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常根的头像

徐常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02
分享

因为公益 ——老兵徐涛和他的雷锋车队

去年6月,我随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作家协会“到人民中去”采风小分队采访时,认识了徐涛和他的雷锋车队。

徐涛的老家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1992年,18岁的徐涛光荣入伍,成为武警新疆某部的一名普通战士。1995年底,徐涛退役到昌吉州呼图壁县,并在不久后与打工时认识的姑娘丁雪萍相恋结婚。2003年6月,他们夫妻俩花了3万元钱,买了一辆二手夏利车跑出租,丁雪萍跑白班,徐涛跑夜班。

不久,徐涛找来一起跑出租的退役军人与河南老乡,6个人6辆车成立了一个“平安车队”,以期互相帮衬。出租车上经常有客人丢失的物品,他们6人中谁捡到了便互相通告,一起寻找失主。2006年,呼图壁县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了交通广播,车队“的哥”捡到丢失在车上的物品,就都交给徐涛,由他送到县广播电台通知失主领取。碰巧当时县广电局的耿局长去北京开会,在北京坐过雷锋车队的出租车,就对徐涛说:“你们这样助人为乐,就把车队改名为‘雷锋车队’吧”。

“雷锋车队”,这名字好啊!徐涛想,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自己不就一直希望成为雷锋那样的人吗?2007年3月5日,6名“的哥”聚在县广电局门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车队命名仪式,6辆出租车的顶灯上印着雷锋头像和“雷锋车队”四个红色大字,由徐涛担任车队队长。

呼图壁县城有支雷锋车队的消息不胫而走。

2008年6月的一天,大雨倾盆。凌晨5点左右,徐涛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接听后,一名陌生男子焦急地喊:“徐师傅你快来,我老婆快要生了。”

徐涛怕耽误事,说:“你赶快打120,往医院里送呀!”

几分钟后,手机再次响起。“我打了120,可救护车找不到我家住的地方,这可咋办啊!”

这时,徐涛突然想起,几天前他曾送一对甘肃籍夫妇去老白农场,因女子已经快临盆,下车前,这对农民工夫妇向自己要了电话号码。他们住的地方离县城有30多公里,全是土路,即使白天进去也很难找到出来的路,更别说是在雨夜了。于是,他立即驱车到安佳医院急救中心叫醒了值班医护人员,说:“赶快跟我走,有一个孕妇快要生了。”

通往老白农场的岔路口很多。徐涛开着出租车给救护车带路,一路警笛直奔农场。

救护车顺利抵达孕妇家,载着孕妇快要驶进县城时,孩子就出生了,母子平安。

“今天要不是徐师傅带路,到现在我们也可能找不到你家。”救护车司机对孩子的父亲张军说。

张军这才反应过来,从身上摸出口袋里仅有的500元钱递给徐涛。“我们是雷锋车队,帮助你是应该的,怎么能收你的钱呢!”徐涛推开他的手说。

因为激动,张军一时语塞,两行热泪流了下来。

孩子满月的时候,徐涛应邀到张军家里做客。几瓶啤酒、几个小菜,一帮打工的甘肃老乡,张军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说:“我儿子的命是徐师傅救的,是雷锋车队救的,儿子的名字我都起好了,就叫张雷,雷锋的雷,我要儿子永远记住自己是雷锋救的。”

2008年3月的一天上午,徐涛出车时,见一位维吾尔族老人拎着大包裹在打车,他停车帮老人装上行李问道:“大叔,您去哪里?”“去我的廉租房。”交谈中徐涛得知,老人名叫乌孜曼·阿莫提,1982年从喀什来到呼图壁,是一位60多岁的残疾孤寡老人。老人刚从外地回来,还想去医院看病、到社保局办点事。

“大叔,您看这样好不好,咱们先去看病,然后去社保局,办完事后再送您回家。”徐涛说。

“这不行,我身上没有那么多钱啊!”老人一个劲儿地摇头摆手。

“我不收您的车费,我是雷锋车队的,今天免费为您服务。”“还有这样的好事?”老人将信将疑。

扶老人到医院看病,到社保局办完相关手续,再送回家,徐涛为老人忙了一整天。

从那时起,孤寡老人乌孜曼不再感到孤独了。

老人因患小儿麻痹行动不便,从开始帮着买水、买电、交电视电话费,到后来买米面油菜、修马桶、接送看病,老人的一应家务事徐涛都帮着去办。一有时间,徐涛就带着队友们买上羊肉、蔬菜和水果来到老人家中,做做家务,陪老人说说话,一起吃顿团圆饭。

后来,乌孜曼把家里的钥匙也给了徐涛。“我没有娃娃,自从有了徐涛这个儿子,几天不见我就想得慌,我‘嗨麦斯’(维吾尔语“全部”的意思)的事都找他。”对老人来说,徐涛这个“儿子”已经成为他生活中最温暖的存在。

一天上午,徐涛给乌孜曼打电话,连打了3次都无人接听。他放心不下,连忙赶到老人家里,只见老人倒在地上,已经昏迷不醒。徐涛一脚油门,把老人送往医院抢救,原来老人是心脏病复发了。一个月后,乌孜曼在徐涛的陪护下康复出院了。

13年的相处,两人的感情已犹如父子,有时徐涛扶老人出门散步,遇到邻里打招呼:“乌孜曼,扶你的人是谁呀?”“是我的儿子,汉族儿子!”每次这样回答时,老人的脸上都溢满了幸福与自豪。

毕竟开出租车是一项养家糊口的营生,徐涛和他的队友们却经常在最来钱的节假日满大街地免费拉人,遭到不少质疑。有人说他们不务正业,有钱不挣“脑子进水了”;有人说他们就是为了作秀、抢风头,一定另有所图。

面对旁人的不理解,面对公益路上的种种挫折,徐涛伤心过、委屈过,但他没有放弃。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特殊的老人,让他对自己内心的追求更加坚定。

那是2008年的一天下午,徐涛出车送客人到呼图壁县客运站时,看到一位身穿老式军装、步履蹒跚的老人,他主动上前问道:“老人家,您去哪里?”

“我去县民政局。”

“我可以免费拉您。”

“不行,我不坐。”

“老人家,您是不是当过兵?”

“你怎么知道?”

“我也当过兵,我们是雷锋车队,常年为您这样的老人提供免费接送服务。”

听到这里,老人才同意上车。徐涛在交谈中得知,老人是一位80多岁高龄、参加过多次战斗的老八路,要去民政局领优抚金。到地方后,徐涛扶老人上了台阶。当他转身离开时,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只见老人正挺直身体,朝着他的背影敬军礼!

徐涛心里一热,泪水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那一刻的情景深深地烙在他心里,至今还历历在目。有许多人问过徐涛,是什么原因让他一直坚持到现在,每次他都会向人们讲起那位老八路给他敬礼的这一幕。

徐涛身边的“的哥”“的姐”几乎都是在他的感召下,主动加入雷锋车队的。

马俊,回族,1967年出生,2009年开始跑出租,2011年加入雷锋车队,现在是雷锋车队的副队长。

马俊说,刚跑出租的时候,总认为雷锋车队是忽悠人的,“跑出租拉人不要钱,勺子(傻子)吗?”直到2011年的一天,他的父母在家距县城十几公里的十三户村打车去县医院看病,坐上了雷锋车队“的哥”陈琳的车,下车要付车费时,陈琳说:“我们是雷锋车队的,对年老有病的乘客免费。”

“我儿子也是跑出租的,回去后一定要让他向你们学习。”马俊的父亲感动地说。

在父亲的提议下,马俊加入了雷锋车队,常和徐涛一起做公益。有一次,他在车上捡到一些金首饰和1万多元现金,找到失主归还后,乘客感动地给他送来了锦旗。他说,那是他人生中收到的第一面锦旗,那种被社会认可的感觉,真好!

雷锋车队的车从当初的6辆,发展到现在的80多辆,不少私家车也加入其中,除了汉族、回族还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各民族兄弟姐妹加入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当地敬老院、福利院是他们常去的联系点。他们不只是捐钱捐物,也从来不是蜻蜓点水“点个卯”就走人,而是尽可能地陪一陪孤寡老人、残疾儿童,给予他们精神抚慰。

2015年4月,呼图壁县脑瘫患者潘刚赴天津治疗,徐涛与全国雷锋车队爱心联盟进行了沟通协调。无论是火车站接送,还是挂号排队……多地爱心人士接力,让潘刚顺利就医,享受到诸多便利。

潘刚卧床10年来,雷锋车队没有停止过对他的关爱,送米面油、捐款捐物、车接车送,在车队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爱下,潘刚的身体慢慢开始好转。

徐涛的出租车上,有一个红色的易拉罐,上面印着雷锋的头像。他说:“一些乘客搭车习惯性地不要找零,我们就把这些钱放进这个‘爱心一日捐’易拉罐。用微信支付的,我们都会记着取出来放进罐里。积少成多,还真能帮助不少人。”2014年儿童节前夕,徐涛就是用“爱心一日捐”里的钱,给帮扶对象万继华的女儿买了一辆自行车。

万继华是呼图壁县种牛场职工,2012年被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妻子后来选择了悄悄离开,留下正在上小学的女儿万嘉琪。万继华的母亲为了给儿子治病,变卖了家里所有财产。

徐涛得知情况后,与队员们主动承担了万继华家人的全年免费出行,每逢节假日大家都会去看望他们;每年春节,都会带着面粉、清油、春联、鞭炮、油果子等陪他们一起过年。9年来,车队先后募集到了6万多元善款,帮助万继华进行治疗和康复。如今,万继华不仅可以生活自理,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参加社会活动了。

2015年的一天,徐涛给万嘉琪带去了新书包和课外书籍,女孩高兴地在徐涛跟前转来转去不肯离开。

徐涛问她:“有事吗?”

这时,万嘉琪红着脸盯着徐涛,怯怯地问:“徐叔叔,我叫你一声爸爸行吗?”

徐涛柔声说道:“行啊,孩子,叫吧!”

万嘉琪喊了一声:“爸—爸”就转身跑开了。

2018年,万嘉琪参加高考期间,雷锋车队专程接送与她一起居住在种牛场的同学。万嘉琪考上新疆工程学院后,徐涛带着家人和队友专程为这个“女儿”送行,并为她送上了募捐来的2200元。同时,还联系到爱心企业家对她的大学学业进行资助。

2021年高考首日,一大早,雷锋车队的爱心车辆接送考生到达考场后,在城区东风大街上等待着考生下考场。高考期间,雷锋车队联盟了200多辆送考车,活跃在呼图壁县城区各主要街道,这样的“爱心送考”活动,徐涛已经组织雷锋车队开展16年了。

徐涛和他的雷锋车队让我相信:一个人温暖一座城,一群人温暖全社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