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从长的头像

许从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03
分享

永州,一个永远有故事的地方

历史,需要拉长时空,才能接近真相。永州,需要沉下心来,才能体味价值。

永州的初始名字,我们能知道的是“零陵”。

零陵,一看,眼睛就难以离开了。

这是一个很唯美的名字,同时是伴着一个凄美的传说的名字。

中国历史上最受爱戴的的舜帝,晚年南巡至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舜帝以如此高龄,来此荒僻之地,正值洪水泛滥期,无论是怎么死的,无疑都应该是因公殉职。“苍梧之野”也无疑是泛指,有“江南九疑”落实,他不仅崩于永州,且灵魂一直要陪伴在永州。他对永州的情感,不用任何怀疑!

但很有意思的是,民间的传说,焦点不是聚在舜帝,而是聚在娥皇、女英二妃。二妃千里迢迢寻夫至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坟墓,却被当地人告知,舜帝葬在深山更深处,山山都似,山山都是。无奈,她们一路寻找,一路伤心落泪,泪水洒落到竹上,留下泪斑,于是有了“斑竹”。最终未找到舜帝墓的二妃,返回途中,双双投水于洞庭,化作湘水之神陪伴夫君,于是有了“零陵”。“零”就是“落泪”啊。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是身为湖南人的毛主席在《七律·答友人》中的诗句。

“斑竹一枝千滴泪”,涕泪如雨的二妃是在责怪当地人的草率、不经意吗?不是。二妃明白,山山都似,说明舜帝足迹所至之广;山山都是,是夫君已深入本地人心。“九疑”定格为九嶷山,说明执政有民,民永怀之!二妃的投身湘水,也不仅仅是在夫妻情深,它还昭示,舜的“德化”早已从自身扩展到妻子,到世人。“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都是民众自发的力量啊!

《史记》还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是的,舜帝开创了中国“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为人类社会走出童年时代提供了全新的社会规范!

潇水是来源于“萧”,但那指的是季节,是二妃那时的心情;湘水也是来源于“相”,这是真的“想”,是“相思”,是不止一个人的心情。

所以有人说,“零陵”不仅是“掉眼泪”,是二妃的多情;更是“无需陵墓”。舜帝陵是以天地为墓,是最伟大的陵墓!

还有人说舜“崩于苍梧之野”,证明舜不止到在永州。是的,永州不是那个“碣石潇湘无限路”的极南之地,历史来到秦代,已经叫“零陵”的这块地方,成就了秦始皇的又一丰功伟业。

就在灭楚的那一年,秦始皇将大军调转南下,分五路进军南方,欲一举完成一统。但五路大军全部受阻,损失大半。再起大军,最终由一路实现突破,这一路就在零陵!

溯湘而上,用一条灵渠挽手漓江,零陵解决了大军的运输;而营浦基地的建立,则保障了大军的供给。可以这么说,作为通道和后方,零陵和营浦,为秦始皇完成平定南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光如此。二百多年后,又一个人凭借此地,完成了恢复汉家两百年江山的大业,这个人就是汉光武帝刘秀,他的发迹资本是零陵郡的舂陵侯国、舂陵军。他登基后为此地做的大事,一是将新莽王朝时被改为“九嶷郡”的名字改回“零陵郡”,一是将零陵郡治所从灵渠附近移至泉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

政治不是复古就行,治理需要有清醒的认知和切实的措施。

别小瞧了这一改变,这是从军事为主向建设为主的重要标志。此后虽历经几度朝代更替,战火很少波及,俨然是一处虽不富裕、但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

也许有人对我的说法把鼻子一嗤:还桃花源,你看过柳宗元的作品吗?《永州八记》也好,《愚溪诗序》《捕蛇者说》也罢,柳宗元的笔下,只看到凄清,只有孤独、寂寞,哪有美好?

是的,柳宗元笔下的永州,荒凉,偏僻,有苛政,有哀嚎……但由此你看到的是哀怨、哀叹甚至哀怜,或者只有愤郁,那我只能说,是你没看懂——没看懂永州,没看懂柳宗元。

青年时代就向往“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成为中坚分子,他本以为自己能“辅时及物”“利安开元”,然而革新只实行了几个月就以失败告终,被一路追贬为永州司马。这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当然是沉重的打击。他忧愤吗?当然!没有具体职务;没有居所,一家人只能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母亲经不住颠簸,不久就逝世了……可能精神上的抑郁悲愤外,也不服水土,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越差,虚弱到“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他还是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了,寻山觅水,访农问稼,在永州清新的山水中找到了慰藉和寄托,也在远离政坛的明争暗斗后认清了自己。

不是有似火的热情就能实现抱负,不是有满腹的才华就能实现抱负,甚至不是有机遇就能实现抱负,政治从来没有如此简单!他理解屈原了,高居庙堂则忧其民;他也超越了屈原,来在江湖之远,与其惦念朝堂,不如踏踏实实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我们看到,此后的柳宗元,在赋闲的永州,用《捕蛇者说》中揭露猛于虎的苛政;在为政的柳州,他发布政令,“革其乡法”,释放奴婢……

如果说黄州是苏轼的“突围”地,那么,永州肯定是柳宗元的“突围”地。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评价柳宗元的永州十年:“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的确,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却也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成熟的十年!

透过疏淡峻洁、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你可以体会到柳宗元暗含的那股磅礴气势,那种性格化的人性,那种高旷之美!

所以,与其说柳宗元笔下的永州景色是“凄清”,不如说是柳宗元在永州揣着滚热的心肠“冷眼”看向世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用孤独的不屈坚守,去对抗那勾心斗角的昏暗朝堂!

柳宗元,“悟”了!

说到“悟”,很自然会想到一个人,周敦颐。

出生于道州营道楼田堡的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是宋明道学的开创者。在当时儒、佛、道合流的形势下,他行熔铸改造《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为宋以后的道学家提供了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和模式。甚至二程的“扩大”,朱熹的“集大成”,都来源于周敦颐的思想。

据说周敦颐“悟道”的地方在他故居不远处的月岩。在月岩,不同方位引起的月的盈亏变化,让在此读书并的他悟得“无极而太极”的道理,为其后来学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关注“变”,倾向于“改革”,因此他与改革家王安石能相互“论道”,从对方那里获取新的思想的启悟。

“诚”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核心。周敦颐坚信人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基于此,他特别重视教育,一边做官,一边讲学。“教人向善,进德修业”,“六经为主,以诚为本”,“自学为主,重在启发”。落实到为政上,既重视“德治”,又辅以“刑治”。刑治是为弥补道德的不足而采取的万不得已的选择。圣人以天道为法则,主要是以政养万民,德治是最好的养民方法和手段。

说实话,我对程朱理学没什么好印象,什么“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把儒学引入极端,服务于统治阶级。但我对周敦颐却不反感,反而喜欢,因为他关注的是“民”,是“人的本心”,是“诚”,是“善政”!

我明白了二程远离道州、阳明山紧邻道州的原因了。

爱莲的品性,儒释道的融合,理学的启蒙,心学的贴近……营道“悟道”,周敦颐是在用心构筑他理想中的“桃花源”!

去年七月,我和教历史的老张从贵州、桂林返程,特意去了零陵古城和冷水滩。

我问老张:“永州的这几个名字,你最喜欢哪个?”

老张说:“论历史悠久和含义丰富,我最喜欢零陵;论字面意义,我也不舍泉陵、芝山;论文学性,你应该喜欢潇湘了……”

我打断他:“你先别管我。还有冷水滩和永州呢?”

他回道:“冷水滩不好,‘冷水’加‘滩’,清冷而又荒凉……”

我说:“冷水滩本应叫‘泠水滩’,潇湘汇流,一缓一急,二水相激,犹如古筝奏鸣……”

他也打断我:“那你喜欢哪个名字?”

我说:“我都喜欢。仔细了解,每一个名字里面都有一个或几个动人的故事。所以,还是叫永州吧。永州永州,永远有故事的地方啊!”

是的,永州是一个永远有故事的地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