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天生的头像

李天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10
分享

行走在庐山的云雾中

初次登庐山,便在雾中行。

背上行囊,在山间石径上攀爬,一路山势蜿蜒、峭壁。城市的烦躁、喧嚣,统统被甩在身后。迎接我们的是:满山的黄、绿还有红;凉爽的风、洁净的雾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的白云。我们劲步向上,任由身体随着缦藤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水气、泥土山果的山野气息,进入似梦似醒状态。登上一山亭猛一抬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原来,那半山上的云,已成了身旁弥漫的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

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犬雨倾盆一般。于悬戎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的。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哗哗”声有如“小弦切切如私语”,那么,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蜘急雨”了。

庐山雾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阊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庐山雾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青石壁,全部脏脏腑俄,半逐半露,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的斑斑色决,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的点点断片。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鳔缈,若有若无。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群峰傲然挺立。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山谷下,阡陌交通,良田美宅,尽收眼底。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阃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

庐山雾四时常有。正是秋末初冬不是旅游旺季,人却依然多。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就为庐山云雾的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雾天更为多见。那时,云掩雾锁的庐山又该有怎样的神韵呀!

车在弯曲的山道上缓慢前进,396个弯道,果真不假,如蛇般七弯八转,蜿蜒曲折,我们坐在车尾部,急弯时真感觉车悬在空中,心惊胆颤,幸好我不晕车,不然一定会受不了。左转右拐,弯弯绕绕,不知不觉,万丈悬崖已深不见底。倚窗远眺,群峰叠嶂,跌宕起伏,郁郁葱葱,云雾缭绕,山天相拥,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转弯抹角才到达庐山景区牯岭。

毛主席著名诗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从“仙人洞”开始自游自观至“险峰”。仙人洞古称佛手岩,洞口左右两个庞大的石狮,洞中,吕洞宾执佛尘端然静坐,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是在此修道成仙的,洞内幽深处洞顶有清泉下滴,终年不竭,名为“一滴泉”,云雾缭绕时,洞内仙气飘飘。洞旁边石壁上刻有“佛手岩”,我拍了几张照片,然后,沿着陡峭的悬崖石阶向下走,看到许多奇峰怪石,还有“天桥”“石松”。深入低谷,松林茂盛葳蕤,花团锦簇,苍翠欲滴,溪流淙淙,风景秀丽,这里便是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草药之处——“锦绣谷”。徜徉于美丽的“锦绣谷”,天然奇景随处可见,倍感舒服,令人陶醉。接着,石阶由下坡变为上坡,游客也越来越多,只能随人流慢慢向上攀登。不觉间,“好运石”出现在眼前,听当地人说,男左女右摸摸好运石会好运连连,大家都围绕着好运石争先恐后的举手抚摸,希望能够带来好运!再向上,就是海拔1025米的险峰了,站在险峰低头俯瞰,锦绣谷一览无余,群峰峦尽收眼底,的确风光无限,令人心旷神怡。然而,身处高处往下看,人又显得多么平凡渺小,不过是辗转于天地之间的一粒尘埃而已!因为恐高,我不能久看,更不便久留,陡峭的观景亭和长长的过道上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才从逆顺拥挤不堪的人流中走了出来。

随后,我们游览了形如提琴的“如琴湖”,美丽的“花径公园”,花径亭中的模石上有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手迹“花径”二字,并建有“白居易草堂”,两米高的白居易石像立于湖畔。青山绿水,繁花似锦,曲径通幽,难怪当年诗人游览至此诗兴大发,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其实庐山是由一百多座峰峦组成,难怪李白赞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时之行,仅窥得一星半点,还有很多景点未能领略,只得怏怏下山。与同学共进晚餐后,回到宾馆,冲上一壶热茶,饮啜间,我问师兄此行有何心得?师兄说,人生曲折如庐山之路,高处风光无限;朋友聚聚散散,且行且珍惜。言毕,哈哈大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