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常根的头像

徐常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14
分享

年味儿

小时候,最兴奋的事莫过于过年。记忆中的豫南光山县老家农村,进了腊月门,天天有年味。家乡腊月的年味,有如鲁迅先生《祝福》里的开场白般:“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自不必说,就是天空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孩提时对过年的向往和期盼,除了有好吃的、有新衣裳穿,还有腊月里去赶年集。集市在公社里,每月双日逢集。腊月里,赶集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人挤人水泻不通,花花绿绿的衣裳,各式各样的小吃,年货、年画、小人书等琳琅满目。街头上,舞狮子,民间艺人演唱的划旱船、说大鼓书,唱戏的、吆喝叫卖的、讨价还价的,一片嘈杂,热闹非凡。我们几个同村的小伙伴,用小脏手攥紧平时积攒的毛毛钱,步行几里地逛完集,买些年画、小人书、瓜子花生之类的东西,欢喜地回家,幸福感爆棚。

那年月物质匮乏,村民的日常生活十分拮据。但穷过日子富过年,经过一年的积攒,年货还是倾其所有尽力办得丰盛些。置办年货时,大人们客气地寒暄声,小孩子那种雀跃与欢欣,以及混在氤氲蒸气里的是村民们难以言表的好心情和“年”的味道。

对于忙年,村民们总是充满了情感。好像一年要干的家务琐事都集中在这短短的几十天,甚至更短的日子。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也是忙年不可缺失的记忆。年货大都是自产的。春节客人多,家家户户要赶在节前蒸好大量的馍馍、包子。蒸年馍,对家庭主妇来说也是一种隆重的仪式,主妇们通过这样形式来表达自家丰年的欣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过年的面粉要吃新面,年货图的就是个新。面粉要靠自己磨,村里就一个磨坊、一盘石磨,全村轮流互帮互助着先磨完面、再磨豆腐,与此同时,打糍粑、杀年猪、杀鸡宰鹅,晾晒腊肉、腊鸡鸭鹅,做卤制品,炸酥肉、滑鸡、滑鱼等也在穿插进行,还要去水塘、小河里下网捕鱼,腌制咸鱼,整个腊月全村的大人们没有一人清闲。那些孤儿寡母、老弱病残的困难人家,村民们会主动伸来援助之手。还有那写一手好毛笔字的村民,年关里左邻右舍的人热情地请他们到家写春联,引来一群大人小孩围观、赞羡。当所有的年货堆放整齐的时候,年已经跟着零星的鞭炮声溜进来了。

过年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这天,家家户户“打扬尘”,用纸糊墙、糊灰棚、糊窗户,拆洗被褥,举行一年中最彻底的大扫除。打扬尘,意为推陈(尘)出新,把一切霉运、晦气扫地出门。堂屋供桌上摆着大碗小碗的鸡鸭鱼肉,馋得我直流口水,硬是不让人动一下。父母反复解释说,这是祭灶的供品,为灶神送行,盼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样,一定要虔诚。为此,小年灶神“吃肉”,我们全天吃素,乡亲们说小年就是豆腐年。

过了二十三,一天快一天。大人们忙活着过年的事,我们常淘气添乱,自然免不了挨巴掌。大人们说话办事越来越讲规矩,讲吉祥,言谈举止开始有了忌讳。孩子们哪儿知道啊,因此常遭到斥责。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贴春联。大红的春联贴在门框两边,门楣正中贴上横披,两扇门的上方各贴一张门神。门神上大都印的是钟馗和唐朝两位大将军秦叔宝、尉迟恭的画像,乡亲们笃信门神能制服野鬼,担心除夕之夜有野鬼进门,把“门神”贴在门上,让他们守着门,有辟邪之意。这样,大家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守夜了。只要有门,不管大小,都要贴上春联,牛圈门上贴着“六畜兴旺”,猪圈门上贴着“肥猪拱门”,鸡圈门上贴着“鸡鸭成群”,就连粮堆也贴上“五谷丰登”,农具上也贴着“丰衣足食”…… 春联最好是家里人写的,显得这户人家有知识有学问。

贴春联有忌讳。春联一般用红纸,代表喜庆。但如果当年家人或族人有长辈去世了,就不能贴红色春联了,家人要在每块门板上方用两条黄色草纸贴上一个‘X’,或各贴一张黄草纸(烧纸),门对子(春联)要贴上用钱簪打过的黄草纸;同户族里的近亲要贴下色(黄、绿、紫、洋蓝色纸均可)对联,次年和第三年春节去世者的家人要贴下色纸对联,以示怀念,满三年之后的春节才可以贴上红色纸对联。否则,会被视为大不孝。大年三十这天,欠债的人家若一旦贴上春联,讨账者是不能进门去讨要的,这是禁忌,要让欠债人也过上一个安稳的年。

年三十夜,大家将所有的期盼都集中到这一晚。年夜饭前,父亲洗澡净身、换衣,虔诚地在堂屋供桌上摆上香炉、供品,点灯、上香,开始祭祀祖先。我们兄弟姐妹不声不响肃立一旁。祖先的画像悬挂在堂屋的正墙上,父亲跪在供桌前,烧纸、三叩九拜,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请祖先们回家过年,保佑丰年。大门虚掩着,留有一道缝隙,目的是好让祖先们出入,这也是上行下效的规矩,代代沿袭,不可更改。父亲拜完,我们兄弟姐妹依次跪拜。一挂长长的鞭炮震得地动山摇,年夜饭摆上了桌子,气氛活跃起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指点菜肴,说的尽是吉祥祝福的话。如吃鱼,说鱼吃余剩;吃糍粑,说年高(糕)、生活年年高升;吃暖火锅,是人丁兴旺、生活红火的象征。年夜饭的主食是大米饭,锅粑一定要结厚,但不能吃,饭后要将锅粑、剩米饭放入储存的稻谷堆上,以期来年兆丰年、兴旺发达。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火堆旁,边包饺子边守夜,唠叨着旧年事,憧憬着新年好运。不过,言行要特别谨慎,只说喜庆的话,讲吉利的事。正月特别是十五里,有些禁忌是不能冒犯的:大年三十晚上家里是不欢迎外人来串门的,出嫁女大年三十不许看娘家灯,正月里不能剃头,不许摔坏东西,生病不看医生、不吃药;说话不能带“鬼”、“死”之类的字,因故去的祖先都被请回家来过年,说了是对祖先的不敬,再者新年里会不吉利。我们小孩子有时不慎说了一些不吉利的话,父母赶紧拿糙纸或鞋底来擦一下我们的嘴巴,意思说,你这嘴巴是屁股,说过的话等于放屁。大人们捍卫这些禁忌很神圣,违犯了会引起家人和他人不快,我们很是小心、谨慎言行。

守岁的重点是守好香,一炉香一炉香的接着烧,不能断了香火,断了香火是对祖先的不敬,也是不吉利的。守岁对我这个瞌睡虫来说,实在是一种煎熬,趁大人不注意,我就溜进被窝里去睡觉,由于年味激得我太兴奋,迷迷糊糊地总睡不踏实,不时的就着煤油灯光看墙上的年画,感觉画上的人在动,不是我进入了画中,就是画中人向我走来,吓得我赶紧用被子捂住了头。睡意全无,就悄悄起床,兴冲冲地试穿新衣新鞋新袜,盼望天快点亮,好穿新衣去拜年。

大年初一,鸡鸣即起,穿上新衣,开门迎神。农家小院里,大红春联、新年画与中堂画、满地燃放鞭炮留下的碎红纸屑,浓郁着红红火火、焕然一新的喜庆年味。早饭吃饺子,饭后亲邻族里相贺拜年。初一不出村,只拜族人和村邻,村里即使平时有隔阂、有矛盾的人,也会登门拜年,大家都会以笑容和宽容相迎。

同族人的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进了堂屋跪在供桌前磕上三个头,起身说些拜年喜话,长辈笑呵呵地边说着祝愿的话,边往我们口袋里装些瓜子、花生、糖果和几个紫黑色的荸荠。那荸荠个儿大,是外地贩来的,吃着格外的脆甜。孩子们的新衣服上下左右四个口袋个个都比较大,是为多装点“年货”应孩子们的要求而做的。口袋满了回去清空,一圈下来收获不小。拜完年,孩子们聚在一起显摆一番各自己的“年货”,喜气洋洋。

初一这天,家家户户不扫地,扫地意味着扫出财运,大人不干活,孩子们更欢乐,不论犯什么错,大人都不会责怪、打骂。家乡习俗如果初一打骂孩子,那这一年中孩子就会屡犯错屡挨骂。

拜年的时间是约定俗成的,哪一天有谁来家拜年,不需事先通告,主人家早已备好了酒席。初一拜户族邻居,初二拜舅舅,初三、初四拜老干爷(岳父);初五、初六拜姨妹,初七、初八拜表亲,初九之后拜朋友。

初二开始出村给亲戚拜年。按照辈分的不同,要带些拜年的礼物,有长辈或老人的一定要带上一斤白沙糖去,这是家乡俗成的礼节。有的长辈家后生晚辈多,堂屋供桌上码着高高一堆用红纸包裹着的一袋袋白沙糖拜年礼,那是资历和被尊崇的象征,彰显幸福与荣耀。

家里孩子多,兄弟姐妹之间分好工,你拜舅舅我拜姨,你拜姥爷我拜姑。拜年是个辛苦活儿,全靠脚力,不论远近须家家登门拜到,如落下哪家,会被认为瞧不起,从此与你断绝来往。

拜年,必须是上午,去得越早越好,特别是尊贵的亲戚。下午不能去拜年,否则,亲戚会择精(方言:不高兴)、不欢迎,这是家乡的礼俗。拜年,最麻烦的是吃饭。无论到哪家,主人客气得让人无法推辞,一天下来让你吃得力不从心。

拜年客到后,主人要先煮一碗饺子,或醪糟荷包蛋,或以炸肉、腊肉垫底的挂面、糍粑、汤圆招待,家乡人称之为过晌午。然后,主人拉开方桌,端上菜肴,开始叫喝,喝酒划拳越热闹,主人越喜欢。一席拜年酒从早至晚不散,先来的拜年客酒醉饭饱时离席,后来的拜年客又陆续入席,菜不断地上。如遇新女婿拜年,岳父家要专门请人陪客,酒宴也十分隆重,菜肴“配套成龙”。初一至十五为拜年高峰期,正月十六以后称拜晚年。正月十五里,村里来来往往地都是拜年的人群,笑意盈盈,欢声不断,处处荡漾着浓浓的年味。

随着时代变迁,物质的丰裕,如今家乡的传统过年仪式在不断简化,年味儿也在悄然变化着,但唯一没变的是阖家团圆、亲人相聚的那份幸福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