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从长的头像

许从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21
分享

白山的“商”气

“白山”有广、狭之分。狭义的“白山”是指如今行政区的白山镇,但白山人口中的“白山”,很有可能还包括今天的“同大镇”,因为它们以前都属于“白山区”。

中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度。两千年来,儒家一直以重农轻商的思想浸润着人们,可即便如此,每每还有很多人对“商”趋之若骛。在这点上,我倒很佩服司马迁,他诚实地将人们的真实思想展示出来,不遮不挡,不藏不掖,堪称信史:“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职业的形成往往与生存的方式密切相关。白山人的重商传统,是随着小镇的出现开始的。围湖造田之时,人们盼望的是自己家的仓盈囤满。上天太慷慨了,这肥沃的圩田贡献的远超过他们的期盼,于是,远道的粮贩子们便来此驻点收购。而集镇便在服务于这些人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有了集镇,商业自然也就繁荣起来。这大概是我了解的白山人重商的渊源了。

但那最多不过是小本经营的作坊、店铺式的商业。如果仅此,那么用“商气”来写白山人就不那么恰当了——哪个地方的人都有这种近乎本能的意识。白山人敬重的是他们嘴中称之为“跑过大码头”的人。这种人见过世面,眼界开阔,遇事有主见,敢决断,经得起大风大浪。而这,可能又与白山是个码头有关。在公路、铁路等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很多人一生未走出过百里之外,而白山人上巢县、合肥,下南京,见识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春江水暖鸭先知。所以,当改革的大潮刚一掀起,他们最早嗅出了发家致富的信息。一部分胆大的白山人勇敢地走了出去,捕捉着稍纵即逝的机会。

第一批走出去并多有斩获的是去东北炒瓜子。东北那地方一年中有小半时间冬闲无事,居民串门唠嗑,喜欢磕磕瓜子,但少有货源。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吧,一些白山人看准了机会,率先把炒瓜子的作坊开到了东北。先是走村串户式的直接推销,辛苦自不必说,但毕竟是独有市场,效益自然不错。等人们发现了这个商机也加入进来,白山人就放弃了小打小闹,又开始办厂搞批发。一时间,东北的炒货市场活跃的多为白山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赚到了在那个时候足以自豪的财富。

随着我们国家开放程度的加深,白山人又嗅到了新的商机。北京在国际化过程中,外国人越来越多。这些老外喜欢到衣服市场逛逛的特点,让这些白山人看到了又一个发财机会。也是从零售甚至傍名牌开始,到批发,再到自创品牌,这支队伍逐渐壮大。更有一些生意大的,已经把触觉伸到了俄罗斯和东欧市场,做起了国际贸易。在今天的北京雅宝路、秀水街、百荣等一些市场,白山人的影子处处可见。

白山人闯市场,一旦立住脚跟,便往往将自己的家人或者亲朋带出去一块打拼。在打拼过程中,互相照应,互相激励,也更好地做到了劲往一处使。这就使得白山的外出人口特别多。在白山西面和北面的北闸、同春等地,务农只有些老弱妇幼,有的地方土地甚至出现抛荒。熟人见面,谈论的话题通常都与“生意”有关。言必有“商”仿佛成了白山的风气。

望着一栋栋在原本的圩田平地上建起来的漂亮的楼房庭院,在为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而欣喜的同时,我也常为这氤氲在浓浓“商气”的白石山感到一丝淡淡的忧虑,毕竟随着城市化的加深,小镇依“商”发达起来的人走入了城市,小镇也难免的慢慢走向衰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