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说:衣服常常显示人品。
中国旧士子出而问世,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可见在世人眼里,衣裳的重要性。
《红楼梦》四十九回里,说湘云那丫头穿一件:半新的靠色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裉掩襟银鼠短袄……一字一字读了若干遍才搞清楚了说的是一件黄绿色镶毛领马甲,曹雪芹老先生,也蛮娘的。
自古女人好华衣,市井中人,谁能免俗呢。
我妈说:你给我到后西溪那儿去找个裁缝,做一身棉绸的衣裤,料子和尺寸都是现成的,并且很仔细的画了衣服的样子。
因为身体不好,妈妈已经不大出门,又因为岁月流转,曾经那么妙曼的身材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衣服,而现在的品牌又大多定位于25到45的都市女性,让那些已经老去或正老去的资深美女情何以堪?作为一个年轻时对衣服非常讲究的女子,一般的大路货也看不上,所以,只能找裁缝做了。
奉母命转了半天才找到肯做外来衣料加工的师傅,前提是加工费加价,能生存至今的裁缝店都有了新的经营模式,一般都有一个好听的店名,裁缝不叫裁缝,叫时装设计师。并且只能选择店里的面料,加工费基本和面料价格持平,一半对一半。以前做衣服是为了省钱,现在做衣服是为了个性,一件衣服做好,如果从价格上看,买的比做的合算多了。
小辰光家里的衣服大都是妈妈自己做的,夏天的圆领衫,连衣裙,一些简单的衣裳。要是冬天的大衣之类的就只能请裁缝或是买成衣了。那年香港大伯伯回老家探亲,送给家里两大块毛呢料子,一种是藏青的,一种是咖啡的。妈妈在灯下抚摸着布料说:看看,多细洁的料子,一看就是全毛的。要找个考究的师傅来做,不然做坏了,可惜了这料子。
一个春寒料峭的天气,妈妈带着年少的女儿跟着隔壁的王家阿姨去寻那个据说做衣服非常有名的老裁缝,在三凤桥的后面转过一条弯曲的弄堂,老裁缝的家是一座老式的二层小楼,楼下是铺面和客堂间,楼上住人;老裁缝大约五十几岁的样子,穿着洗得发白的靛蓝的一手长棉衣,胖乎乎的戴副老花镜。在印象里,做衣服的人衣着都很马虎。
坊间老话:裁缝人家破布头,卖油娘子水梳头,斩肉娘子舔墩头,木匠人家瘸腿凳。大意是手艺人吃苦赚钱顾不上自家的事情了。
王家阿姨说了一些客套话,因为这老裁缝和别家有所不同,只做熟悉的客人,并且出活很慢,要等一个多月才能拿到衣服。但妈妈在和老裁缝探讨了做衣服的心得后决定就把宝贝衣料交给他。
于是一一量尺寸,老裁缝说,他是用眼睛给客人量尺寸,八九不离十。一个月后妈妈领着我去试衣服:两身衣服剪好的衣片用线固定好试穿,如果合身满意的话就正式行车工了。记得妈妈是一身藏青的西服,我是一件咖啡的双排扣大衣加一条裤子。在当时是很时髦好看的,我的同学几人都照这件衣服去做样子,并且同学的妈妈也是开裁缝店的,借这身衣服挂在店里示范。敲这些字时心里有些奇怪,这件衣服借来借去,那当时自己穿了几天呢?
有了成功的经验,后来全家的衣服就是这位沈姓老师傅做的了,过几年三凤桥那里拆迁了,沈师傅年纪大了不再接活,各种品牌的时装多了,所以,许多年不再做衣服了。
也许是受妈妈的影响,晓得合适的衣服对于女人的重要性;又或许是自己长得不美,想用漂亮的衣服来弥补,所以,一直以来,也是注重衣饰的。对于衣服的选择,注重的是品牌和质地,一件衣服可以翻来复去穿好多年,但当初下手时可能是一注让人心痛的数字。而随着年岁渐长,对于衣裳的款式色彩渐渐保守,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一位清爽得体的女人就行了。
上回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个女人如果到中年时穿衣服还不懂得低调内敛,警察会来抓的。莞尔一笑:有趣,金玉良言。
其实,女人与衣服的关系有时相当类似。
你是不是与我一样,在衣橱里总吊着几件自己十分钟意却从没有穿出家门的衣服?我们曾经咬牙跺脚,狠着心花了一大笔钱把它买下来,却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拿出来穿上身,在镜子前顾影自怜。男人们无法理解的女人这样的穿衣情结。
数年前,入过一件玫瑰红色的吊带裙子,是那种既正又浓的玫瑰红色。真丝质地,乔其纱的内衬,整个裙形挺括舒展。当我在试衣间穿上它时,兴奋得额头上竟沁出细汗来,感觉自己有了一点点明星的味道。但是这件衣服从来没有在外面穿过,平常如我,大多场合不够隆重,当不起它的华艳。那么只有放它在心中了,它在我心目中是一件完美的衣服,是一个小小的梦想,我总在等待那个梦想能实现。
每当我在衣橱里看到它,就像看见了一位老朋友那么亲切。只见它风姿绰约,亭亭玉立,在一大排衣服中鹤立鸡群,它更像是一面时光的镜子,照出自己的似水流年。或许我永远不可能穿它了,倒是旁边那些黑的、白的、灰的、长的、短的、不长不短的式样轮番变化着,不需要考虑时间地点随时可以为你服务。惟独它,我只有在无人时去抚摸它,它是那么的软糯,那么的娇艳,一如那昨日的芳华。
莎士比亚说:衣服常常显示人品。
中国旧士子出而问世,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可见在世人眼里,衣裳的重要性。
《红楼梦》四十九回里,说湘云那丫头穿一件:半新的靠色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裉掩襟银鼠短袄……一字一字读了若干遍才搞清楚了说的是一件黄绿色镶毛领马甲,曹雪芹老先生,也蛮娘的。
自古女人好华衣,市井中人,谁能免俗呢。
我妈说:你给我到后西溪那儿去找个裁缝,做一身棉绸的衣裤,料子和尺寸都是现成的,并且很仔细的画了衣服的样子。
因为身体不好,妈妈已经不大出门,又因为岁月流转,曾经那么妙曼的身材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衣服,而现在的品牌又大多定位于25到45的都市女性,让那些已经老去或正老去的资深美女情何以堪?作为一个年轻时对衣服非常讲究的女子,一般的大路货也看不上,所以,只能找裁缝做了。
奉母命转了半天才找到肯做外来衣料加工的师傅,前提是加工费加价,能生存至今的裁缝店都有了新的经营模式,一般都有一个好听的店名,裁缝不叫裁缝,叫时装设计师。并且只能选择店里的面料,加工费基本和面料价格持平,一半对一半。以前做衣服是为了省钱,现在做衣服是为了个性,一件衣服做好,如果从价格上看,买的比做的合算多了。
小辰光家里的衣服大都是妈妈自己做的,夏天的圆领衫,连衣裙,一些简单的衣裳。要是冬天的大衣之类的就只能请裁缝或是买成衣了。那年香港大伯伯回老家探亲,送给家里两大块毛呢料子,一种是藏青的,一种是咖啡的。妈妈在灯下抚摸着布料说:看看,多细洁的料子,一看就是全毛的。要找个考究的师傅来做,不然做坏了,可惜了这料子。
一个春寒料峭的天气,妈妈带着年少的女儿跟着隔壁的王家阿姨去寻那个据说做衣服非常有名的老裁缝,在三凤桥的后面转过一条弯曲的弄堂,老裁缝的家是一座老式的二层小楼,楼下是铺面和客堂间,楼上住人;老裁缝大约五十几岁的样子,穿着洗得发白的靛蓝的一手长棉衣,胖乎乎的戴副老花镜。在印象里,做衣服的人衣着都很马虎。
坊间老话:裁缝人家破布头,卖油娘子水梳头,斩肉娘子舔墩头,木匠人家瘸腿凳。大意是手艺人吃苦赚钱顾不上自家的事情了。
王家阿姨说了一些客套话,因为这老裁缝和别家有所不同,只做熟悉的客人,并且出活很慢,要等一个多月才能拿到衣服。但妈妈在和老裁缝探讨了做衣服的心得后决定就把宝贝衣料交给他。
于是一一量尺寸,老裁缝说,他是用眼睛给客人量尺寸,八九不离十。一个月后妈妈领着我去试衣服:两身衣服剪好的衣片用线固定好试穿,如果合身满意的话就正式行车工了。记得妈妈是一身藏青的西服,我是一件咖啡的双排扣大衣加一条裤子。在当时是很时髦好看的,我的同学几人都照这件衣服去做样子,并且同学的妈妈也是开裁缝店的,借这身衣服挂在店里示范。敲这些字时心里有些奇怪,这件衣服借来借去,那当时自己穿了几天呢?
有了成功的经验,后来全家的衣服就是这位沈姓老师傅做的了,过几年三凤桥那里拆迁了,沈师傅年纪大了不再接活,各种品牌的时装多了,所以,许多年不再做衣服了。
也许是受妈妈的影响,晓得合适的衣服对于女人的重要性;又或许是自己长得不美,想用漂亮的衣服来弥补,所以,一直以来,也是注重衣饰的。对于衣服的选择,注重的是品牌和质地,一件衣服可以翻来复去穿好多年,但当初下手时可能是一注让人心痛的数字。而随着年岁渐长,对于衣裳的款式色彩渐渐保守,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一位清爽得体的女人就行了。
上回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个女人如果到中年时穿衣服还不懂得低调内敛,警察会来抓的。莞尔一笑:有趣,金玉良言。
其实,女人与衣服的关系有时相当类似。
你是不是与我一样,在衣橱里总吊着几件自己十分钟意却从没有穿出家门的衣服?我们曾经咬牙跺脚,狠着心花了一大笔钱把它买下来,却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拿出来穿上身,在镜子前顾影自怜。男人们无法理解的女人这样的穿衣情结。
数年前,入过一件玫瑰红色的吊带裙子,是那种既正又浓的玫瑰红色。真丝质地,乔其纱的内衬,整个裙形挺括舒展。当我在试衣间穿上它时,兴奋得额头上竟沁出细汗来,感觉自己有了一点点明星的味道。但是这件衣服从来没有在外面穿过,平常如我,大多场合不够隆重,当不起它的华艳。那么只有放它在心中了,它在我心目中是一件完美的衣服,是一个小小的梦想,我总在等待那个梦想能实现。
每当我在衣橱里看到它,就像看见了一位老朋友那么亲切。只见它风姿绰约,亭亭玉立,在一大排衣服中鹤立鸡群,它更像是一面时光的镜子,照出自己的似水流年。或许我永远不可能穿它了,倒是旁边那些黑的、白的、灰的、长的、短的、不长不短的式样轮番变化着,不需要考虑时间地点随时可以为你服务。惟独它,我只有在无人时去抚摸它,它是那么的软糯,那么的娇艳,一如那昨日的芳华。
一件从未穿出门的衣服可以代表女人内心最深处的幻想,或许人的一生的最佳注释就是你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