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向国忠的头像

向国忠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11
分享

难忘的“小萝卜头”

        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记得“弟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牢房,吃着发霉发臭的牢饭,面黄肌瘦。自此,在我的脑海中便始终萦绕着一个矮小瘦弱的小男孩,顶着个大脑袋趴在监狱的木板上认真地写字,透过监狱的窗户看着外面的蝴蝶飞舞。就觉得“弟弟”既可怜又可爱,也更加痛恨国民党反动派。后来,读了《江姐》,才知道“我”的“弟弟”当年关在歌乐山的渣滓洞、白公馆,就希望将来有机会能看看“小萝卜头”当年严酷的生活环境,只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时光荏苒,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渴望在时光中慢慢淡忘了。今年,岳父在新疆建设兵团一起工作的老战友几次邀请岳父母到重庆去转转,见见面,叙叙旧。一说去重庆,脑海里马上想到了“小萝卜头”,想到了歌乐山,想到了渣滓洞、白公馆,小时候埋藏在心底的渴望突然变得那么强烈。就这样,在十一国庆放假,我们全家带着强烈的愿望来到了美丽的山城——重庆。一路上,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小萝卜头”的身影,想象着曾经关押了小萝卜头的白公馆和渣滓洞。到时重庆时已是万家灯火,老人的儿子小桑开车带着我们从机场前往市区,夜晚的重庆灯火璀璨,高楼大厦错落有致,在炫目的灯光下流光溢彩。长江时隐时现,江水悠悠,霓虹倒映,波光粼粼中婉约妩媚。造型优美的大桥横跨江面,各具特色,在灯火的辉映中如梦如幻,千娇百媚。小桑很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着重庆秀丽苍翠的景色,温暖湿润的气候,香辣美味的火锅,以及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所关注的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小桑并未提到,便在心中猜测可能这些景点比较远吧。
老人的家在学府大道69号,一个很有诗意的地名。车子顺着蜿蜒的山路穿行,朦胧的灯光映照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在颠簸中感受着山城的独特魅力。三十年兵团峥嵘岁月,老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退休后各奔东西,一别又是二十年,如今相聚重庆,真是感慨万千,共同追忆着在兵团生活的点点滴滴。最后老人们问到了我们这次的打算,我便赶紧说到了歌乐山、白公馆和渣滓洞。老人们喜欢热闹,建议我们还是先坐坐轻轨、坐坐游轮,看看街景,看看两江(长江、嘉陵江),去洋人街、朝天门、解放碑转转,去吃吃重庆的火锅。第二天,轻轨飞驰电掣,繁华的街景从眼前呼啸而过。游轮缓缓前行,温润的江风轻轻吹过脸颊。热闹的洋人街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繁华的解放碑令人叹为观止,正宗地道的重庆火锅吃的大家赞不绝口。一天的旅行充实而愉快,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老人们却累得筋疲力尽,说明天哪也不去了,要在家好好休息一天。既然老人不去,小桑便提议我们次日前去磁器口和渣滓洞,因为要爬山,老人可能上不去。小桑的提议正是我所梦寐以求的。
清晨,整个山城笼罩在一片雾海之中,那山,那树,那楼,那桥,都朦朦胧胧,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亦真亦幻,美妙飘逸,当我们到达瓷器口时天又下起了小雨,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走进这座千年古镇,领略了古镇“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在蒙蒙烟雨中细细品味了江南奇妙的吊脚楼和独特的巴渝文化。孩子们更是高兴,九岁的女儿觉得彩辫好看,缠着她妈妈非要辫,四岁的儿子和小桑六岁的儿子看着一位老爷爷在捣糍粑,便上去也要学着捣。看着孩子们开心得样子,又想到了“小萝卜头”,他也来过这儿。那是他七岁时,由于妈妈病重,经过斗争,在来磁器口镇看病时妈妈把他也带来了。虽然只是被关在轿子里通过小窗向外看了看,那可是他唯一一次走出监狱,他是多么开心啊!他是多么渴望能出去看看,玩一玩,可他不能。不知道可爱的“小萝卜头”当年看到的瓷器口是什么样?有没有卖糍粑的?有没有吃火锅的?对一个孩子来说那是多大的诱惑啊!雨时大时小,不急不缓,就这么想着,走着,不觉已到了古镇的尽头,见有去渣滓洞的导游招徕游客,便直接打的前往。       
司机很热情,告诉我们,路不远,一会就到。埋藏在心中三十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了,我却突然有点紧张,有点沉重。没走多远,便见蜿蜒的山路车子已排成了一条长龙,司机告诉我们眼前就是歌乐山,快到了,建议我们下车步行。天公作美,雨也停了,我们欣然同意。眼前的歌乐山树木葱茏,苍翠欲滴,缥缈的云雾缠绕在山腰、树梢,隐隐能听到潺潺的溪水在山谷中流泻,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那么美丽。真难想象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惨案竟发生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风景秀美的地方。雨一停,大家心情也明朗了很多,孩子们更是开心,顺着泥泞的山路追逐。偶尔,有一两滴雨从树叶滑落,恰好落在脖子里,引得孩子们一阵尖叫。在孩子们那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中,“小萝卜头”又在我脑海中浮现,牺牲时九岁,和我女儿同岁,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龄。他有女儿这么高吗?六十多年前,他走过这条山路吗?是一个人走的,还是和妈妈一起走的?他走的时候天是不是也在下雨?当雨滴落在脸上时,面对拿着枪的国民党士兵,他会不会也发出一串串开心笑声?不知什么时候,雨又下了起来,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伞又盛开在细雨蒙蒙的绿色之中。突然,一阵喧闹,抬头一看,山路左边绿树掩映着一座崭新的房子,右边则是一条伞的长龙,熙熙攘攘,向前延伸。突然,“渣滓洞”三个黑色的大字猛地从一片绿色中跳了出来,张着黑色的大口向我扑来,让人窒息。停了几秒钟,我才反应过来,我魂牵梦绕的地方终于到了。离门口越来越近,雨越下越大,那三个黑色的大子如同三张大口要将我们吞噬。伞挨着伞,顺着铁栅栏围成的通道缓缓移动,眼前出现了一个搭着茅草的圆形石砌岗哨,岗哨前有写着“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渣滓洞监狱”的指示牌。铁栅栏右侧靠着山崖便是两道高压电网,让人感到一种压力和沉闷。大家缓慢移动着,来到岗哨前想找个地方躲躲雨再走,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只好站在树下打着伞紧紧抱着孩子,任凭倾盆大雨从头顶倾泻,山谷中不时传来轰隆隆的咆哮声,那一声声愤怒的咆哮仿佛解放重庆时的隆隆炮声,要砸烂这令人窒息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终于看到了掩映在前面低洼处绿树丛中的一座青灰色的小院,不到近前不易发现,真是隐蔽。可以看到,小院的墙上也布着电网。这个曾经由程二昌开办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当地老百姓便取名渣滓洞。由于这个小小的煤窑因为三面环山,一面临深沟,位置隐蔽,便于保密和守卫,而被国民党军统特务看中而成了监狱。在重庆解放前夕,有两百多名革命烈士就在这里被杀害。雨没有一点减小的迹象,孩子也有点坚持不了了,只好随着人流顺着台阶往前走。来到小院门口,这里也是非常拥挤,好不容易进了门,算是进了外院,在门口有一个岗哨,站在下面勉强可以避雨。站在雨中,我细细辨认,墙上写有“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等标语。小院里还种着几棵茂盛的石榴,上面的石榴又大又多,这些都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幸福果实。来到刑讯室的门口,看到屋内墙上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熟悉的蒋介石戎装照和“天下为公”的楹联,里面桌子上是令人毛骨悚然脚镣、烙铁、竹筷子、狼牙棒,还有的审讯台、老虎凳。当年的革命烈士都无数次遭受着这些刑具的残酷摧残,上面满了烈士的鲜血。这时听到导游在不停地劝说大家,由于雨大,滞留在渣滓洞的游客已经接近临界值,让大家注意安全,从后面篮球架处的小门安全出行。我们便在导游的引领下缓缓进入内院,看到了内院有一处放风坝,有一处厕所,还有一座篮球架。内院的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还,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标语,这些都是为了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可反动派的这些做法都是徒劳的。我还特别注意到,在出口处的墙面用虚线涂抹了一个不规则的豁口,一边的说明牌上写着“渣滓洞围墙缺口”。原来这就是监狱里的革命志士修筑的那面墙。当年革命者在修补时特意将自己衣服里的烂棉花和在泥土里,使泥土的粘性减弱,牢固性降低,最后当革命志士躲过特务的机枪扫射后,大家就一起将这面墙推倒,顺利脱逃,当年的革命者真是既勇敢又机智。 
就这样,在倾盆大雨中我们簇拥着走出了渣滓洞。雨还在下,一股汹涌的洪水咆哮着顺着山谷从渣滓洞下的泄洪道奔流而下,甚是壮观。来到卖纪念品的的商店前,孩子们在屋檐下躲雨,我又打着伞走近渣滓洞,细细注视着这座小院,想想着“小萝卜头”。像我女儿这样和“小萝卜头”一样大小的孩子,根本无法体会当年“小萝卜头”生活的艰辛,还觉得到这儿很好玩。“小萝卜头”不仅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坚强的生活,还和革命志士一起战斗,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小小的孩子,就将黄显声将军摘录的《挺进报》送到了各牢房,把一张“疯老头”韩子栋花了两天时间精心画的,准备集体越狱用的白公馆内外地形图顺利送给了许晓轩(狱中秘密党支部书记)。“小萝卜头”爱憎分明,看到革命志士胡春甫惨遭毒打,变心疼地告诉了妈妈,妈妈便把做苦工挣下的挂面下了一大碗让“小萝卜头”送给了胡叔叔。胡春甫在信中满怀深情地写道:“在我最痛苦、最困难的时候,是‘小萝卜头’给我送来了一碗面条。是这碗面条暖了我的身,也暖了我的心。”“小萝卜头”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曲指算来,如果活着,今年也已经七十多岁了。可他在我心中永远还是那个矮小瘦弱却顶着个大脑袋的“小弟弟”。今天来就是想看看他当年生活的地方,遗憾的是,由于暴雨没能走进当年他生活的牢房,可我的周围一直都有“小萝卜头”的影子,我想这就足够了。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正是“小萝卜头”他们这些革命烈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换来的。我们一定要铭记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雨停了,孩子们一阵欢呼。我想,等孩子们长大后,还会来这儿看看,看看他们心中的“小萝卜头”。因为,今天他们已经记住了“小萝卜头”,而且会永远记住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