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章的头像

华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28
分享

修旧如旧的青岛里院

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种主流的建筑风格成为自己的标签,并把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镌刻其上。上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国的建筑师们,在坚守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都善于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首先在沿海城市,出现了一大批中西合璧又各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这就是所谓的“民国建筑”。天津的庆王府、李吉甫住宅和一些“小洋楼”,青岛的里院,上海的石库门,厦门的骑楼,广州的“广州市模范住宅区”等,都属于这一类。

青岛里院已有百年历史,作为青岛城市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一个时期青岛普通民居建筑的特色,文化价值很高,被青岛市列为风貌保护区域。

经百年风剥雨蚀,又年久失修,这些里院显得陈旧不堪,地上墙外的各种管线如同蛛网,杂乱无章。这些生活和卫生设施很落后的里院,确实不再适合居住了。两年前,青岛市对中山路东侧这片里院进行了抢救式修复。由于疫情的原因,到现在,修复完成了不足二分之一。一旦全部修复完成,将成为青岛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和经济增长点。

20世纪初,德国希姆森建筑公司在青岛华人生活区建造了一批由建筑设计师阿尔弗莱德·希姆森设计的被称为“华洋折中式”的建筑,即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后来,随着中外建筑师们的不断改进,逐渐演化成了最具青岛本土特色的民居形式——里院。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里院最多时有506处,房间16701间,为10669户普通市民提供了住所。

这些里院,从平面布局上看,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西方近代规划模式,大多平行街道而建,其外部轮廓由城市街道走向决定,常为方形或不规则的四边形,四周围合,中心形成一个大院。建筑一般为两到三层的砖木结构,底层多为商业用房,二层以上为住宅。就建筑个体的形象表达而言,红瓦红墙或黄墙,临街拱型的过道和门窗设计,显然参照了欧式建筑的风格,但内部构成却吸纳了中式建筑的特点,比西方集合住宅更加人性化,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相互渗透同化的多元风格。

前几天,我先睹为快,去看了几处仍在施工的里院。一堆堆用作更换房屋梁柱、地板和楼梯的方木,堆放在施工现场,这说明,建筑主体依旧坚持砖木结构的形式。室外地面已全部恢复了原有的条石地面,建筑外墙恢复为红砖白灰缝的清水墙面。虽然施工还没有结束,但历史的原有容貌已大体显现。我迫不急待地拍了几张图片。

最初的里院,外墙大多都是清水墙。清水墙是砖墙砌成后,外墙面不抹灰、不贴面,只需要勾缝,以表现砖砌体本身质感的一种墙体面。清水墙在中国早已有之,在中国北方的四合院中被广泛运用。用青砖和白色灰浆勾缝的清水墙面,就像一个身材匀称,体魄健壮,身穿冰蓝长衫,头插羊脂玉发簪,面目清秀,掸去一身风尘的唐宋男子,透着一股清美之气,洒脱之气。可以说,没了这种清水墙的味,北方四合院会减色不少。青岛这座新兴城市,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很大,房屋普遍使用红砖红瓦。红砖和白色砂浆勾缝的清水墙面便应运而生。红砖和白色砂浆勾缝的清水墙面,显出一种质感的华贵和典雅之美,成为青岛最具特色,最富历史厚重感的建筑外墙。

这种红砖白灰缝的清水墙首先美在色泽。白色的横向连续和竖向断续的线条,避免了大片红色的单一和刻板,既烘托出红色的富贵稳重又平添了一份灵动清爽的韵味;红白两色的反差起到了互补的作用。白色可适度抑制红的张扬,而白色的勾缝线条,又避免了大片白色对红色的干扰和挤兑,将热情张扬的红色和清纯活泼的白色,相当恰当地轻柔出一种宁静的温情和甜美。其次,美在白色线条装饰后的红墙,整体显现出的高贵典雅之气。这如同一位身穿淡粉长裙,杏脸桃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身材婀娜的汉唐女子。

青岛的城市档案管理工作,在全国属于起步最早,起点很高的。现在能查到100多年前每栋建筑的全套建筑图纸和开发商、设计者、施工单位,甚至最早的房主。这为修旧如旧提供了真实详尽的历史依据。

我没有看到这些里院的修复效果图,也不知道修复后的用途,但我坚信,青岛人会修旧如旧。这“旧”,是指那曾经的建筑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基本还原。

在这片里院的一个入口处,规划设计者们特意保留了一段清水墙的老墙面,含义深远,匠心独具。虽说修旧如旧,但修好的“旧”其实是“新”。所以不加粉饰地保护好一点往日的“旧”,才能让后人真正了解过去的“真”。斑驳的墙面,刻满了历史的斑痕,那些历经百年的红砖白灰缝,写满了日月沧桑,这是历史留下的文字,驻足墙下便是与历史对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