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夏广福的头像

夏广福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7/20
分享

稷山饼子:千年留香唇齿间

夏广福 

 

早起赶时间的上班族、学生,或到工厂务工、城里摆摊、外出办事的人们,吃早点最方便实惠又解馋的办法莫过于到饼子铺里夹一个“饼子夹”了。内容可以煮鸡蛋、豆腐串、火腿肠、卤肉、榨菜、海带丝、生菜叶等等很多样,再配上一点切碎的青辣椒和蒜末,那味道在饱的同时可以回味一整天。有人愿意每天早上都吃一个 “饼子夹”,一个月幸福的味道便可以有三十天。

饼子之于面食,种类实属繁多,全国各地的“名饼”也不在少数,但估计能夹各类菜蔬肉蛋的不多,面上带黑芝麻的不多,形状有半圆、圆、三角各种几何图形的也不多,口感筋道咸香酥脆掉渣回味无穷的更不多。而稷山饼子可以做到同时满足上述一切特点,甚至更多。因此,有人吃饼也不夹,除了省钱,还能细嚼晋南优质面粉加工后的特有焦香,那才叫一个“实在”。

稷山饼子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有唐朝说,有宋金说,但民间流传最多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亲自品尝过,由此至少是明朝之前吧。稷山饼子原是用焦炭火烤制,面粉所用本地优质小麦磨成,抛开稷山是中华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和天下粮仓源于稷山之说,仅凭稷山七大“国保”单位之一-----宋金墓中出土的焦炭粒,大约也可以推测出那时的先人们已经可以吃上美味的稷山饼子了。

稷山饼子的制作绝对是个技术活。和面、醒面、揉面、拽脐子、擀面、做油酥、把握火候,直到香喷喷的饼子出炉,哪一个环节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师傅手把手教,徒弟不断摸索实践,很难制作出好吃像样的饼子。好在这两年稷山饼子的制作流程已进行了专门的规范,出版了乡土教材,初学起来可以有章可循。

稷山饼子也叫“火烧”,稷山人做饼子,也叫“打火烧”。火烧用“打”,自然应该有它的原因。或许最初的“饼子”有“坏蛋”之嫌,就像现在的油条,宋时叫“油炸桧”。由此妄测,稷山饼子兴于大明朝,或许跟“打圆(元)”有关------这一点有意思的是稷山民间做月饼,也叫“打月饼”,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据传是朱元璋约定抗元起义时在月饼里提前夹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可见一种美食的流传,其背后总会或明或暗地看到历史的影子和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包含着民族的情绪。

小时候,最爱看打饼子师傅玩擀面杖。小小的擀面杖,一定是稷山特有的板枣木的,油光红亮,尺把长,中间圆两头尖,再配上枣木案板,小擀杖在案板上前后一颠,那声音啵楞楞颤,别提有多好听了。那师傅一手转着面饼,一手握着小擀杖,擀一下,空案板上颠两下,弹起来,节奏感极强,仿佛天籁。这时,我们看着师傅笑,师傅也冲我们得意地笑。待到烤制好的饼子出炉时,师傅用极快的速度一个一个捡出金黄烧烫的饼子整齐地码在大木盘里,期间每捡一个便跟着 “啪”的一声缓释烫感的响亮拍掌,惹得旁边等候多时的食客早已情不自禁醉在了和着掌声的扑鼻焦香中……

夏天暑热,饼子师傅大多中午休息,他们趁早起天气凉快多“打”的饼子还有“存货”,往往用洁白干净的棉袱盖了,既透气散热又免得干硬。这时,那些早起没有吃饭已是饥肠辘辘而中午又准备“简餐”的食客们,便又打起了饼子的主意。不过,他们会选择配一份芥末够呛的凉粉,或辣子油很多的面皮、米皮,甚至只是一根清清白白的大葱,一包咸榨菜,一块汁多味美的西瓜。有米粥的话,吃完再喝一碗稷山板枣熬制的小米粥,这一顿,仍然叫一个舒畅。而在寒冷的冬天,饼子铺前会更热闹,甚至排着长长的队伍,只为捧一个热乎的,边走边啃。好喝羊汤的人,若能在闲暇口袋允许时咥一碗飘着红油辣子和香菜、葱花热气腾腾的稷山饼子配羊肉泡,那一定是最过瘾的味道了……

真正的稷山饼子厚实面足、耐饥顶饿,一如憨厚朴实、勤苦耐劳的稷山人。也许,这正是四千多年前那个叫后稷的先祖在稷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给他的子孙们留下的最“自私”的遗赠,而他的后世子孙们千百年来也在这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始终默默传承他民本、务实、和合的基因,时刻感念着先人的丰功伟绩,把稷山饼子做到了全国各地,靠着小小的饼子发家致富,兴业传家。

时光悠悠,岁月如歌。早已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们,一顿饭吃一个稷山饼子,不是吝啬,更不是豪迈,而是美味与情怀共享,人文与历史交融。稷山人做的是传承,吃的是乡愁;外地人瞧的是生活,品的是美味。稷山饼子,一份被稷山人称为“宝”的千年美食,一件被运城人列入“运城美食”的味蕾名品,一个被专业机构认证为“区域公用品牌”的地域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或许都会碰上。稷山人,正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开拓奋进的精神,耕耘在新时代的田野上,把汗水与希望挥洒在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