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从长的头像

许从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1/05
分享

隐贤之“隐”

隐贤是寿县西边淠河岸边的一个镇,河对岸霍邱境内还有一个西隐贤。

隐贤这个点是同事给我的推荐。他说,隐贤是寿县的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名镇,你应该去“访访古”。我问,“隐贤”的这个“贤”是谁呀?同事说,是一个姓董的,和韩愈有诗文唱和,你可上网查一下,很有名的。

我就去查了下。

这一查,吓了我一跳。果然是我很熟悉的。没想到,“文化”就在身边,我却茫然不觉。

熟悉韩愈的《嗟哉董生行》是上大学时。我的古代文学老师说韩愈诗的特点是“深险怪僻”“以文为诗”,举的例子就是这首《嗟哉董生行》。好像当时为该诗究竟如何断句还有过激烈争论。这首诗在文字上倒是较为平易,句法一扫浮艳之习,与早期的汉乐府诗极为相似,只是我对这个诗的韵律很不适应。而“深险怪僻”则举的是《山石》中的“山石荦确石径微”。

而那篇《送董邵南序》则是大大的名篇!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韩愈的这篇散文,董邵南是谁,恐怕早已没有人知道了。董邵南能被称为“贤”,是韩愈为他做了千多年的广告,且将一直做下去。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隐贤镇原名“百炉镇”,是三国时魏、吴争战,曹操支起数百火炉冶炼兵器的地方。呵呵,时至今日,曹操居然敌不过董邵南,可见韩愈此文的威力!

《送董邵南序》为什么这么有名?看看那些名家是怎么评论就知道。

南宋学者李耆卿在《文章精义》中说:“文章短而转折多,气长者,韩退之《送董邵南序》、王介甫《读孟尝君传》是也。”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刘大櫆说:“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而不可及。”清代过珙高度评价此文,说:“含蓄不露,曲尽吞吐之妙。唐文惟韩奇,此文为韩中之奇。”

此文不过150来字,究竟“奇”在哪儿?

初一看来,这是韩愈送董邵南赴河北的赠言,无非是些祝愿、勉励之语。如果真就只此,这就是一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文字了。

好文章往往是因难见巧,以巧取胜。何为难?难言之语能巧妙说出,言外有不尽之意,明己志却不显突兀,指人非却极尽委婉。而这篇文章,笔力雄健而寄予遥深,文意反复摇曳中,却有一股刚劲之气贯注其中,达到了壮美与优美的结合。

董邵南何许人?撇开那些明显后世附会的文字,大致能确定他是一个比韩愈年龄小一些,主要生活在唐代宗、德宗、顺宗时代,且与韩愈关系较为密切的读书人。我甚至猜测他极有可能和李翱、张籍等人一样,是在韩愈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时,拜在韩愈的门下。说他是寿县人我有些怀疑,他隐居在寿县极有可能只是短期,他还极有可能是韩愈的“伯乐”董晋的本家。董晋临危受命来徐州宣武军大本营,形势极其微妙,董晋将家人安排在安全而又不远的地方,这是唐人在仕途奔走的惯常做法。而隐贤就是一个说偏不偏、交通还算方便的地方。

我作此推测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因为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晋病逝,宣武军发生兵变,军中大乱,韩愈因随董晋灵柩先离开而得以免祸。那么,作为家人的董邵南也在列,并在离开后选择回到离徐州不远的寿县隐贤这个他父母所在地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他早年在徐州给韩愈的印象是品德高尚,学识超群,又孝敬父母,和睦乡邻,是“无与俦”的人才。《嗟哉董生行》就是那时写的。称“董生”而非后来写《送董邵南序》时的郑重称字,可见他是以师自居的,毕竟韩愈当时也才30上下嘛。之后董邵南赴长安,几度“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在科场屡屡受挫的情况下,心情抑郁,甚至产生离开长安,去当时在藩镇势力控制下的河北燕、赵之地以谋求出路。韩愈的这篇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写此序时的韩愈,身份应是在国子监担任国子博士。此前,为了早日支撑门户的韩愈19岁入京赴考,却接连失利,直到第四次才登进士,之后又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是失败。辗转投谒,好不容易进入官场后,又因为性格,几度浮沉,仕途坎坷。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韩愈他忠于朝廷、积极进取的心志始终不变。而此时的唐德宗李适在锐意改变安史之乱后的乱政受挫后,屈服藩镇,导致当时的朝廷仕途壅塞,而河北藩镇借此机会招募笼络才俊,不经朝廷任命即自行任命官员,朝廷既无力阻止,只好勉强承认。

董邵南要去藩镇割据的燕、赵之地寻求发展,对于继承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力倡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韩愈来说,内心并不支持。但面对这个“怀抱利器”的故人之胤,韩愈又不能明着阻止。一来,藩镇明面上还是属唐的,供职藩镇还是唐臣,不算“从贼”,你不能“鸣鼓而攻之”吧?二呢,董邵南不得志,自己又无法帮到他,有相同经历的韩愈感同身受,同理心也会让他说不出反对的理由。三呢,朝廷眼下的状况,自己也无法改变。

但同情归同情、理解归理解,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也出于对董邵南的真心关心,他不想董邵南去河北。不过,这意思如何不伤情面表达出来,就的确有点难为人了。因此韩愈在这篇序中,既表达了对董邵南有才却无处施展的同情心理,同时,也委婉地告诫他,“风俗与化移易”,燕赵也不一定成为他实现理想的乐土。还通过运用历史典故,希望他劝说燕赵豪杰之士一起都来为朝廷效力尽忠。

这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予笔墨之外。

由此看来,“隐贤”一词颇值得玩味。看字面意思,当初董邵南来此归隐,那是“归隐的贤者”;那么之后的韩愈委婉劝阻其去燕赵之地,是否含有“使贤者归隐”之意呢?我不知道后来董邵南有无去成“燕赵之地”,但韩愈的一片肝胆,天下皆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贤”指韩愈更合适。

人生有“达”亦有“穷”。“达”时“兼济天下”不难,“穷”时还能“心怀天下”,才更为可贵!

有意思的是,“二南”相对属于《诗经》中的正音,也就是周朝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正”的地方,孔子曾建议自己的儿子重点学习。这次韩愈称“邵(召)南”而不是更亲切的“董生”,有无暗示的意味呢?还真不能排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