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从长的头像

许从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17
分享

青色三河

青色三河

三河是一座古镇,也是老家距离较近的一座大镇,约有三十里路。记得小时候,村子里,购买小的日常用品,说的是“上街”,这通常指的是那条只有二、三百米长街道的公社所在地,那儿有一个供销社,一个新华书店,还有几个也算是替“公家”收购鸡蛋等物品的其他小店。而逢上结婚等需购置稍高级一些物品的,通常都是说“上三河街”。加上“三河”,说的人总是一脸的激动和傲娇,有一种赵本山小品中进“大城市铁岭”的那种表情。而且,“三”字拖长音,变成了“上桑河街”。

我第一次“上桑河街”是在上小学时,记不清几年级了,大概是一二年级,只记得在更大的新华书店里,用以分为单位的压岁钱买回了一本小画书《龙江颂》,其余的记忆都有些模糊了。但物品外,但有一种感觉还是深刻的,那就是颜色。

三河最初给我的印象是“青色”。我是随父亲去拜年的。父亲的亲舅舅在八公堂(常丰),还有一个姑表哥家在三河,每年正月,父亲先去舅舅家,再接着去三河拜比他岁数大的表哥的年。两站路,穿圩心,体弱的我也只有到八九岁时,才勉强连拖带拽的走下来。那时杭埠河还没有取直拓宽,小南河未被截断,从三河到白山靠的是航运,因此水是活水,蓝蓝的,青青的,不像现在。正月正是初春,树叶早已落光,绿色还未露头,当然路边也没草,草早被急需烧过料的人家扒拉走了。所以一路下来,除了略带些脏的碧水,倒映的深蓝色天,就是土色了。

过了桥,进到了街区。我已忘记三县桥以前的模样,但我确信是从这个位置进街的。进来,灰土少了,因为路面都是青石铺就的街道,不平,长期车辙碾成了深浅不一的沟,一看给人经过了好多年的沧桑感。(说实话,九一年那场大水过后,听说三河重建时,修旧如旧,将一些旧石板重铺在老街,但我去看过,一点不像是从前的青石板,至少找不到那是的印象。)商店也不是很多,只是比起一般的集镇要多很多,但更现在的商铺一家连着一家望不到头比起来,那更像是居民区。虽是过年,只要是商店,基本上都开门了。顾客进门,没有像现在的热情过了头的推销,但招呼是有的,落落大方,庄重而不失亲切、热情。衣着通常是新的,但不是灰色就是深蓝色,或者藏青色,单调了些,但红红的门对子映着,古朴中透着些希望。

我自小就是个对书特感兴趣的人,不是假话,一开始会认字,就着魔似的迷上了买小画书,一分钱一分钱的攒,攒够了一两毛钱,就会往新华书店跑。我小时候,还有冰冻渣渣的春耕时节下田钓泥鳅,就是为了卖钱买小画书。因此,到三河街时,我就惦记着去新华书店,因为我听说三河新华书店比我们街上那个只有三四节柜台的新华书店书要多。但实际上我的口袋里也只有几毛钱,能买多少呢?我只记得那本《龙江颂》,大约还有笔和本子吧。

从新华书店出来就急着要回去。表伯家有住在离新华书店不远的杨婆圩,有几个孩子。有个和我一般大小的就拉着我逛街。三河就那么点大,逛的地方就只在河边。如果说还能记得什么,就是小南河上拖着十来个驳船的货运船,放现在,很难想象这么狭窄、拥挤的河道里,竟有这种壮观的景象!忘了说一句,那每个驳船上都有厚大的帆布盖着,青色的。

三河后来我来过很多趟,但改革开放前,它给我的就是这个印象:一个青色的古镇!

青色也没什么不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古朴中有庄重,单调又有些清爽,柔和中又带了些乐观,让人有亲近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