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常根的头像

徐常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22
分享

司马光故居漫笔

司马光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妇孺皆知。我小时候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乐于传颂,对这个慧光早现的古代神童那真是艳羡、佩服至极。

学生时代,我方知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尊为“孔门三圣”,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学双绝“两司马”。他编撰了一部300多万字、记载16个朝代、1362年历史的我国首部编年体通史,被后世称为“帝王教科书”的《资治通鉴》,几千年的历史兴衰得失尽收卷中。晚年的司马光,权倾一国命运,登上了北宋权柄的巅峰。

烟花三月,回家乡豫南光山县探亲,被友人安排住进了司马光宾馆。我有些诧异,这宾馆与司马光难道有何牵扯?一打听,友人们告之,司马光出生在光山,并在这里度过童年,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典故也出于此地。让我兴奋而又意外的是,司马光故居与宾馆仅一墙之隔。我更为不解:司马光的祖籍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也称涑水先生,怎么就出生在光山?我在家乡农村生活了17年,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听说过砸缸的故事就发生在家乡的县城里。离开家乡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才知道,真算孤陋了,可是这怪不得我,要怪也只能怪那时的教育落后,农村信息闭塞,县里也不注重对本县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古迹的宣传,如此寡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次日上午,我带着几分好奇,走进了司马光故居。进得门来,是一个不大的院落,院内花草繁茂,环境清幽。院中间建有一亭子,亭下有一水井,井旁立着块石碑,刻着“司马浴泉”字样。水井东北边的草地上,有一组雕塑:一个模样狼狈的小孩子正从底部被打破的水缸里往外爬,另一个小孩子俯身在帮助他,旁边撂着块石头。眼前“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雕塑景象,让我想起了《宋史·列传》第九十五对此事的生动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儿弃去。光执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这一当年在东京、洛阳被画成《小儿击瓮图》广泛流传的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

院内两侧各有几间古建筑式厢房,一侧是司马光故居展室,另一侧是司马光茶社。走进展室,墙壁上挂满了关于司马光生平的史料和绘画,我这还是第一次全面详实的了解了这位史学家。史料显示,司马光宾馆,为宋代古县衙遗址,宋天禧三年(1019年),山西夏县进士司马池为光山县令,同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在光山县署儿子司马光出生。光山县一名的由来,源于流经县城的淮河岸边一山峰上,常常萦绕着淮河水反射的“浮光熠彩”。司马光出生光山,司马池觉得给儿子起“光”这样一个名子,既吉祥又有纪念意义。

光山县有“洗三”的习俗,就是小孩出生3天后举行一个洗浴仪式,传说司马光就是用这个院内井里的水“洗三”的,因此被称为“司马浴泉”。如今的司马光宾馆当年是光山县委大院,机关干部和员工多年吃的都是这口井里的水。

参观展室、细看史料,对司马光这位慧光早现的“神童”,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司马光父亲司马池是宋仁宗宝元至庆历年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母亲聂氏是一位知书达理、才德俱佳的女子。他虽然出身富贵家庭,但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作风。司马光6岁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熟读诗经,7岁时“凛然如成人”,并以砸缸救人的机智名扬天下。他聪敏勤奋好学,对历史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左氏春秋》,“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幼年的司马光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他不仅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而且可以把200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楚明白。到了15岁司马光便“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20岁他就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可谓功名早成。

穿越千年时光隧道,我漫步故居院内。千年古柏植于东门外边,院内曲径通幽、花草繁茂,小桥流水,典雅秀丽。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这和家乡农村老百姓住宅一样的院落,就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诞生之地啊!那传诵了近千年的“司马光砸缸”故事当年就发生在这块沉寂的土地上!

坐在院内一侧厢房用司马光名字命名的茶社里,我一边品茗着本县特产毛尖绿茶,一边回味着历史:这座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里,曾经住过这样一位伟大的史学家,这里的土地曾与他朝夕相处,这是一座普通的、令人景仰的院落。时光真是魔术师啊!时隔990年,我竟坐在了史圣司马光的诞生之地,他当年玩耍砸缸的地方,而今已地是物非人非。昔日古县衙今日已是司马光茶社了。

我品茗着茶香,望着这四合院落,引起我对这位史学家的联想与景仰。他后来表现出来的渊博学识,来自惊人的刻苦努力。他睡觉的枕头是一段圆木,叫“警枕”:只要一翻身,枕木就会滚走,人就会惊醒,他便可以继续起床看书。正是这种精神,使司马光从小就博览群书、学识超群。

司马光悬书谢客的故事流传至今。他晚年出任宰相,一时间,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为此,司马光亲书一条幅,挂在客厅里,一律谢绝造访。司马光这帧谢客条幅层次分明,言简意赅。对于欲进忠言为朝政拾遗补阙者,他鼓励其以正式奏章报告朝庭,他将与同僚商议,选择可行者,进呈皇帝批准实行;对于欲指出他人之过失者,则请其写一书信,交由吏人传入,他将认真对照反省、努力改正;对于意欲调动工作、理雪罪名及一切为个人切身利益的事奔走者,他劝告其具状上奏,他将与朝庭众官酌情处理;至于没有什么事,而要来家中拜访者,他也明确表示“不请语及”。这样他不仅谢绝了造访者,而且避免了可能发生“公事私办”、拉关系、走后门等腐败问题,充分显示了他笃诚廉洁、正大光明的高风亮节。

司马光一辈子清政廉洁。据史书记载,他终身不纳妾,家无余财,爱妻去世时,因无钱办丧事,司马光只好卖地葬妻。就连他死后也是殓入早已备好的薄棺,遗体仅盖一旧布被,随葬的只是一篇专门颂扬节俭的文章——《布衾铭》。这在盛行厚葬陋习的古代,实属罕见。

然而对于司马光,后世却毁誉不一。史书上说他“孝友忠信,恭俭正值,诚心自然,天下敬信”,有极大的“人格魅力”。《资治通鉴》的完成,更使司马光声望日隆,“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但他主政期间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止,并把北宋军队攻占的土地归还西夏。死后8年,宋哲宗便将他打成“奸党”,追夺官誉谥号,并砸了刻有御书的墓碑。有人认为,他在学术上成就斐然,在政治上却是个悲剧人物。

走出故居,倘佯光山县的县城街头,处处可以感觉到光山人对司马光的爱戴和纪念。司马光为其出生地光山县增添了不少的光彩,作为司马光的出生地,这个县城以他为荣,古往今来无不以此为自豪。对于司马光这样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光山县自然给予更多的挚爱,至宋代以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弄巷、水井、书院随处可见;为他建祠立碑、题诗、作记,更是代不乏人。而今除司马光宾馆、司马光故居外,光山还有司马光广场、司马光大道、司马光小镇等等。光山人千百年来“咸尊司马,岁月展拜”,表达对这位先贤的景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