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从长的头像

许从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2
分享

在凤阳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在安徽省的所有县市中,凤阳是我关注最多的一个县。倒不完全是因为“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给家乡赐的名,因而有有“帝王之乡”的名声,也不仅仅是因为有“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我是对凤阳的另外两个名字“钟离”“濠梁”特别的好奇。

凤阳在朱元璋决定建中都之前,绝大多数时间属钟离县。“钟离”这个名字是来源于此地在秦统一以前叫“钟离城”,再往前溯是“钟离国”。这是一个在春秋时吴楚、吴越争战时多次出现的名字,是一个五等爵位中的“子”国。

它为什么叫“钟离”呢?由于有关的记载史料匮乏,所以史学界一直说法谨慎。但本世纪的两个考古发现,让我们对“钟离”的含义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一是2006年开始发掘的蚌埠双墩一号墓,专家们在墓葬出土的编钟和戟上找到了文字,出土的戟上写着“童丽公柏之用戟”。“童丽”也是“钟离”近音转字,先秦时可通用,由此可以确定,这个墓的主人是钟离国名“柏”或以祖先柏翳的“柏”为姓的国君。二是2007年在凤阳县板桥镇卞庄发现的一座类似“柏”的袖珍墓葬,其中又出了一件青铜钟,上面写着“童丽君柏之季子康”。“钟”的繁体字为“鐘”,“丽”的繁体字为“麗”。三代以至周代的封国,尤其是附属小国,或以职为名,如“造父”“管”,或以贡为名,如“舒蓼”“州来(麦)”,那么,我们循着这个指向,或许能找到线索。

从青铜钟上的文字可知,“钟离”之“钟”是写作“鐘”,是用青铜制成的响器,其本义是古代的打击乐器。《说文》:“鐘,乐鐘也。”杨树达注曰:“钟者,可捶之物。”是为朝廷炼铜铸“鐘”而封的诸侯国?不是没有可能。《明史·地理志·濠水》有这样的记载,濠水有二源,“东源出濠塘山,西源出镆䥺山”。山名“镆䥺”,肯定与青铜铸剑有关,可见这儿先秦有炼铜的历史。明初宋濂在《凤阳府新铸大钟颂》中也有“物大而丰,往来憧憧。饰之以镛,罔敢弗恭。乃饬凫氏,乃具炉锤。乃烹乃鬻,化金为水。赤气夜明,如日之升。流亟而赪,入窦有声”的炼铜之语。

“麗”的字形由“鹿”和两张兽皮组成,指鹿皮的美丽。所以,它的本义是美丽的含义。周以“礼”治国,因而指定诸侯进贡“特产”就成了规定和义务。周人订婚,要送两张鹿皮给女方作为礼物,象征成双成对。《礼》:“丽皮纳聘。盖鹿皮也。”《仪礼·士昏礼》:“纳征(纳币以成婚礼),玄缥、束帛、俪皮。”郑玄注:“俪,两也;皮,鹿皮。”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更是作了具体解释:“本象两鹿皮之形,后来以为不明了,始加鹿耳。”《释例》:“以丽皮纳聘为本义,旅行为引伸之义。”也就是说,“美丽”(丽)、“伴侣”(俪)等,都是由它引申而来。至于由“丽”到“离”,“离”本是“捕获猎物”之意(古字形上部是鸟,下部像长柄的捕猎工具,本义疑即捕获,在古籍中多用作鸟名,即黄鹂)。由此推断,“钟离国”是在承祖先造弓箭之技的基础上,替周天子猎获、驯养用于进贡的鹿,这是完全可能的。

我还想到了一个更大的可能:是替天子守卫重关险隘的功能。

钟离古城在今临淮镇东不远处。这是淮滨的军事要地,历代多兵战。看看地图就知道,钟离城地处低洼的淮河中游之中,它的东面一直到洪泽湖,都是洪泛区;它的西边,从涂山以上到王家坝,至今依然是洪泛区。涂山至钟离城这背山依水的不到百里的高地,不啻是“金城汤池”。尤其是钟离城这边,是通往东南江东的要道,当年项羽垓下突围即从此处,可惜被土人故意指进沼泽,最后被汉军追上,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而“钟离”的名字里,就隐含着“雄关险隘”这一信息。

在古代,“鐘”作为乐器,其“黄钟(鐘)”在十二乐律中是第一律。《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日戊巳,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孔颖达疏:“黄钟宫最长,为声调之始,十二宫之主。”《吕氏春秋·适音》说:“黄鐘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清人袁于令在《西楼记·私契》中说:“羽越清脆,黄钟最浊,正宫雄壮,商角冷落,这其间就里多微妙。”“鐘”在五行属金,主西方。“离”是八卦之一,代表火。“五行八卦”理论中,四方(四方: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两两成象就是四象(四象:东南木火、西南金火、西北金水、东北水木)。北凭淮水,扼守西、北入东南的通道,不就是它的作用吗?而且“离”卦的卦辞是:“利贞,亨;畜牝牛吉。”意思就是守卫时利于坚持,顺利;蓄养牝牛,吉利。别说我胡编乱造,蚌埠双墩一号墓的墓葬的封土,填土均为黄、青、黑、红、白五色颗粒混合花土,且并非天然所成;在墓坑中间也出现了这五色土,并且构成从中间向四周的二十条辐射线,整体呈扇面状。专家认为,在春秋,五行思想和天文崇拜非常流行。

凤阳的另一个名字“濠州”则源于庄子“濠梁观鱼”的传说。东晋建武元年(317年),钟离升格为钟离郡。为避开郡、县同名,隆安年间(397—401年),改钟离县为燕县,属钟离郡。到隋合并、规范区划,改郡为州,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因钟离地枕豪水,钟离郡改称“豪州”。其后虽有反复,基本在“豪州”和“钟离郡”之间来回。唐元和三年(808年),改豪河为濠河,改豪州为濠州。从此“濠州”固定下来。

“濠梁观鱼”故事出自《庄子·秋水》篇。庄子与惠施两人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儵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就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好友也是“杠精”的惠子就反问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善辩的庄子自然不会被难倒:“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后来人们就把“濠梁”或“濠上”用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濠梁观鱼”是“凤阳八景”之一。

故事虽传为美谈,不过濠梁遗迹已无法辨认,但这不妨碍文人雅士寻访赋诗。苏轼有《濠州七绝·观鱼台》诗:“欲将同异较锱铢,肝胆犹能楚越如。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生死搏杀的古战场旁,一个能让人悟“万殊归一理”的遗迹,矛盾吗?还真不一定。我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乎没有人争论庄子和惠施是不是在凤阳观的鱼,这在一个“抢名人”盛行的年代,很特别。是因为全国仅此一处叫“濠水”?

“凤阳”一名出自朱元璋。南宋时,由于金兵经常南下,濠州州治钟离曾一度被迫迁往第二道防线外的定远县的藕塘。元末,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夺得濠州。次年,朱元璋改濠州为临濠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改钟离县为中立县(次年,因县城北临淮河,将中立县改为临淮县,这是临淮地名之始),同时在濠州西南凤凰山南麓建中都。洪武六年,临濠府改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凤阳府,府治迁往新城,同时析分临淮县设凤阳县,之后又将虹县(今五河、固镇一带)部分地区并入凤阳县。但六年后,朱元璋以“劳费”为由,突然“罢中都役作”,改南京为都城。

无论是选凤阳“建中都”还是“罢中都役作”,朱元璋的做法都很令人费解。有人认为这是朱元璋的“拍脑袋”工程,也有人讥讽这是出身贫民的朱元璋的为了“衣锦还乡”的面子工程。果真是这样的吗?

在中国的几个“草根皇帝”中,我一直认为,有两个人,无论是能力还是眼界,都是出类拔萃的。一个是被讥为“无赖皇帝”的汉高祖刘邦,其能容人、善用人的长处,奠定了汉家几百年天下的基石。再一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从叫花子到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你说他是个“没见识的文盲”、“有严重小农思想”,是谁也不会相信的。

说朱元璋是“最同情农民”的皇帝,这不是拍马屁,这是客观的事实。他不仅在政权初定时规定了历代最低的赋税,并且还要求子孙后代恪守不渝,所以,怕“劳费”而“罢中都役作”,有其合理的一面,毕竟元末明初的江淮之间“赤地千里”,需要从各地移民充实,需要休养生息。但这不是主要的原因,因为这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要建中都,而且要求极其严格,连城墙砖都要“署名”。

我们还是试着从史书和地理上来分析吧。

朱元璋坐了天下之后,实际上是设立了四“都”的:南都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北都开封府和西都西安府。西安府做西都,是因为几千年来多数王朝的首都,且地理位置重要,但目前还不在自己手里。北都定开封府,则是因为朱元璋是以宋的继承者面貌相号召。但开封这个都城连赵匡胤自己都想放弃,虽然被赵光义一句“在德不在险”忽悠而未迁走,但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守将杜充为抵御金兵南下,决黄河大堤使之改道,让开封彻底改变了地形地势。南都应天府是自己的根据地,也是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势力根深蒂固的地方,更是政权财富的来源地,地位太重要了,但应天府有一个很大的忌讳,定都这儿的都是“短命王朝”。更何况,朱元璋稳固政权后的主要任务是驱逐蒙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是旗帜,也是使命!所以他要前出,要时刻准备进攻!进攻!

所以,他把着力点放在凤阳。“守江必守淮”,而守淮,最佳的位置就是凤阳府!天下一统时,凤阳的战略地位或许并不突出,但只要南北对峙,凤阳的特殊地位位置必然成为“北国之锁钥,南国之门户”。淮河是第一道屏障,蚌埠涂山、凤阳定远交界的狼窝山区是第二道屏障,再南去池河南面的江淮分水岭为第三屏障,再就是宽阔的长江为第四屏障。而在“拱卫”应天府的同时,把都城放到了最前线!我想到了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的那句“天子守国门”——这是血性啊!

而之所以“罢建”,一个重要的背景是,他没料到那个横扫欧亚大陆、让人望风而逃的蒙元,是那么的不经打!七年间,西征和北伐,一路的高歌猛进,让朱元璋意识到,要调整自己的目标了:“中都”不再“居中”,可以更从容地考虑都城的位置了!

朱元璋虽然并不满意在南京定都,但最终还是留在南京,因为北方还未平定,因为民力还未恢复。至于朱棣后来迁都北京,那应该是朱元璋没料到的。但明显朱棣理解了他老子,也发扬光大了他老子,所以他提高了凤阳的地位。

而朱元璋没料到,可能朱棣也没料到的是,提高了地位的凤阳府,在后来又成了经济落后地区,凤阳花鼓一度成了“叫花子”的代名词。究其原因,明末、清代以来的战火的摧残是“人祸”,十年九荒的“淮泛”是“天灾”。

所幸穷则思变,小岗人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改变了凤阳的贫穷落后帽子,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旧面貌。如今,走在凤阳的土地上,鳞次栉比的城市高楼大厦,犹如花园般的美丽乡村,昭示着这块土地迎来了新的繁盛时期。

据说唱响全国、代表着中国民歌高度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其灵感就是源自凤阳的“大包干”。词作者陈晓光说,这首歌“就是写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安徽的”。“它唱出了中国人民走向幸福和谐的生活、走向未来的心声,唱响了伟大的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飞驰、人民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盛世。”(引自《歌曲

朱元璋喜欢以“龙”“凤”来命名,那么,我们期待着这块特殊的土地“腾蛟起凤”“飞龙在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