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若干年前,有媒体在介绍“亳州”时,还特地给“亳”注音,提醒不要误成“毫州”。我有点诧异,“亳”是生僻字吗?不过仔细想想也就了然了:本地人当然不会觉得生僻,但外地人,不了解亳州历史的人,自然容易“形盲”了。
“亳”不是生僻字,真说起来,它还算是一个品行“专一”的字呢。
按《说文解字注》的解释:“从高省,乇声。”也就是说,“亳”是形声字,表意的是“高”,指地势;表声的是“乇”。但“乇”可读tuō ,可读zhé,唯独不读bó。虽然可能有随着时间推移产生音变的因素,然而难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可是,如果我们把“亳”当作会意字,从“高”从“乇”,则有豁然开朗之感。《说文解字》释“乇”是这样的:“艸叶也。从垂穗,上贯一,下有根。象形。”从土地里长出草是“乇”之范式。如此,“亳”即是“生长着扎根高地的药草”之意。
我特意把它解释为生长着扎根高地的“药草”,也不是强行附加。从“乇”的本义看,虽然是“艸叶也”,但另加“从垂穗,上贯一,下有根。象形”,就是告诉人们:这个“乇”,地上、地下都是要关注的对象,是有用的东西。地上部分,关注花和果实;地下部分,关注根块。有什么用呢?当然最主要的是“食用”和“药用”!而把地上、地下合起来关注,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地下的根“托”起地上的茎秆和花、实,所以,“乇”是“托”“宅”等后起字的本字!
所以我认为,亳州是我省历史底蕴最为深厚、文化意义最为丰富的城市,本不该“生僻”!
说说我的“依据”吧。
说亳州曾是商朝都城,虽有异议,但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商朝一个是半农业半游牧的、部落联盟特征未完全脱去的王朝,史载它曾“八迁”其都。为什么如此?权力斗争、部族征战等可能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它一直在寻找,寻找一个“宜居”之地。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不假,但这也是一块自然灾害频仍的土地,故而夏、商两代,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频繁迁都。毫州也是商都之一肯定没问题,因为在商所居的“八都”中,地处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交界处的亳州,无疑是条件最好的一个:地势较高,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不惧水涝、干旱威胁,四方贯通……据说,五帝之一的帝喾成为天下共主后,定都于亳,故址就在亳州北面不远的河南虞城县谷熟镇。古本《竹书纪年》等书记载,自商汤起,在亳建都的共有十王,盘庚时曾迁回南亳(即今亳州)。
为什么取名“亳”?“托”土居高、择“高”而居是主因。这让我想到了安徽的另一个地名“六”(今六安),皋陶的东夷部落寻得并受封的部落方国,也是一个择“高”而居的代表,所以“六”“陆”“庐”互通。其次是感恩草木。草木供给着民众食物、保障着民众健康。别以为我说话“无根蒂”,这一片广大区域,在古代,你从取名上就略窥一二。蒙(即菟丝草)、苦、萧、蕲、竹、英、黄、蓼、柘、山桑、州来(麦)、栗等等地名,或来自谷物,或来自果树,或来自药草,由此可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把它们当作了自己的“图腾”啊。再者,“亳”的另一种写法是“薄”,本义为“草木丛生处”。大诗人屈原在《涉江》中有“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句,可见楚地人认为,在“林薄”处有“露申辛夷”这些值得称颂的“香草”。
诗人的托物喻义暂且不说,“亳”人对这些“香草”的确倾注了感情。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四大“药城”,实际上,祁州(今河北安国市)中药材交易始于北宋,不过千年历史;樟树(在江西省)也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材集散地,距今有1800多年;禹州(在河南省)更是有“中华药城”“中国医药发祥地之一”的称号,但与亳州比起来,尚有不足。亳州是四大“药城”之首,是“中国药都”!
没有哪座“药城”能有亳州的历史长久!如果你说把“药都”的历史放在商汤建都“亳”这个时间点有点牵强的话,那么我说的如下两点,你不妨留意一下。亳州还有一个名字叫“谯”,是来源于神农氏后裔的“焦国”。西周灭亡时,焦国被迫东迁再迁今亳州。所以,秦统一天下后,在此地设“谯县”。神农尝百草,才有了后世的中药。焦国为什么名“焦”?按《说文解字》,它的本义为“火苗尖头”,引申义为“集中火力加热于一点”。在远古,技术传承尤重家族的传统,让人很容易把“焦”与煎药治病联系起来。如果这你将信将疑的话,亳州是汉代神医华佗的故里,这是有史书为证的,毋庸置疑。
当然,“药城”少不了是药材的产地和集散地,而作为“药都”的亳州自然当仁不让。据史志记载,由于一代名医的影响、带动,明、清时期就是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药商云集,药栈林立,药号巨头密布,经销着中药材两千多种。而且亳州的中药材种植广泛,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的1/10左右,中药饮片的产量也约占全国的1/4。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种,其中白芍占全国总产量的60%。全市有800多个中药材种植专业村,8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药材种植面积65万亩。清代文学家刘开曾有诗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可见,“药都”名副其实。
有特效的药材,被叫作“神药”;有妙手回春医术的人,那该称作“神医”了,比如发明了“望闻问切”的扁鹊;著书立说,把高超医术传承下来,那则是了不起的“大家”,比如写出了《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药材、神医、大家都具备,升华到“学术理论”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则只有亳州!这是亳州成为“药都”的关键所在。而这,是因为亳州出了个神医——华佗!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其实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只是对外科尤为擅长罢了。这与他不求仕途,却喜欢钻研医术有关。据说华佗一生行医各地,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他发展、完善了扁鹊以来的医疗技术,善于区分病情、病位,对症施治。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的医术、经验和探研结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著述出《青囊经》,发明了“麻沸散”,还创制了“五禽戏”!看病治病、救死扶伤、强身健体——这已不仅是有“仁心”的“医者”,更是关注生命价值的“道者”了!
我隐约揣摩到了亳州人喜欢“亳”“谯”这两个字的原因了。不仅关注地上的“精华”,也关注地下的“草根”,这不就是“乇”告诉我们的含义吗?不仅择高而居方便自己,而且托高而望荫及他人,这不就是“亳”给与我们的启迪吗?“集火猛攻”为“焦”,登楼远望为“瞧”,“责斥勉谕”为“谯”……透过在古代可以互通的这几个字,我也在“谯”这个名字中隐约看到这个地方在“求全责备”的那种泼辣、耿直、钻研之中,不乏真诚的性格!
救人如此,救世亦如此。
商汤是良医。他急民所急、知民所需,于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一个新的时代诞生了。曹操也是良医:知道当不了“治世的能臣”,面对“乱世之奸雄”也坦然受之;他知道,人病重,要“刮骨疗毒”;世病重,也要“敢下猛药”。陈寿说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赞他“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我非常赞同。
老、庄也是良医。关注社会底层,顺应自然规律,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思考人生、社会。他们所著的《老子》《庄子》,不仅是中华道德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中“精神”治疗的一剂良药!
顺便说一句,“药”的繁体字是“藥”,下面是个“乐(樂)”字。无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解除痛苦,让人忘忧、快乐,是其本义!
因此,读懂亳州,需读懂“亳”字、“谯”字,读懂“亳”“谯”字上附着的亳州人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