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受中国作家协会的委派,我到江西修水县下沉。了解当地脱贫攻坚所带来的幸福。
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位于幕阜山腹地,修河上游的修水在黄庭坚的笔下显得恬静淡雅。过去,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贫困人口较多,1994年被定为国家贫困县,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又被列为省定特困片区县。由此也开启了修水县在奔小康路上的“长征”。
一
修水县马坳镇的黄溪村,是修水县典型的“后进村”,“上访村”。也是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贫困村。说起过去的黄溪村,村民的眉头紧锁着。2008年10月,黄溪村迟迟没有完成换届选举,原因是村里的基础太薄弱,交通闭塞,产业匮乏,人心散漫,民风彪悍,全村因斗殴、偷窃等行为被判服刑村民60多人。“日子过得比哪都差,村里只有一条弯曲的泥巴小路,孩子们上学泥浆卷在裤腿上。”
去黄溪村的路上,两旁还开着野菊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灿灿的。远处是高低起伏的群山,不时听见羊群咩咩的叫声。时近半下午时,我抵达了黄溪村。一望无际的桑园里,农民正在忙着修枝剪叶。“今年的收入还不错,仅蚕桑这一块的收入就有4万余元。”这大概就是黄溪村民的蚕桑收入,这个收入涉及到每家每户。黄溪村每户村民家都有蚕桑,茶叶,水果,收入最低的产业是4万余元,多的达到十多万元。
说到黄溪村的变化,村民们把它归功给一个叫徐万年的人,他是黄溪村支部书记。
“当年是我们强烈要求他回村担任支部书记的,这个书记非他莫属,也只有他才能带领村民致富。”村民对徐万年心里有数,见证了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历程,都为他的勇气、胆识、实干叫好。1976年前,徐万年担任过村支部书记,由于村里各项工作起色很大,1990年被提拔为副乡长,1996年他主动辞职下海经商,成功创办“万年综合养殖公司”,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猪老大”。2008年养殖公司完成销售额2600万元,纳税60万元。公司先后获全县科技兴农示范户、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省畜禽养殖500强;徐万年个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县“养猪状元”、全市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当选九江市人大代表,2008年当选全市“光彩之星”、全省金融十佳“守信标兵”。
2008年村“两委”换届前夕,乡亲们一拨一拨地找到徐万年请他参加村支书选举,许多村民自发组织到镇里,还打电话给县委组织部争取组织上支持,甚至有人“威胁”徐万年:“你不回来做支书,我们就把你猪场围墙推倒。”镇里也被村民的热情所感动,镇党委书记亲自出面鼓励徐万年莫辜负群众的期望,黄溪需要他,乡亲们在等着他……回首自己18年走南闯北,养鱼,养猪,失败过,成功过,一抹酸酸的滋味涌上心头。如今,自己的致富梦想刚刚起步,修水县万年综合养殖公司经营状况略有好转,竹坪农业生态示范园正在紧张建设中。此时的徐万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当与不当的念头时常萦绕在脑海里。经过近两个月的上级领导谈话和党员群众鼓励,徐万年的心里豁然开朗:首先,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其次,带领群众致富是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第三,乡亲们期待黄溪村有一位好的带头人。所以,尽管感到有些为难,尽管担心干不好对不住组织对不起乡亲,但在大伙的真情感召下,徐万年把公司扔给儿子和女婿,毅然决定参加村里的换届选举。2008年11月26日,徐万年全票当选黄溪村党支部书记。选举结果一宣布,现场的党员群众都乐坏了,纷纷自发放起鞭炮,奔走相告“咱们万年当村书记了……”整个村子沸腾了好几天,村民们比过年还高兴。
徐万年刚上任时全身卯足了劲,向村民立下誓言说:“大家一定要改变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三至五年内把村里变个样。”徐万年的话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创造了“修水精神”。
上任后,徐万年从深入分析村情、逐户走访问计入手,挨家挨户征询意见,了解情况,到外地先进村取经。他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谋划黄溪的发展,很快提出了符合黄溪实际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土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住房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五化”发展模式和家家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就业、年年有分红的“四有”发展目标,并请来专家制定黄溪村5-10年发展规划。立志把黄溪村建成全县乃至全省一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9年春节过后,大多数人挤进了打工的浪潮,但受但受金融危机影响,黄溪村有200多名农民工没地方去。看到这一情况,徐万年心头很不好受,但很快就有一道阳光倾泻进来。“返乡农民工大多有市场意识和市场经验,有的还掌握了实用技能,为什么不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一起干呢?”想后马上就做,当即接收了17名农民工到自家公司从事生猪养殖,引导36人加入生猪合作社发展,并专门举办了三期种养技术培训班。为了树立村民的信心,徐万年还出资购置农用车、收割机和其它农机具,牵头组建黄溪村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了20多人就业。这些返乡农民工初尝甜头,深有感慨地说:“今后不用出去打工,在家安居乐业一样能赚钱。”
蚕桑产业是黄溪的传统产业,受市场低迷影响,种植规模急剧下滑。村“两委”经过反复论证,认定蚕桑仍是适合黄溪发展的主导产业,徐万年多次给村民算经济账,动员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发展蚕桑,全村桑园面积由2008年几近荒芜的50亩扩大到现在连片优质高产桑园800多亩。为破解产业链条短影响蚕农增收的难题,徐万年积极争取省蚕种厂到黄溪创办制种基地,有效延伸了养蚕、制种、售茧的产业链。村里成立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与省蚕种厂合作推广科技养蚕,开展技术培训,提升茧质和产量,使单张蚕种收入由原来1000多元提高至6000多元。去年全村蚕农收入超过400万元,一些蚕农越干越有劲,有些贫困户别的干不了,一门心思栽桑养蚕,承包桑园10多亩,年养蚕种二三十张,仅这一项年纯收入就达五六万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黄溪村为盘活土地资源,按照“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方式进行成片流转土地,建成“网格化”灌溉渠5000米,平整格田面积1600亩,新建田间机耕道16公里,为全面推行大户承包、规模种植奠定了基础。目前黄溪村基本形成蚕桑、蔬菜、茶叶、花卉苗木四大主导农业产业,全村发展无公害蔬菜200亩、茶叶1500亩、花卉苗木300亩,建成修水县西片区最大的蚕桑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一组一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懂经济、善管理的徐万年并不满足于只发展农业产业,他还坚信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资源,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工业也可以搞出名堂来。在他的积极运作下,成功引进投资商建成汇津纯净水、金樱子酒业、三和家具、恒茂竹木加工、蚕茧收烘公司等多家企业,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常年实现就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村集体通过采取资源入股的形式,黄溪由原来的“空壳村”摇身成为产业大村、经济强村。
在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的过程中,徐万年始终把贫困群众的脱贫牢牢记在心上。徐万年带领村“两委”干部,引导贫困户由政府“输血”向自身“造血”转变,积极打造富民产业,按照“发展一个产业、加入一个合作社、一家至少一人在村就业、一种以上收益方式”的“四个一”扶贫模式,不断拓宽贫困户增收脱贫渠道。通过盘活贫困户手中土地资源,引导贫困户投入种植100余亩花卉苗木,有效解决贫困户有地无劳力、有劳力无土地的窘状,同时鼓励流转大户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事日常生产工作,使贫困户人均增收达3000元左右。通过组建扶贫农业合作社,吸纳135户贫困户采取资金资产、土地山林、劳动力等灵活多样的入社或入股方式成为合作社成员,并从中受益。通过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带动153户贫困户家庭从事养蚕或相关产业,从业贫困人数达400余人,蚕桑产业为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3万元。经过多年努力,黄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730元提高到2016年的4800元,增长51%,贫困户人均达到了3800元,2016年黄溪如期退出贫困村。
2019年,一个500栋连体式别墅建成,村民迁入新居,个个喜笑颜开。中心村里有超市、沼气池、休闲广场、室内篮球场等;村民没有自留地,村里建起了村级菜市场;为了方便村民锻炼,黄溪村打造了3.7公里崇河景观带……
以城镇化理念建设中心村,让农村土地更加集中连片。为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徐万年把各村小组的集体土地进行“确权、确股、不确地”形式创新,以组为单位进行土地流转,实行集约化大户承包制。目前全村拥有土地耕作面积1326亩,已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150亩。
在此基础上,徐万年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土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住房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五化”发展理念和“家家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就业、年年有分红”的“四有”发展目标。
为此,黄溪村形成蚕桑、蔬菜、茶叶、花卉苗木、有机葡萄五大主导农业产业,先后建立五个专业生产合作社,采用“基地+股份+农户+公司”模式,全村发展无公害蔬菜200亩、花卉苗木300亩、茶叶500亩、有机葡萄60亩,年创收1800余万元。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余元,63户贫困户如期脱贫。2020年10月17日,徐万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如今的黄溪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宁静、和谐的氛围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竟有几分相似。村民觉得生活风光,每到傍晚,广场上翩翩起舞。
二
早晨,修水隐在雾海中,很美,缥缥渺渺。
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区,江西修水县。4504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了80%;89万人口,其中80%在农村,农村人口又有80%在山区。大山养育了儿女,又制约其发展。
在修水人看来,想要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而出路就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修水是江西实施搬迁扶贫较早的地方,也是我省的起源地。从2001年起,先后经历了投亲靠友、有土集中、移民整体进城进园三个阶段,至2015年累计搬迁8.32万余人。”修水县扶贫办二级主任科员梁琦玲说,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政策性最强、难度最大的一批。为确保山区群众能搬得出、住得好、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修水县还将个人技能培训、发展致富产业、创造就业机会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配套“组合拳”来予以保障。
黛瓦红线条,白屋灰墙裙。
走进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群山环绕下的姜家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排排新楼房整齐划一,高低错落,干净漂亮。健身器、文化墙、自来水、路灯、水泥路……安置点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配套齐全,与城里没有区别。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大人们在运动器材上健身。
“如果不是有国家的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我们哪有机会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年收入也不会有这么多,现在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万继华是汤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6口人原来挤住在深山坳危旧的土坯房里。2016年修水县开始对他们村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经过近一年的建设,2017年春节前,他就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电视、家具一应俱全。说起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好处,万继华的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
搬出来是第一步,确保大家生活有保障,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终目标。
修水县因地制宜,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扶持,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有产业、有就业、有家业”。目前已在易地搬迁安置点附近打造产业基地121个,建立扶贫车间20个,已有2746户10370名建档立卡对象通过易地搬迁实现了稳定脱贫。
修水县的良瑞佳园小区是江西最大的整体移民安置小区,近年来有9个边远贫困村的4268户“村民”在这里变“市民”,其中贫困户有344户。溪口镇罗家窝村的徐军相便是其中之一,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就业帮扶,不仅挪了穷窝还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以前在深山里,生活比较很困难,现在进城了,小区周边有幼儿园、学校。我在工厂每个月有2000多元工资,生活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在大椿乡,一辈子住在高山上的卢方根选择了搬迁到山下的中心村安置点。按照县里“权属随人走、搬迁不失利”的政策,搬迁户原属土地、林地承包关系不变并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卢方根仍在原来的山间发展茶园,还加入安置区周边的合作社发展中药材和养牛、养羊,实现长效增收,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在修水,很多搬迁贫困户像卢方根一样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签订了帮扶协议,生活更有保障。
“十三五”以来,修水在完善整体移民搬迁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的原则,围绕精准脱贫“一个目标”,依据群众意愿,实行县城园区、中心集镇、中心村“三级梯度”安置,采取安居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两轮驱动”,做到产业扶贫、基础扶贫、科教扶贫、保障扶贫“四个结合”取得显著成效。58岁的山民夏国虎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修水县溪口镇榨下村住进了县城的新楼房,这已是他第三次迁房。打记事起,夏国虎家的土房总是大雨大漏、小雨小漏,每年都要修补。逼仄的屋子内,多站一个人都显得拥挤。
20世纪80年代,夏国虎在旧房旁建起一栋新土坯房,杉树皮的屋顶,用竹条加固。当时,村里大多数山民住的土坯房盖的还是稻草,一到刮风下雨,心都是悬着的。夏国虎希望把“挂”在山腰上的家安到山脚,建一栋结结实实的砖房。带着这个梦想,夏国虎只身前往珠海打拼。攒下一些钱后,他回到家,把在脑海中无数次畅想过的房子盖好。
竣工那天,夏国虎失眠了。月朗星稀,他拿着手电筒在新房里上上下下看了又看。搬家前,他专门请人写了一副对联:福星高照勤劳宅,喜气长留俭朴家。
日子久了,墙上的对联逐渐褪色,夏国虎渐渐发现山下虽然交通便利,但地势低洼,晴天晒不到几个小时太阳,遇到持续降雨,出门路也经常被淹。住新房的喜悦逐渐消散,但夏国虎无力再迁房。
变化发生在修水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赶在2015年春节前,夏国虎作为第一批居民,住进了县城最大的安置社区——良瑞社区,9个村庄、近9500人从山上搬进这里。
推门而入,记者看到:夏国虎家120平方米的三居室内干净整洁,夏国虎和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着网络电视,抽油烟机、洗衣机、空调等一应俱全。
爱热闹的夏国虎,搬下山后精气神更足了:“山上难寻两个人,现在大家都搬到山下住,社区里老年大学热闹得很,日子越过越美。”
到目前,全县扶贫搬迁共计10.67万人,全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141个,搬迁4283户16741人,其中2953户10844名建档立卡对象顺利挪出穷窝,搬出土坯房。同步搬迁1330户5897人。
三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
修水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是江西省最大的蚕桑基地县。“迢迢一水绕千山,桑柘荫荫聚落宽”,是宋朝诗人描写当时太阳升镇梁口村蚕桑生产的盛景。
“养蚕还是来钱快,像我们这种家中有老有小,劳动力又不太好的,在家里养蚕,还是非常靠得住的!”征村乡征村村四组养蚕贫困户刘大勇说,2019年初,自己养的第一批蚕就是从小蚕工厂领出来的,养了14天,就获得3000余元收入。
对于贫困户,修水全县实施政府稳价保险托底收购蚕茧,市场收购中准价为每公斤28元,方格簇茧加价2元,另外,蚕农还可以享受每公斤8元的保险补贴政策。征村乡蚕桑站站长巫绍荣说,政府统一种植桑树、建造小蚕工厂和养蚕大棚,蚕桑站还定期提供技术指导。像刘大勇这样的贫困户,只要人够勤快,一年可以养6至8批蚕,脱贫致富是非常“把稳”的。
“家有三亩桑,一年两万稳到账”,蚕桑产业是一个当年栽桑当年受益且盛产期达20年的朝阳产业,方小花和刘大勇的脸上绽放出的笑容,仅仅是修水县发展蚕桑产业成果的缩影。目前,修水县桑园面积9.3万亩,其中1688户贫困户发展桑园面积6937.91亩,每户每年可增收2.3万元。2019年全县实现年养种5万张,产茧4.5万担;完成新扩低改桑园1.38万亩;茧丝绸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完成税收300万元。
为提高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养蚕成功率,修水县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11个小蚕工厂,年可生产成品小蚕3万张,满足贫困户小蚕饲养需要。通过实施养蚕大棚政策,把养蚕大棚建在桑园旁,解决了桑叶采摘、运输难题,改变了蚕畜共养交叉感染的不良养蚕环境,从而提高贫困户的产量和效益。如今,贫困户养的大蚕只需要饲养12天就可以上市。
在“十三五”期间,全县共举办蚕桑技术培训班200余场,培训蚕农16000余人次,其中贫困户4000余人次,发放扶贫政策指南和技术资料20000余份。
“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蚕桑不放松”。为降低蚕农养蚕风险,稳定全县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修水将政策性养蚕保险纳入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额承担保费,实行蚕茧保护价收购,树立蚕农发展蚕桑产业信心,引导蚕农,特别是贫困户直接参与产业增收,从而走上能脱贫不返贫的小康之路。
“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描述的是修水宁红“茶盖中华、价甲天下”之美誉和美谈。
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以及茶厂经营不善、人才流失等原因,经营一度陷入困境。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为使茶产业逐渐成为全县一大脱贫支柱产业。
从2016年至2019年,修水新增茶园面积25000亩,累计发展菊花82000亩,其中带动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茶叶面积2240.50亩,新建茶叶基地28个、新建茶苗基地1个、提升茶叶基地10个、拓展茶叶基地2个。由此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自建、入股、就业等形式参与茶产业约8500人次,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
修水县布甲乡横山村贫困户夏尊兴表示,妻子季节性采茶工资4600多元,他自己在茶叶车间加工茶叶,工资4500多元,一家一个月就有9000多元的收入,多亏了政府帮扶,茶产业真是他们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作为帮扶单位,中粮集团自2017年进驻横山村后,就和村“两委”干部明确了通过发展茶叶等产业助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思路。通过几年的努力,横山村先后发展500多亩高山有机茶,涵盖所有贫困户。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发展模式。为进一步助推茶产业发展,2018年中粮集团投资30万元帮助横山村援建扶贫茶叶车间。2019年就帮助村里将1900公斤干茶全部销售出去,实现销售收入103万元,为村集体利润分红20万元,贫困户户均收益2000元以上。
“在这里干活每月有4000多元,每年还有公司发的5000多元的协议分红,一年就是5万多元,收入稳定了,终于结了婚。”任世根是黄沙镇生活小区的居民,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三兄弟一直没结婚。谁不想娶个好媳妇呢?总不能把人家姑娘骗上门来吧!
任世根生活的改变,得益于参加了当地政府开展的“金融+就业扶贫”模式。他在大椿茶叶有限公司做茶园管护,早上来,晚上回。而像任世根这样的需要帮扶对象,在该公司做事的就有十几人。任世根的收入不少,很快就被同厂务工的姑娘相中了。
大椿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章金说,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公司主动履责,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牵头下,打造了适合本地发展的新平台,主要是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的扶贫模式,吸纳有参与意愿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融入到企业扩大再生产,通过“一带两管三增收”的金融扶贫举措,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打牢基础。
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只要拿身份证等有关证明,不用担保,就可以在信用社贷到3至5万元不等的资金,所有的利息均由政府补贴。大椿茶叶有限公司以公司为平台,和贫困户注册成立的茶叶生产合作社合作发展,入股的贫困户一方面通过入股分红,一方面通过就业收益,企业确保不低于5%的分红收益,贫困户每年就业+分红收入达1万元以上。
在脱贫攻坚和奔小康征途中,修水更加注重长效抓产业发展。坚持以产业为根本支撑,鼓励贫困群众发展茶叶、蚕桑、油茶等周期较长、长期受益的产业,兼顾发展菊花、中药材、畜牧养殖等培育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实现了长短结合、滚动发展、持续增收。从2016年到2020年初,全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46亿元,逐步形成了以蚕桑、茶叶、油茶等为支柱的主导产业。新建“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81个,创建示范合作社141个,带动贫困户5000余户;通过产业帮扶,有13201户55303人通过发展产业增收受益,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目标,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基本消除,在推动贫困户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口镇茅坪村通过产业扶贫,带动村民40多户走上了致富路。
2020年4月26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修水县终于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在修水,每遇见一人,都要会心一笑。村民们的小日子过得很幸福。“生活有了希望,怎能不高兴呢?”我看见,金黄色的阳光照在秋菊的枝头跑来跑去,一种让人说不出的美感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