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从哪里来,也知道你要去哪。一千多公里行程,你走得是很那么曲折困苦,但信念与初心不改,于是你走出了思想,走出了厚重,也走出了壮丽,但也走出了奉献、走出了牺牲。出了洪泽湖,你便浩浩荡荡奔大海。——题记
为一个心中的梦,今年六月中旬的一天中午,我随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宫开理先生等几个文友,在上海著名文化学者潘大明的领队下,与《文汇报》及上海滁州商会等朋友一道,虔诚地开始了淮河的首次寻根之旅。
一
走在因长篇小说《桐柏英雄》(后改成电影《小花》)而让我神往的河南南阳市桐柏山下,出生在长江流域的我,却时时被一种魂牵梦绕的感觉包裹着而无法解脱,也不愿意解脱。
走进南阳淮祠——这个始建于秦代的古代国家祭祀淮河的专门场所,只见古柏参天,碑碣林立,殿宇众多。有记载,这里鼎盛时殿堂楼阁达五百多间。由于战火的毁坏与自然的侵蚀,淮祠也是几经兴衰,现存的淮祠是近年修葺一新的,但祠中依然保存着众多的文物与遗存,康熙御书的“灵渎安澜”、雍正题匾的“惠济河漕”,以及汉时的虬柏、宋代的铁柱、明洪武的御碑等等,让我们从中窥见到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对淮河的敬畏与重视,还有为治理淮河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一座淮祠,它承载着的是什么?它分明是一部史记,是炎黄子孙祈求神灵护佑淮河安澜,是所有百姓愿望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
站在淮祠前,遥望豫鄂两省交界处的桐柏山——这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后造化万物的地方,只见主峰太白顶孤峰耸立,依稀听见山顶云台禅寺的钟声和僧人们虔诚的诵经声,一同在深山瀑泉里悠悠回荡。凝视那巍峨的尊冠,风干白净的,我不法奢望那儿有什么喷泉涌出;看遍一处处山崖,我在用心寻觅,似见飞瀑雾绕的身影;在山脚徘徊,我侧耳细听,但闻溪流潺潺轻唱。“南阳,淮源也”——被誉为“中华风水河”的淮河,你就是从这里开源的吗?
“喏,那儿有处茶棚,阴凉下面喝碗茶吧。”好,是谁的提醒和建议,让我们迅速地朝茶棚靠拢。这时,我看见一条小溪挡在了脚下。跨越小溪,见一泓清澈耀着我的双眼,便连忙拿出相机。蹲下、再蹲下,镜头里我看见水光清澈有潋滟,与婆娑斑驳的午后树影重重叠叠,分明表现出水的包容和浩大。一张、两张、三张,我唯恐自己把不住这一泓清澈的古老和内涵……。说句心里话,我不信淮祠里的那所谓“五井成源”的传说,更不信类似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但我却确定这一泓清澈,你就是淮河之首——你是桐柏之水,你是南阳之水,你是淮河之源。
茶摊的主人是一位戴着眼镜的长者,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桐柏山太白顶山脊北侧的降水,穿过树林、草丛和碎石,在一条条沟壑中汇集成涓涓细流。无数条经过青山滤洗的溪流,在山下一个叫淮源的镇子里融合成一条清明透澈的河,这便是千里淮河由此开始它东流入海的征程……
二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我背诵着《诗经•鼓钟》里的诗句,对长者的说法浮想联翩、五体投地,对这个活生生演绎“三顾茅庐”的地方,多了一种历史的敬重。淮,你清澈地刻在了三千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上,也流传在我国最早的诗经中。不知从何时起,淮河被人们视为河神的居所而加以崇拜,并被尊为“四渎”之一。当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苏醒,中国大地上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最先萌生出各具特色的文明时,身在两者过渡带上的淮河流域,也几乎是在同期步入了文明的门槛。
时光追溯,翻开中国古代史不难发现,上古时代的黄河流域,炎黄部落结盟一统中原,黄河文化开始以强势的姿态向南扩张,也就是从那时起,淮河两岸就开始见证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再后来,经历夏、商、周近1800年的融合发展,华夏文明逐渐成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空前剧烈,人们开动脑筋,为未来寻找出路。关于治国、处世、修身的各种思想流派竞相绽放,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宏大气象。这一时期的思想交锋在淮河流域达到了鼎盛,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学派,先后创立并兴盛于淮河流域,包括先秦七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在内的一大批思想家,也大多生长于、活动于、成就于生生不息的淮河流域,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大摇篮……俯视滚滚流淌的淮河水,透过你清澈的水面,我仿佛又一次看见那波澜壮阔的思想火花在熠熠闪烁。
有人说,两种气候的交界处,往往是战争最为频繁的区域。淮河,就是这句话的最好佐证,茫茫淮河两岸就充满了烽火与硝烟。历史上,中原地区一旦有政权南北对峙的情形发生,大多选择以淮河为界,比如北魏与南齐,大金与南宋。杨万里的《初入淮河》诗曰:“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在刀光剑影中,“长淮咫尺分南北”——淮河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从轩辕黄帝大战蚩尤开始算起,那么请看:齐鲁长勺之战、宋楚的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楚汉垓下之战,曹袁官渡之战、前秦东晋淝水之战、明朝的靖难之战……不都是发生在淮河流域吗?
这种不甘的悲壮,使淮河两岸的名门大族乃至布衣百姓,往往能在历史的转折点里揭竿而起,奋勇犯上:陈胜、吴广、项羽、刘邦、曹操、黄巢、朱元璋、袁世凯、周恩来……这一长串的名单,差不多就是半部中国战争史。谁是因为官逼民反?谁是得益顺势而为?又有谁是属于时势造英雄?反正,他们都是义无反顾,他们都是在清澈淮河的两岸成就了气候。或者说,淮河,他们是因为你的乳汁养育出反抗的浓浓骨血。
三
“黄河夺淮”——由于这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河道侵夺事件,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使淮河河床淤塞,行洪不畅。特别是在淮河的下游,许多中小湖泊渐渐被阻塞的洪水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片千余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洪泽湖。而失去了入海口的淮河,也被迫在洪泽湖破堤南下,十分无奈、万分委屈地投靠长江去了。原本稳定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淮河近八百年的泛滥史也就此拉开序幕。
历史不会忘记,1593年,淮河发生了有记载以来最恶劣的一次洪灾。史书有曰:“水自西北来,奔腾澎湃,顷刻百余里,陆地丈许,庐舍田禾漂没罄尽,男妇婴儿,牛畜雉兔,累挂树间……”。淮河,这条处在南北方分界线的河流,历史上一直是桀骜不驯,难以治理。在漫长的岁月里,淮河流域几乎是“三年两淹,两年一旱”,旱涝灾害不断。喜怒无常的淮河,给两岸的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淮河两岸成为我国自然灾害最频繁发生的区域。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年,淮河流域接连发生特大洪水,良田浸没,房舍倾覆,民不聊生,国家决心治理淮河,毛泽东主席曾经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如今,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建设,淮河,已是一条高度治理的河流,洪泽湖以下形成了“一河入江、四河入海”的排洪布局。
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进入国家发展战略,淮河将被建成中国第三条黄金出海水道,淮河流域也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一批现代化城市正在淮河流域长成。淮河两岸,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古老的土地一定会再度发出闪耀世界的光芒。
而今站在淮河边,我感慨历史的到来和远去,就像河水一样无声无息又富有生命的张力,只是淮河,你包容的故事,更为激烈而且惊心动魄!
四
如果把淮河比喻是一条项链,那么寿县便是这条项链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寿县位于淮河南岸的八公山下,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故乡,素有“地下博物馆”之誉。被称为中国古城墙保存最完好的寿县,历史上曾十次为郡,并屡屡成为州郡治所。始建于宋代的寿县古城墙,经过近千年的风雨浸蚀及战火损坏,如今仍旧坚固完好、气势雄伟,依然能抵卸滔滔洪水,确保城内百姓生活安宁。1991年,江淮地区发生特大洪水。当时,寿县城外是一片汪洋,滚滚洪水围困古城长达五十多天,水位高达二十四米以上,离城墙顶部只有一米左右,然而,洪水却始终没能淹入城内。而今,这段往事已成为寿县古城的骄傲,一直让寿县人津津乐道。
踏上城楼,远处八公山触手可及,近处淝水绕城东去。遥想当年,淝水之战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今天踏上这片土地,仍能闻到战火的硝烟味。走进城门楼下的过道,我与进进出出的市人擦肩而过,感觉时空在穿越,而透过那地面上无数块光滑的青石板,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车辙印,它分明是一段厚重历史的承载与印记,在无声地述说着古城寿县一个个不朽的岁月与故事。
寿县历史故事多。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十六岁时承袭父亲封为淮南王,建都寿春即寿县。刘安为人好道,不惜重金广泛招来江湖方术之士炼丹修身。当时淮南一带盛产优质大豆,这里的百姓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浆作为饮料的习惯,刘安入乡随俗,每天早晨也总爱喝上一口。一天,刘安端着一碗豆浆,在炉旁看炼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着的豆浆碗,手一撒,豆浆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不多时,那块石膏不见了,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这就是刘安留下恩惠后人的八公山豆腐。
夕阳下,站在八公山下的刘安墓前,看淮河如白练飘然而去。感叹“得道”的刘安终究是成为一堆尘土,而豆腐及其制作的技艺却走向华夏四方,至今仍在飘香四溢。
寿县名胜古迹多。被誉为“天下第一塘”的安丰塘,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已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安丰塘周长二十五公里,面积约三十四平方公里,蓄水近一亿立方米,灌灌面积七万公顷,下控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在防洪、抗旱与灌溉方面,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六月的安丰塘烟波浩淼,烈日下,只见清澈的水流沿着主渠道急湍地散开去,缓缓地漫入平坦如砥的大片水田中。而此时,田野里处处是来来回回的耕田机、旋耕机、插秧机,一切都显得紧张而有序地忙碌。只见青青秧苗在一片片铺开,大地如充满生机的画卷,焕发出古老安丰塘依旧的青春活力。
五
站在淮河写真的大沙盘边,我看到了一张清晰、仿佛还清澈的网,那是淮河流域由血管甚至毛细血管组成的一张水系丰富而发达的大网。淮河,由于年际降水量差异大,加上它支流众多,入海宣泄不畅,特别是大雨集中的年份,中、下游地区常常成为无边无际的汪洋。为节制主河道的洪水,解放后,国家在沿淮一线设置了大大小小的行蓄洪区,一旦洪峰来袭,便根据抗洪的全局需要,有计划地启用行洪区进行开闸放水,转移居民、财物和淹没田地,用牺牲局部来保全局。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的蒙洼,这个被命运之手烙上“奉献与牺牲”标签的地方,地处淮河中游,面积达一百八十平方公里,耕地近二十万亩,蓄洪能力强。如何做到控制洪水进出蒙洼?神奇的巨手就是淮河王家坝。王家坝,这个过去一到沿淮汛期就上央视新闻联播的地方,是阜南县的一个乡镇,它地处淮河中上游结合部,位于河南与安徽两省三县(固始、淮滨、阜南)与三河(淮河、洪河、白鹭河)交汇处,而在此修建的王家坝闸更是有着“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称号,是淮河防汛的“晴雨表”与“风向标”。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王家坝在淮河防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这座全称为“淮河蒙洼蓄洪区王家坝进水闸”,始建于1953年、重建于2003年,在淮河抗洪中做岀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王家坝闸是淮河流域第一座调洪设施和安全屏障,自建成后,就担当着容纳上游洪水、削减向下洪峰的重任,上可保河南沿淮平原地区,下可守淮南、淮北能源基地和京九、京沪交通大动脉。每当一泓泓清澈汇聚成洪水来袭后,王家坝闸便开闸蓄洪,滚滚洪水立刻涌入蓄洪区,瞬间便淹没了耕田,淹没了村庄。王家坝人,可歌可泣的王家坝人啊,为此承受了巨大损失,换来了淮河水位的显著下降,减轻了淮河中上游的防洪压力,确保了淮河的安澜与平安度汛。
王家坝自建闸以来,先后已有16次开闸泄洪,蒙洼蓄洪区也先后16次蓄洪,王家坝人自然是16次抛家离舍……他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我、顾全大局的无私精神,生动地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文化内涵。每次汛后那一泓清澈啊,分明汇集的是王家坝人感天动地的无声之泪。
或许是一种回报?历史将记住,即将完工的九百多个亿国字号 “引江济淮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将会极大地改善淮河水生态环境,其中安徽就有亳州、阜阳、宿州、淮北、蚌埠、淮南、滁州等淮河流域的人口直接受益。而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钢渡槽工程,渡槽总长350米,主跨跨度达110米,总重20409吨,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跨度的钢结构渡槽。这,又是神州大地上何等的一道别致风景呢?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河,你从桐柏山下的那泓清澈走来,走出了自己独有的道路;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你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蜿蜒,恰好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于是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南北方的一条自然分界线。淮河,你就像一个孩子,从最初的文静纯真清澈,到后来的顽劣不羁,但历经世事后终归淡泊,只是,你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来轮回这一场成长的洗礼。我想说,这个世界有几条河能跟你一样,当记录这条河流的起起落落时,也就差不多写完了整个民族史?
淮河,你一泓的清澈是众多的,是无数泓清澈汇聚成流归入海;淮河,你是博大的,博大的如同一本厚重的书,需要我们用心来慢慢阅读、细读、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