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章的头像

华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17
分享

美的层次 ——读杨振宁的《美与物理学》有感

由于对美的感知深度不同,美,便有了表层的美、深层次的美、极深层次的美的区分。这是我读杨振宁院士的美文《美与物理学》后,归纳出的一个观点。

杨振宁院士在《美与物理学》中,没有直接论述美的这三个层次,而是首先用大量的篇幅列举了自十九世纪以来几位杰出的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研究风格与发现美有关系吗?有。杨院士指出,之所以风格各异,是因为,“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每一位科学家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便透过研究对象的“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直插美和妙的深处。在科学家们看来,“表面有表面的结构,有表面的美。譬如虹和霓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实验工作者作了测量以后发现虹是42高漫楚A红在外,紫在内;霓是50高漫楚A红在内,紫在外。这种准确规律增加了实验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美的认识。这是第一步(1)。进一步的唯象理论研究(2)使物理学家了解到这42侦P50升i以从阳光在水珠中的折射与反射推算出来,此种了解显示出了深一层的美。再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了解折射与反射现象本身可从一个包容万象的麦克斯韦方程推算出来,这就显示出了极深层的理论架构(3)的美。”(杨振宁语)

常人是用一种天真的,自然的,朴质的文艺鉴赏口味去鉴赏美的。常常心知其美而口不能言其所以美。譬如,常人看到的春、夏、秋、冬的美,多半是色相之美,感觉全在直观感相中。而艺术家(包括作家、诗人)透过这些色相,能看到生命表现出的“娇”、“姣”、“媚”、“妙”、“味”、“残”、“悲”这些深层次的美,并能凝聚、浓缩、淬炼,用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形式来表现它的美。歌德就懂得这一点,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这种“秘密”,只有“有心人”的艺术家(作家、诗人)才能得之。

可是,更深层次的“秘密”,以及这些深层次“秘密”所表现出来的美,只有科学家才能看到。音乐家们发现了C、D、E、F、G、A、B七音,并从中发现了音律音色之美。而科学家牛顿又进一步发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恰好对应C、D、E、F、G、A、B七音。而能看到音波波形这种极深层次美的,是科学家。

科学家“比艺术家幸运多了。群众不能了解一幅画或一首诗的时候,就会断定那是一幅坏画或一首坏诗。群众不能了解相对论的时候,却断定自己的教育不够。”(罗素语)你看,区别就在这里。所以,罗素说:“艺术家通常不及科学家快乐。”为什么?因为极深层次的美只有科学家们才能看到,并能从中得到快乐。不是贬低艺术家(包括作家、诗人),因为这种极深层次的美,“由于涉及的知识距离日常生活是如此遥远,实在很难想像有任何诗人或史家能胜任。”(杨振宁语)不能胜任的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就说了一句实话:“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遂真光明。”

每一位科学家以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不断地向自己的研究领域的深处发展,最终读到了“造物者的诗篇”(杨振宁语)。这时,极深层次的美就出现了。科学家面对这些美所产生的那种庄严感、神圣感,第一次看见宇宙奥秘时的畏惧感,是任何诗人都写不出也不能够全面地道出的。

这样看来,美的这三个层次,对应的是三种人群。即:常人群体所能看到的表层的美;艺术家(包括作家、诗人)群体能看到和表现出的深层次的美;科学家群体从宏观和微观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架构方式,发现和阐述的极深层次的美。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极深层次的美便是造物者的诗篇。那是崇高的美、灵魂的美、宗教的美、最终极的美。这诗篇只有科学家才能读到才能读懂。我想,杨振宁院士会同意我的这种说法。

注:文中的(1)、(2)、(3)是《几位二十世纪物理学家研究领域图》中的三个阶段的代号。即物理学自(1)到(2)到(3)是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表面结构美——深层次结构美——极深层次架构美。我的这些理解,不知是否有悖院士本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