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凹凸的头像

凹凸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09
分享

在小岭,“纸”为寻你的洁白

深秋的一个上午,随同一个文化厚重戏剧题材创作组的生活体验,我再一次来到多姿多彩的皖南泾县。一踏进泾川大地,便有一种文房四宝的浓浓氛围,特别抢眼的是那些关于宣纸的广告、门店、产品和厂房(作坊),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有关宣纸的名人题字书法招牌,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个“中国宣纸之乡”的名副其实和实至名归。宣纸,洁白的宣纸,神奇的宣纸,好想寻一点你的无暇洁白。

陪同的泾县本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宣纸研究所所长黄飞松告诉我:关于宣纸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东汉造纸“鼻祖”蔡伦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见师傅的画像因天长日久逐渐变色而十分痛心,决心造出一种能抗老化、防虫蛀、不走形的上等纸,重新为尊师画像。孔丹在经过无数次努力后未果,便跋山涉水来到皖南泾县山区,偶见一株倒伏在山溪流水中的青檀树枝,因经年流水冲洗、浸泡而树皮发白。孔丹灵机一动,决定用青檀皮来作原料制纸。于是,他就此定居,经反复试验,终于造出洁白如玉的好纸,这就是被后人称之的“宣纸”。

随同的另一个泾县朋友告诉我,看宣纸,首先是看国字号的“中国红星”,因为在它的生产车间里,能看到一张张宣纸从孕育、出世、成熟到定型的系列过程,尤其是在它的博物馆里,还可以看见最早乾隆年间的陈品。他还说,在泾县,提及宣纸生产,人们口头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小岭,小岭!啊,小岭,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那是一方何等的风水宝地,诞生出如此能够传承历史文化的瑰宝?下午三点钟左右,我们驱车来到中国宣纸的发源地——泾县丁家桥镇小岭村的小岭。其实,那只是一个两山夹一沟的坑里人家。

从坑里由下至上,不远处就见一尊石雕人像,面容憨朴可掬,一看就是一个务实的工匠。此人是谁?小岭造纸始祖曹大山也。感谢这个从南陵迁移来此定居的先人,他一定是学习了孔丹的造纸术,将这里丰富的青檀树皮与沙田稻草微妙地融合,魔方出一张张洁白的宣纸来。在一处有点昏暗的小作坊里,几个青石板拼在一起的古老纸糟,静静地卧在那儿,透过它黑黝黝的光泽,我仿佛看见一帮勤劳的小岭先人,粗布短衫地卷起袖子,正在辛苦地搅拌、捞纸、晒纸……一位正在作坊里捞纸的村人告诉我,古代这里居住的都是曹氏人,一条大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造纸,如今还能看见满坑边的遗址。不难想象,当年这里造纸的情景与规模是何等的壮观。沿着一条由宽变窄的山沟向上,溪水潺潺,两旁都是仿佛嫁接一般的青檀树,她们一个个粗壮的身体上,总见无数根细细长长的青檀条儿,直愣愣的指向空中,好似待嫁的新娘,盼着早早地去见那沙田里的稻杆儿,共同孕育那一张张洁白洁白的宣纸。

不知道是哪年哪月,勤劳智慧的小岭人,为自己能够造出圣神的宣纸而骄傲。为了一种虔诚和敬畏,曹家人建造了纸圣蔡伦祠。下午四点半的时光,我们走进小岭的另一个坑里。沿着弯弯曲曲的山溪,抚摸溪边一棵棵青檀树,一步一台阶,我们去拜见造纸的“鼻祖”。随同的曹氏后人、安徽财经大学院长助理曹天生先生说,这里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还有众多男女老少为宣纸而繁忙的劳动景象。说起造纸那一道道取材、加工的劳作,曹天生先生心情是那样沉重,让人想到因为高度付出的艰辛,才有了宣纸的不易和非凡。

山路越来越陡,溪水越来越小,但沿途的造纸痕迹却依然那么清晰。突然,一阵犬吠从半山腰传来,透过青翠竹林一声比一声紧急。哦,一处黄墙黛瓦正在我们的前上方若隐若现,耳房里正冒着轻轻袅袅的炊烟哩。原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拜访的蔡伦祠。气喘吁吁地捨着一节节青石台阶后,我们便看见一个不大的平台上,树立着一块黑色且字迹模糊的石碑,上前仔细辨别字样,还是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蔡伦祠的建造始于明朝嘉庆二年……遥想当年,每每开镰收割青檀和沙田稻草的时节,虔诚的曹氏造纸人,准会净身洗手、焚香点蜡,来一番顶礼膜拜的祭奠,为的是给即将开工的宣纸生产鼓足信心和勇气,祈求纸圣佑护,迸发精神动力,以求造出更多更好的上乘纸品来。于是,我便后退一步,深深弯下腰肢一个鞠躬。感谢伟大的造纸先祖,让我等小小文人在洁白的宣纸上留下一行行记录,表现出真实情感的跌宕起伏和酣畅淋漓。

日暮西山,余晖里的小岭,层林尽染。在满山红叶的衬托中,这里的秋景被渲染得如同宣纸上一张艳丽的秋色图。我知道,眼见的小岭,不仅仅有古老的造纸遗址和美丽的山色风景,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内涵,就如同她大大小小的山峰、高高低低的青檀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小岭确实不同一般,不同的山、不同的水、不同树皮、不同的稻草啊,不同的技艺,才有了神州大地上皖南泾县独有的——那一张张洁白、洁白的中国宣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