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登上青岛小鱼山远望,在东侧山麓的众多西式建筑中,深褐色坡屋顶的康有为故居,在金黄色的巨大的银杏树冠的掩映下,泛着红光,特别耀眼,特别美。让我产生了急于走近它的欲望。
这是一座并不典型的德国式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始建于1899年。包括地下室在内,建筑面积1128平方米。所谓“不典型”,是因为在德国乡间别墅的建筑风格中添加了许多中国元素,如结构对称,大量采用了中国式的拱形砖门套等。这些设计,在青岛的德式建筑中是不多见的。你只要前后左右观察一番,就会由衷地佩服这座建筑最早的主人——1899—1902年任德国胶澳总督副官的弗赖海尔·利利恩可龙那独到的眼光。首先他很会选址,小楼处于小鱼山东南侧山麓,绿树环绕,位置不高也不低,离海不近又不远;立面造型设计秀雅,体量不大不小,色彩只取黄、褐两色,雅丽绝俗;除二层南侧设有外廊外,还在三层南侧建有与门厅同宽的露台,面积不大不小,与整座建筑浑然一体。这一独到的设计,让人身在露台,凭栏眺望,亚洲第一海湾——汇泉湾便尽收眼底。难怪1923年康有为第二次来青岛,当市政当局安排他在此下榻时,他一眼就看中了这座建筑,十分满意,啧啧称道,称“青岛此屋之佳,吾生所未有”,“此屋卑小,而园甚大,望海碧波,仅距百步”。于是,次年他出资1000银元购入,并题名为“天游园”。
巧合的是,前后这两位眼光都卓然不凡的房主,在此都居住了四年。
从1924年购入此房作为寓所,直至1927年3月因一杯柠檬红茶中毒身亡,康有为断断续续地在这里居住了四年。这四年是他一生中最安定最惬意的四年。他对各居室作了精心布置,悬宣统帝所题的“天游堂”于正厅,其中内部的中式家具多为恭亲王溥伟所赠,一些西式物品和陈设多为周游列国时采购。他在这里多次会见文化名人,并潜心研究书艺。
康有为走遍天南海北,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足迹遍布四大洲三十余国,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北极圈探险的人,第一个在海外开办股份公司发行股票的人,第一个投资海外房地产并购岛的人,阅历不可谓不广,但却对青岛情有独钟。
1917年,康有为参与张勋复辟逆举,失败后来青岛避难。这也是他第一次来青岛。气候宜人,山海卓荦的青岛让他顿生天开异境之感,他写道:“全岛皆红瓦新楼,无一黑瓦旧宅。登山而望,近海而游,楼阁华严,道路净静,金碧照耀,掩映于绿树之稍,碧山之间、沧波之上。朝晖初上,林中爽气袭人,徘徊海滨浴场,巡行公园之路,波光云影,花气叶香,万绿青英,沁人肺腑。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以形容之。得广为传播,俾海外人士皆知青岛之为乐土而来游。”在给友人的信中赞誉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车可舟,中国第一”,并萌生了在此居住的意愿。
令康有为意想不到的是,他当初那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赞语,竟成为了青岛百年来城市风貌总体规划始终恪守的准则,成为了青岛人百年坚守并津津乐道的独特的城市建筑格调和基本色调。这种现象,在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中绝无仅有。仅此一点,康有为的名字已经与这座城市融在了一起。
小楼的南侧设宽大的室外石阶,拾级而上便进入二楼正厅。门上悬挂着康有为的弟子刘海粟题写的匾额:“康有为故居”。内有《康有为生平史迹图片展》、《康有为的世界之路》、《康有为藏品展》及墨宝展等展室。卧室、客厅和书房均按原貌复原陈列。虽然展览的物件不多,但仍能客观真实的将康有为跌宕多姿,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展现在后人面前。这位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先驱,在旧时代面前他是个激进的新人,是第一个高举宪法的旗帜对封建专制进行质疑和挑战的学者和改革家;当旧政权被推翻,新的时代开始的时候,他又是个逆潮流而动的遗老,成为保皇派的代表。他曾经提出过十分接近空想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的理念,是最早接触过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先驱的中国学者,但最终没有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到底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长期以来,毁誉不一,众说纷纭。历史好像永远众说纷纭。
走出展室,我进入三层露台,立觉豁然开朗。东侧,南海先生(康有为世称“南海先生”)亲植的银杏树高高挺立,那偌大的树冠泛着金光,海风吹来,细枝轻摇,一些黄叶和成熟的银杏纷纷飘然落地,成一片金黄,昭示着生命的变幻。一些游客说笑着在满地黄叶中拾捡着银杏,享受着旅游带来的快乐。我手扶露台的木质栏杆,放眼南望,不远处就是世界最美海湾之一的汇泉湾。蜿蜒的海岸线万绿青英,情人般温柔地拥抱着大海,夕阳将自己的余辉洒满海湾,象散落的无数碎金细银,泛着耀眼的光亮,略带凉意的海风阵阵吹来,让我俯仰生情,浮想联翩。
一百一十八年前,当那位殖民官员坐在这露台之上,吃着德国碳烤猪脚,喝着慕尼黑啤酒,遥望大海时,神态一定是占领者的傲慢。1897年11月13日,德国仅用三艘战舰,七百名海军士兵,在两千清军不战而退的情况下,不费吹灰之力堂而皇之地完成了对胶洲湾的占领。1899年,德皇下令将租借地胶澳的市区部分称为青岛,青岛的名称由此而来。在青岛全部要塞和炮台完工之后,德军把全部中国劳工骗到船上,拉到远海惨无人道地活活淹死。中国人雪耻不忘,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在伟大的“五四运动”的推动和重压下,迫使政府最终于1922年12月10日收回了青岛的主权,此举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第一次。
九十三年前,当南海先生站在这露台之上,遥望大海时,他的心情一定是复杂的。当朝晖初上,花香叶绿时,他扶栏远眺,大海浩瀚,波光云影,海鸥飞翔,心绪是逸兴遄飞,还是生出一些伤怀?当茶余饭后,黄昏微步,星夜默坐,举目眺海,海气苍苍,静而听涛,心生涟漪,一时涛兴勃起,诗情大发之时,他挥毫写就的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思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