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向心的头像

向心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2/11
分享

阅石头记前三十五回有感

之所以未叫《红楼梦》,是我自始至终都觉得,石头记,更能体现曹公想表达的,那便是“青埂峰下的大石头”和那“摇摇”的“绛珠草”之间的“木石前盟”。为何说“摇摇”?何为摇摇?黛玉方是如此吧。犹记宝钗生病时,宝玉前去看望,不久,黛玉也乘风雪前去,进门时,曹公便用“摇摇”两字,真可谓是只二字便点出我们林妹妹的风姿,试想,那绛珠草,若在风中岂不也是摇摇的。每每合上书,都觉得曹公真是那胸中有丘壑之人啊!

很早的时候,从别人口中所听黛玉,便是体弱多病,年幼丧母,作得一手好诗词,但又喜耍小性子,尖酸刻薄。鲜少听人谈起书里的宝钗,便是知书达理,识大体,顾大局,为人处事都在黛玉之上。所以起初,我也怀着对“绛珠草”的疑惑,打开这本石头记,的确。黛玉她尖酸刻薄,心思细腻,但又过于细腻,宝钗却不同,落落大方。可以为了家人,为了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将自己的本领才能一点点的遮盖,的确,如果从古人评判女子的标准来看。宝钗,的确识大体,顾大局,大大方方,实为是一个好女子。

但是,扪心自问,看了四分之一的石头记,不论是你还是我,当真喜欢的是薛宝钗吗?

我可以不假思索的给出我的回答,不,如果你认为薛宝钗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从不对人尖酸刻薄,从不咄咄逼人的女子,那么,真的是浅见啊!

我也曾为黛玉的小性子而感到很生气,无语,但是,试问,如若换位思考,一个十岁不到的女孩,孤身一人,离父入京。或许在现代人看来,外祖母,也就是姥姥,是很亲很亲的家人,但是,在古代,女子及笄便可嫁人,一旦嫁人,于娘家,说的通俗些,那就是泼出去的水。由此可见,黛玉虽是来到了官位显赫,家世显赫的贾府,来到外祖母的身边,但同时,她也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宝钗不同,她和薛姨娘并不是来投奔贾府的,薛家本身就是四大家族之一,况且,暂且抛家族不讲,宝钗不仅有母亲在身旁帮衬着,更是有一个哥哥,虽然这个哥哥不成器了些。而林妹妹,只有自己一人,她若不事事三思再三思,又怎能在这贾府生活下去。

再讲,宝钗当真是那个素日和风的人么?

怎么可能呢?宝钗言语若是变得犀利,讽刺之尖刻,相比之下,黛玉之尖酸,早已落下风矣,远远不能及也!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两句话,怕是妇孺皆知吧。确实如此,王熙凤一生都在算计,算计,最后却了却了自己的性命,看过红楼的人或许会说,王熙凤是自作自受,最后结局就是报应,是啊,单从凤姐手中的那些人命案子来看,凤姐的结局,的确是报应。但是,即使这样,我依旧折服于凤姐这个人,折服于她的干净利落,折服于她的心狠手辣,折服于她倾国倾城的美貌,折服于她冷酷面具后的温柔善意,折服于她的坚强。凤姐看似一直都很健康,处理事务从不含糊,甚至在秦可卿死后帮忙处理了一个月的宁府大小事务,可是,凤姐的身子到底如何,除了凤姐自己,便只有平儿是最清楚的了。是的,凤姐,这个让所有人都闻风丧胆的名字,一直都在硬撑着,而她最后,也没有回到金陵。我想,这是凤姐的遗憾,也是所有红楼读者的遗憾吧。

三十回左右,石头记最常说起的就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每每看到“金玉良缘”四个字,脑海中便浮现出87版红楼梦里的一个场景:黛玉,宝钗,薛姨娘,同在一处玩耍,薛姨妈对黛玉说“岂不四角俱全”,这便是把黛玉许给宝玉之意,镜头一转,是宝钗的眼神,突然就沉下来了,脸上的笑意虽未褪去,但是却显得很僵硬。曹公早已在书中各处都埋下了宝钗对宝玉的种种情感,说的很没有人情味儿些,宝钗并不喜欢宝玉,如果有,也只是很少,宝钗所看重的,是家族利益,是二奶奶这个位子,这恰恰迎合了慢慢走向衰败的贾府,贾府需要用联姻来填补贾府种种亏虚,薛宝钗一定是不二人选,知书达理,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最重要的是,她是薛家人,是四大家族之一。而黛玉则空有一颗痴心,“木石前盟”之所以不同于“金玉良缘”是在于“木石前盟”超越了物质的灵魂吸引,是建立在纯粹精神层面的伟大爱情,是没有任何利益关联的爱情。

但是,在一个封建社会,这种爱情,是得不到一个好结果的。所以便有了“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悲剧。但是,宝玉的出家,也成就了薛宝钗余生的悲剧。

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梦一场,万境归空。--红楼梦

                                         写于2020 2.3 日下午5:2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