人捧腹不已。玩旱船的表演情节也简单:大意是丈夫撑船送妻子走娘家,穿过激流,绕过暗礁,一不小心,搁浅了,丈夫很着急,想了很多办法,终于脱了浅,小两口又高高兴兴地走娘家。演出中,艄公是个关键人物,一切情节,全由他一人的千姿百态在无声中表演出来,时不时的使观众有惊心动魄和心焦如焚之感,最后使观众悬着的心释然享受胜利的欢乐。间以锣鼓伴奏,热烈紧凑,充满生活情趣。表演过后,唱一段小调,表示欢庆胜利的喜悦。
玩旱船是闹花灯的前奏。闹花灯,突出一个“闹”字,有说、有唱、有对白、有打闹、有戏逗,形式多种多样。唱的是家乡小调,也叫民歌,有“门调”与“小调”之分。“门调”就是玩灯人随口编的,见啥唱啥,一般多为赞美之词、吉祥话或笑话。花灯到了主人门前,就像两人见面一样,要相互打个招呼,所谓的“门调”就是对主人的问候和寒暄。闹花灯闹得好与不好,与门调编得是否逗人也有关系。
正月十五晚,暮色初降,送坟灯的人们陆续返回村庄后,阵阵震耳的咚咚哐、咚咚哐、咚咚哐咚、哐哐咚咚哐咚……锣鼓喧叫声,拉开了正式闹花灯的序幕。村民们闻声汇集起来拥随着闹哄,只见花灯队分旱船、花挑前后两拨,在高高举起的只只灯笼陪伴下,锣鼓敲起来,旱船撑起来,花挑挑扭起来,锣鼓铿锵,船娘子花枝招展,热闹非凡。来到村口一户人家的大门前,锣鼓的声韵即刻刹住,撑船的艄公开始唱起了“门调”:
红灯出来红灯进,红灯又到贵府门;
自从红灯闹过后,男女老少享太平。
一到门口把眼观,红绿对子贴两边;
左边贴是福禄寿,右边贴是寿八仙;
福禄寿啊寿八仙,荣华富贵万万年。
唱完两段门调,主人见花灯队欲走,便燃放一挂小鞭炮,意为挽留,花灯队意会又要重新闹、唱一曲。唱词都是由艄公视情信口捻来,现编现唱。如到当年有新婚喜事的庄户人家门前,便唱:
一到门口把脚挪,一脚踩到老龙窝;
踩到龙头生贵子,踩到龙尾状元多。
来到贫苦些的主人门前的门调:
锣鼓一打心里慌,稻草门楼土坯墙;
待到今年秋收后,掀掉茅屋盖楼房。
还有一些搞笑的门调:
(男)一到门口莫要跑,
跑掉绣鞋哪里找?
(女)跑掉绣鞋奴会做,
(男)做的没有买的好。
门调种类繁多,不矫揉造作;既通俗易懂,又有乡土气息,还不乏文采,可谓是雅俗共赏。“门调”唱罢之后,锣鼓便调整韵点,“船娘子”紧接着唱起了“小调”。“小调”种类很多,调子也各异,听起来让人香酥透髓。“小调”既可以对唱,又可以独唱,贵在可以群唱群和;闹花灯者可以唱,观众可以唱,主人可以唱,大人可以唱,小孩可以唱。
正月十五逐村逐户通霄达旦闹花灯,让村民们过足了娱乐的瘾。这一民间活动在家乡代代相传,让子子孙孙们总是痴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