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湘南徐工的头像

湘南徐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22
分享

榜山的四季交响曲

榜山者,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太和镇榜山村是也。华夏独此一家,他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题记

前奏曲

常言道: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人生已然走过一大半,即将是一个知天命的人了,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忽一日,竟然产生一个莫名其妙的想法:我要去祖母的出生地走一走,看一看,瞧一瞧,如果事后心情还不错的话,留一篇文章也无妨。熟悉我的人自然知道,我是一个被残酷的现实无端改写命运被迫而成的文字工作者,但在一个充斥着功利心和势利眼的社会,为了消弥我的自卑,为了向世人证明“我并不差”,为了拥有一丝丝自信,为了赢得一点点尊严,有好事者居然将我美其名曰作家。至于我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还是一个自吹自擂、自以为是的自封式作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心中有杆秤,公道自在人心。总而言之,昔日的我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自己将来要当一个什么所谓的作家,直至现在我也没有将作家当回事,一切都只不过是在命运的漩涡中、在兜兜转转中、在时间的嬗变中、在阴差阳错中,我就真的转型成了作家。总觉得,在冥冥之中,我的背后似乎有一双看不见的隐形之手,时而将我推向左方,时而将我推向右方,时而什么也不做,由着我的性子懵懵懂懂地往前走,但在不惑之年,隐形之手突然将我扳回一条预定的轨道,这条轨道有一个冠冕堂皇且十分好听的名字——文学。这条轨道看上去像极了死胡同,狭长而逼仄,幽深而暗淡,更要命的是,隐形之手已经关上了让我回头返程的大门,冷酷而无情,决绝而果断,但于我而言,这恰是一条正常的轨道,因为我在这条轨道上踽踽独行至今,我试图将文字当成我一路前行的一盏探灯,我试图用文字战胜我内心深处的懦弱、卑微与无助,实践证明这条轨道显然再合适不过了。

祖母的出生地是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太和镇榜山村,在2012年3月之前,在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之前,榜山村属于清和乡。言及榜山村,我感到惭愧,我感到羞赧,我感到无地自容,乃至不可饶恕,尽管它是祖母的出生地,可是我之前从未正儿八经地打量过她。哎!该怎么说呢?因为我的外婆住在原清和乡的溪口村,小时候走亲戚,尤其是春节期间,我无数次往返于神下村与溪口村之间,步行大概两个小时,而榜山是必经之地,可是我每次经过榜山的时候都是匆匆而过,从未驻足好好地瞟她一眼,如今上年纪了,或许出于救赎的心理,抑或许出于寻根的心理,直到2022年7月18日,我才郑重其事地专程走进榜山。

当年我在桂阳县第一中学读书的时候,就读理科的我亦曾听闻过“寻根文学”一词,说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于是文学批评家将他们的创作命名为寻根文学。惜乎那时候的我年幼无知,人生阅历肤浅至极,竟然对“寻根”嗤之以鼻,心里嘀咕着:根有什么好寻的?它能当菜吃吗?植物的根不都是坚硬、苦涩而乏味的吗?可是经年以后,不知哪一根沉睡多年的神经竟然苏醒过来,于是,我自觉地踏上了寻根之旅,并心甘情愿地咽下了这条苦涩的文化之根。

当然,于我而言,这并不是一条苦涩的根,相反,我倒是嚼出了一丝甘甜,品出了一缕温情,尝出了一抹纯正。那一日,我在榜山村党支部书记何晓斌和村民何海雄的陪同下,我在榜山度过了极其愉快的半天;那一日,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了仍然健在的舅公何宋茂老大人(祖母的胞弟)和表叔何武杰(舅公的次子);那一日,我和何晓斌、何武杰、何海雄等人痛痛快快地喝了一场酒。

人生尚有来处,却只剩归途。废话不再多说,我要开始为榜山撰文了,我要将自己幻化成停留在榜山村上空的一片凝固的云朵,我要阅尽榜山的四季轮回,我要体验榜山的时序更迭,我要用文字为榜山演绎一首四季交响曲,权当是我向寻根文学致敬吧,权当是我寻找精神的皈依吧。

【一】春之交响曲:稻花香里说丰年

多年前,但凡有条件的人都想逃离土地,摆脱农民的身份,走向远方,融入城市,拥有令人艳羡的城镇户口,实现农转非的蜕变,这拨人群里自然包括我;多年后,有的人在城市奋斗了一辈子,感觉心累了,想摆脱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回归土地,回归宁静,重新过上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有农业户口当然最好,没有农业户口也无妨,这拨人群里自然也包括我,可是我已经回不去了,虽然拥有了城镇户口,却再无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适应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文化集合,它涵盖国家制度、礼仪制度和文化教育,这种文明就是我们常说的农耕文明。毋庸置疑,农民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情感依赖,关于这一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曾经写过一部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小说中塑造的人物蓝脸就是一个纯粹与倔犟的农民,他与属于他的那块土地同生共死,在全国合作社化运动浪潮下,他是全国唯一的单干户,此后实行改革开放,土地又开始包产到户,一直到死,无论哪个历史时期,蓝脸都守护住了那块属于他的一亩三分地,蓝脸用他那不可理喻的行为誓死捍卫了“耕者有其田”这句话。君知否?1954年9月2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八条写道:“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的主张。

提及蓝脸,自然也印证了流传于民间的一句俗语:三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哟!好心羡慕哦!如果我有这种条件,我也想过这样的生活,此话并非矫情,现在的我真是这么想的。当然,这是一种特定时期的“小康水平”,属于典型的小农意识。三亩土地加上一头牛,代表着土地和农耕畜力,是指安居乐业生活中必备的物质基础财富,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因为有了它们,再通过生产力劳动,才能产生并收获日常的生存必需品,用以满足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再生产消费;而老婆、孩子和温暖的炕头,代表着安居乐业精神生活的主体和内容,能成家立业,生命得以延续和继承,衣食住行无忧无虑,并有充足的保障。在传统的农耕农业时代,农民完全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大多数生活必需品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是最好的一种消费方式。

话题扯远了,言归正传。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拥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想重新做回农民,我斗胆建议你做榜山村的农民,就算做不上,去榜山看一看也是好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榜山拥有两个得天独厚且适合农作物种植的大面积土地,以住宅坐西朝东的方位为基准,一个位于村前即村庄的东边,叫作南阳垌,具体一点来说,上界至长乐村的红板桥,下界至下寨村的双拱桥,位于西河以西的这片农田被叫作南阳垌,榜山占了绝大部分。不过,在历史上,关于榜山附近的这片西河流域,涉及长乐、罗家、烟村、坳上、隔水、杨梅江、何家、张家、上寨、下寨等自然村,虽然其他区域的农田也有自己独立的命名,但因为南阳垌的名声实在太大,风光无两,遮蔽了别人的光华,于是它们干脆挂靠在南阳垌的名下,也算是沾了一点光吧。南阳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疆域广阔,足有两三千亩,是桂阳县八大田垌之首;另一个位于村后即村庄的西边,叫作岭背垌,乃榜山独享之田垌。其面积有千亩左右,既种水稻,亦复种蔬菜,河流交错,灌溉便利,可与南阳垌媲美。因岭背垌的土地面积要比南阳垌稍微小一点,故本文重点着墨于南阳垌。顺便普及一下,垌乃粤北方言,既然是形声字,有个偏旁“土”字,自然与土地有关,意指大片农田或耕地的地方,田垌即田地之意。

伫立于榜山村前,向旭日东升的方向眺望,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这里视野开阔,风光旖旎,但见良田万顷,田垄纵横,秧苗遍地,翠绿泛滥,沁人心脾,村落点点,河流蜿蜒,青山隐隐。我为什么会用“眺望”一词,缘于榜山的地势较高,前往南阳垌需要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台阶缓缓而下。君有所不知,多年前,榜山村原来叫作半山村,顾名思义,这个村落建在半山腰上,只不过后来,村里的宿儒觉得半山这个名字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便以“金榜题名”中的“榜”字取代了“半”字,再者,“榜”意指“榜样”,有催人奋进之激励作用,于是,半山村便脱胎换骨成如今的榜山村,这与榜山每家每户重视文化以至于考取了很多大学生乃至研究生的现象是相匹配的。

前文言及“河流蜿蜒”,其河流指的便是西河,它自南而来,穿过南阳垌,然后悠悠地向北逝去,在南阳垌勾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却在身后留下了数千亩良田以及好几个人口众多的村庄,有鉴于此,西河无疑成了居住于该河流域附近的村民的母亲河,南阳垌自然也成为西河上游周边村民繁衍生息的摇篮,而人文蔚起的榜山则成了西河流域一颗耀眼的明珠。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时任原太和公社书记的邱陵峰同志就南阳垌的人文地理,他深有感触地吟诵了一首嵌名诗,其诗曰:“明月榜山照,清河隔水流;汽车田边过,万众盼长乐。”

在这里,不得不重点提及一禾双穗,因为这是南阳垌的骄傲,值得我为它浓墨重彩,大书特书。关于榜山的南阳垌耕地,据《何氏族谱》记载:“桂水(指西河)环绕,灌溉便利,曾产一禾双穗,载于《桂阳直隶州志》,成为桂阳有名之大垌。”在古郡桂阳史上,南阳垌享有盛誉,被称为“桂阳南乡的粮仓”“生命的摇篮”。何以如此?缘于榜山东邻西河,西绕肖家山水库,水利条件十分优越,是生产水稻类粮食作物的好地方。再者,由于西河的上流源于骑田岭西麓的龙渡岭,而龙渡岭地域广袤,土壤肥沃,森林植被繁茂,腐烂后的落叶成为天然的有机肥料,经雨水冲洗被带入西河,长途跋涉漂至南阳垌的农田里,如此一来,使得南阳垌的农田不施自肥,水稻长出一禾双穗的奇特观象也就不足为怪了。据老人讲,在封建社会,南阳垌生产的大米曾被朝廷征为皇家贡米,贡米即御米,那是献给九五之尊及皇亲国戚专门食用的,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来看,它代表着朝廷对此地大米的高度认可,证明南阳垌生产的大米那是相当优质的。

此外,关于一禾双穗现象,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所谓因缘和合,缺一不可。同样据《何氏族谱》记载:“寨头岭矗于村前之巅,平坦顺直,土质肥沃,质色灰黄。昔日我族农家咸赖此土,挑运南阳垌,以为施放肥料之资,补益农人,良非浅鲜,诚奇事也。”基于文字记录,我们可得知,榜山对面的寨头岭是上苍恩赐的一座肥山,那里储藏着天然的农家肥与化肥。窃以为,寨头岭那灰黄色的泥土中绝对含有植物所需要的丰富的氮、磷、钾、钙、铁、镁等化学元素。据老人讲,南阳垌以前种植高杆禾,要栽种,要撒黄泥巴,因从寨头岭的山上和西河带来大量的肥料,以至于粮食年年丰收,这就印证了一禾双穗之现象。于此,与其说寨头岭是一座肥山,倒不如说它是一座粮山,更准确地说,它是一座金山银山。站在这种角度上,人们说榜山是一个好地方,我想一点也不夸张,的确名副其实。

一般人也许会认为农民的生活状态是这样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炊烟袅袅。这简直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生活,写得我都不自觉地流下了哈喇子,就好比黄梅戏《天仙配》所唱的:“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可能会说我虚伪、做作和矫情,农民过的难道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拜锄头一拜天”这种生活吗?农民过的难道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种生活吗?你说得没错,但那是从前,可是现在今非昔比了。就拿榜山来说,榜山如今推行新农业,所有劳作几乎全部机械化了。据我所知,榜山已经进驻了桂阳县联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桂阳县裕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桂阳县丰益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桂阳智强家庭农场、桂阳县润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郴州市三农农业科学研究所桂阳县太和镇榜山村研究所、桂阳榜山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机构,办公场所皆设于岭背垌,实行公司化运营,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走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路线。如今的农民早就抛弃了传统的劳动方式,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有先进的早稻机械化插秧模式,有机耕机,有插秧机,有收割机,有打田轮式拖拉机,可实现机插、抛秧、直播等系列化劳动流程,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在今朝。

在桂阳县联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图上,我看见表叔何武杰是理事会成员,他是副理事长,曾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种粮大户,何海雄是监事会成员,真为他们感到开心,不由心生感慨:做新时代的农民真好!我还看见桂阳县联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畴,涉及育苗服务队、机耕服务队、机插服务队、植保服务队、机割服务队、运输服务队、烘烤服务队,简直就是一条龙服务,让农民轻松而省事。他们与时俱进,不仅服务于本村的农民,还大胆地走出榜山,服务于其他农村的农民。何晓斌向我介绍,榜山除了农业,这里种植的水果也很有特色,山上生产的葡萄和梨子曾远销珠海和澳门。尤值得一提的是,我的高中同学何铁光博士也参与了新农业,他出生于榜山,如今在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担任所长,他义务承担了桂阳县联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顾问,被当地村民誉为“榜山村的袁隆平”。

时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令人可喜的是,据何晓斌介绍,榜山正着手规划打造2000亩的南阳垌稻田公园,将以“烤烟+水稻+油菜花”三季更替为主调,植入文化元素、稻田美景、花海美景,凸现西河产业风貌。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了毛泽东的一首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为此,我翘首以盼。

【二】夏之交响曲:承古纳今绽新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时光匆匆,岁月悠悠,沧海桑田,世事多变,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我想恐怕只有基因传承了吧?

走进榜山,你最好是一个历史学家抑或建筑学家,如果兼而有之,那再好不过了,因为鉴赏那些陈年老建筑确实需要一点文化底蕴,否则就落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俗套了。当然,我这个恳求似乎偏高,有点苛求诸君的意味,但是,如果你信得过俺的学识,不如索性在我的文字里畅游一番吧。

允我先简要介绍一下村史。据《何氏族谱》记载:“偕族昆仲于元大德元年,辟居桂南之榜山。”也就是说,立村始祖万三公为避战乱,于公元1297年定居榜山,由此说明榜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繁衍生息,根深枝茂,迄今为止,已有726年,如今人口逾千,早已成为大村落。言及万三公,实有必要赘述一番。又据《何氏族谱》记载:“立村始祖万三公,字‘迁青’,生宋咸淳年间。公潜心理学,有祖父之风度,虽避乱迁楚,犹翩翩然佳公子也。”基于文字记录,我们可得知,榜山其先祖的血液中,流淌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始祖万三公是一位饱读经书、精通理学的儒士。

好了,现在开始欣赏古建筑。榜山现存较为完好的古宅有五十多栋,均为砖木结构的建筑,统统为两层。先人立宅时显然立下了规矩,统一坐西朝东,一律青砖黛瓦,建筑风格各异,却彰显了湘南古民居的建筑特色。我发现,古宅其屋顶一般为人字山墙或山字山墙,以利于通风排水防火。其屋顶前部一般为马头墙瓦檐翘斗,凸显雄伟壮观;有的古宅为独家门院,在大厅上方的木质拱形顶棚刷上朱红色油漆,显得大气堂皇;有的古宅为庭院式结构,厅屋两进,距两扇大门往内约两米处设有一层木板照墙,地面铺设青砖,内辟天井,旁设厢房,侧置槽门。在槽门的门首上一般有一幅字匾,有的书写“梅阁”,有的书写“耕读传家”,有的书写“丕振家声”,看得出,这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来的。我发现,厅屋的大门门首和窗棂上,其雕花镂格各有讲究,一般为整体镂空透雕的吉祥物,或丹凤朝阳,寓意门迎瑞气;或蜻蜓飞翔,寓意平步青云;或喜鹊对鸣,寓意喜事连连。此外,在木质窗格与门楣上,也雕刻着一些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图案,譬如彩凤、仙鹤、喜鹊和蜻蜓等动物,譬如牡丹、莲花、石榴和梧桐等植物。

前文提及天井,我实有必要再费点墨水。窃以为,它暗地里融入了《易经》的部分哲学思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种古宅的穹顶处有一处并没有覆盖上瓦片,而就在这个开口处垂直向下的庭院中恰好有一个小小的用青石砌成的四方井,也就是说,阳光可以从开口处照射进来,让室内变得更明亮更通透;雨水也可以从开口处径直滴下来,直接坠入井中,这更加体现了先人的聪明才智,也诠释了一种天地合一的思想。所谓天即外面的世界,包含风雪雨露、阳光空气,地即里面的世界,包含大地、家庭及人丁。此外,设有天井的那个空间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充当天然阳台的角色,妇女闲暇时喜欢洗浆缝补,只要在屋内撑起一根竹竿,就可以晾晒衣服,做到足不出户,让湿漉漉的衣服得到阳光的普照。

伫立于古宅前,你会发现古宅的前面通常有两个石礅,其正面一般雕刻有精美的浮雕图案,或神龟蹲守,或鲤跃龙腾。古宅的门槛一般为打磨过的条石,左右两边的门框柱分别耸立于两个石礅上。另外,在建筑外墙角的衬墙石上,除了石雕,还刻有“地官赐福”字样或“天官赐禄”字样,并配有吉祥图案,或寓意节操高洁的荷花,或寓意延年益寿的仙鹤,或寓意爵禄如愿的梅花鹿等。现在,请慢慢地抬起你的头来,你会发现,两扇大门关闭状态时的门页的中部,分别镶嵌着一个铜质衔环花边圆罩,既美观大方,又可以护宅避邪。目光往上移,在古宅门首上方的木质门槛上,装着一对约30厘米长的门簪,呈圆柱体,其横截面刻有阴阳太极图,其周边雕刻着图案,或菊花,或兰花。目光再往上移,古宅的瓦檐翘斗的马口窗旁,一般彩绘着寓意美好的文字或图案,或书写“人文鹊起”,或书写“科甲蝉联”,此为吉言佳句;或彩绘蛟龙,或彩绘凤凰,或彩绘乌龟,或彩绘麒麟,此为四神兽;或彩绘松树,或彩绘竹子,或彩绘梅花,或彩绘兰花,此为花中四君子。

漫步于榜山的深巷里闾,我相信你一定还会有惊人的发现。例如,在某栋古宅前面的青石板上就有一个凸起来的圆球,形状类似鱼眼,村民为它取了一个好听且霸气的名字,叫作龙眼,并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说这是一种证明这户家庭出了功名值得荣耀一番的标志,真是叹为观止。

窃以为,榜山的古宅真是一门精妙绝伦的建筑艺术,其门楣、其窗格、其衬墙石、其门石礅上的图案雕刻可用四个词语来概括,即工艺精美、技法高超、画面简练、寓意吉祥,对于行家里手或学术研究者来说,那绝对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些老建筑真的是古色古香,古朴厚重,会让我们的思绪不由自主穿越时空的隧道,沉浸于数百年前那个古朴典雅的榜山。

榜山的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其街面由大小不等的青石板铺设而成。无情的岁月已将青石板打磨得铮亮光洁。当我们闲庭信步于榜山的中心地带时,会让人产生一种时空颠倒的错觉,不知今夕是何年,感觉自己不是走在乡间小道上,而是不小心踏上了天上的街市,如梦幻般一样,不由对先人的勤劳与智慧顿生敬意。

且不说榜山村内那一条条幽深的小巷,就是村外的风光也十分怡人养眼。其东边有南阳垌和西河,西边有岭背垌和西河的支流,南边有巍巍山峦,北边有一片小树林,此地古柏参天,高大挺拔,直耸云天。那日,时值盛夏,蛙鸣蝉噪,我在榜山游玩时,居然还发现一棵寿命高达四百年的朴树,于此可见,榜山村民讲究天人合一,重视人和自然,注重生态保护。

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势头高涨,偌大的榜山村,焉能少得了新建筑的倩影,它与古建筑相得益彰,可谓珠联璧合。君不见,迎着旭日,当你沿着村里那一条条富有历史沧桑感的青石板路向外面走去,可看见村边矗立着一栋栋别墅,栋栋金碧辉煌,类似洋楼,与村里那一幢幢古宅形成巨大的视觉反差。在榜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互相碰撞出来的火花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看哪!还有那一盏盏太阳能路灯,那一条条用混凝土铺设宽敞平坦的环村公路,那一座座坚固耐用的桥梁,还有不便细说的各项基础建设,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产物。你或许会问,资金从哪里来?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靠政府,二靠村民。于是乎,榜山那些已经成才的游子,他们没有忘记先祖的遗训,没有辜负先祖的厚望,更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他们大学毕业后,在各行各业努力工作,艰苦奋斗,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小有成就后,他们愿意反哺家乡,只要家乡需要他们,村民就能在村里看见他们的身影,他们积极投身于榜山的新农村建设,倾力相助,捐款捐物,尽绵薄之力贡献他们的智慧与专长。

【三】秋之交响曲:崇文重教育英才

关于文化,关于教育,中国自古以来有很多经典语句,兹列举一二。《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姑且不说阳春白雪,说点下里巴人的俚语也无妨,平头老百姓似乎也说过:“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要深入了解榜山的文化与教育,榜山村文化活动中心是一栋不能回避的建筑,是一个必须要去参观的地方,因为它浓缩了榜山的文化精华,诠释了榜山的教育成果。

榜山村文化活动中心位于村庄的前面,坐西朝东,前面再无建筑,视野开阔,地段极好,它由原来的何氏宗祠重新装修改造而成。这是一座上下两厅类似四合院的建筑,外面是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显得古色古香;室内效果是典型的礼堂,设计新颖,既有古典的民族风味,又有时代的文化气息,它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味,是榜山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果,是榜山优良族风的具体呈现,更是榜山村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废话不多说了,且跟着我走一遭再说。

伫立于榜山村文化活动中心前,一副对联赫然映入眼帘,上联曰:榜题榜钦榜书古今恢弘卷;下联曰:山舞山动山聚天下旷世才。这显然是一副嵌字联,上联嵌入了“榜”字,下联嵌入了“山”字,拼成“榜山”,不知道是谁写的?作者真有才,高手在民间,令人钦佩,反正比我有才,不服不行哪。入口处的左边是一块石匾,嵌入墙内,其内容乃榜山概略,其中有一段文字值得引用:今日族裔,出类拔萃,大学生、留学生、硕士、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遍及海内外名所、名校,后续弟子日胜一日,砥砺前行,勇攀理想高峰。入口处的右边也是一块石匾,嵌入墙内,其内容乃族规家训,共六个小节:敦孝悌、良益友、尚学业,持节俭、正德行、重修养,每小节皆有八个四字为一句的箴言,一共192字,其内容不必引用,有赘述之嫌。

走进榜山村文化活动中心,眼前又是一副对联赫然映入眼帘,它悬挂在内厅舞台的柱子上,上联曰:承熭祖续辉章,青史垂长渊源一脉;下联曰:敬基公育贤才,明经弘远继述千秋。实有必要解释一下,这里的熭祖指的是何伯熭,基公指的是何基,他是何伯熭的第四个儿子,是宋朝理学家朱熹的再传弟子,也是桂阳县榜山、车田、大塘尾和西门这四个地方的鼻祖。

那日,我在榜山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认真地看了一遍,并非走马观花,并非心不在焉,而是带着问题来参观的,这个问题就是“榜山为何会走出这么多人才?”

我看见里面的墙壁上悬挂着很多牌匾,有“湘南名村”“虹美榜山”“山川形胜”“娇美榜山”“名将盛赞”“本村名人榜”“丕振东海”“忠孝传家”,其中,前面四个是用无人机在高空航拍的风景,后面两个是书法作品,“名将盛赞”是关于何应钦撰写的《桂阳榜山何氏续修族谱序》。至于“本村名人榜”,这才是我想要浓墨重彩抒发一下的,牌匾的右下角写着“2020年8月制”,一共18个人上榜,包括4个女性,其他17人我不认识,却意外地发现我的高中同学何铁光榜上有名,真为他感到高兴。陪同的何晓斌见我在“本村名人榜”牌匾前定睛看了许久,似乎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他不无骄傲地说:“我们不比谁家钱多、房子好,关键看哪家人才多、大学生多!”然后他又补充道:“历年来,凡是获得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本村学子,均榜上有名,希望村民以他们为荣,为他们感到骄傲,并以此激励全体村民与学子向他们学习,鼓励学子为榜山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于他说的这番话,我是认同的。

从榜山村文化活动中心出来,其左前方有一栋看上去已经颓圮、老化、衰败的古建筑,其周边竖立起一圈用竹子搭建而成的脚手架,看得出来,目前正处于修葺阶段。何晓斌告诉我,这是养正家塾,曾名“民国初级小学校舍”,俗称新书坊,是培植人才之重地,因抵挡不住风雨的侵蚀,如今已破败不堪,需要修缮。尔后,他给我看了一份关于修缮养正家塾的倡仪书,其文曰:

各位兄弟叔侄、在外贤达:

我村的养正家塾始建于公元1828年,至今194年历史,是我村培养有文化、有理想、爱家爱国之文化人才的神圣学堂,是一座传播文明的灯塔。

书坊由于年事己久,历经风霜,房屋内外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如再不及时维修,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难,百年名校将毁于一旦,我辈将愧对创建养正家塾的先辈们,思之惶恐。因而,筹集资金修缮我村唯一的文化古迹,己成为我村村民及在外贤达的共同愿望——记住乡愁、留住乡情。

经初步估算所需资金40余万元(修缮房屋20万元,修建文化广场及附属工程20余万元)。由此倡议:全体宗亲、在外贤达、社会各界人士,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全体村民将感激不尽,我们会将善捐芳名、款额刻碑铭记。

期待你的参与,你的善捐将福佑子孙!

榜山养正家塾修缮小组

2022年6月

参观完榜山村文化活动中心,对于之前思虑的那个问题“榜山为何会走出这么多人才?”,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莫言先生说过:“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何晓斌向我介绍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如果将榜山的硕士和博士进行统计,在桂阳县可能名列前茅,有的家庭光一家就出了两个博士、三个硕士,在教育风气上形成了很好的攀比心理。为了给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榜山不少孩子的母亲在桂阳县城租房陪读,而父亲则独自在家种田或外出务工。为了让子女读书,父母以苦为乐,负重劳作。有些父母为了给考上大学的孩子缴交学费,不惜砸锅卖铁。1989年,榜山的何增平考上了湘潭大学,当时他家的经济条件较为困难,其父母毫不犹豫就将家中仅有的一头牛和两间房忍痛变卖,为的是能让儿子顺利迈入高等学校的神圣殿堂,这需要何等的魄力与决心啊?

我也是一个读书人,常常感慨: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难道世道真是如此?我看未必,有失偏颇。我在榜山看见了“崇尚文化,尊重老师,重视教育,培育人才”的价值观,情之所至,不由想起了三句话,虽则有点老套,却也不无道理。这三句话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是迈向高贵的最低门槛”。

【四】冬之交响曲:水波不兴藏蛟龙

水是生命之源,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人类需要,动物需要,植物也需要。人类为了生存,永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水,那么贪婪,那么自私,而大自然并不计较这些,它总会竭尽所能无私地馈赠予我们。如果一个村庄的周边既有山,又有水,山水相依,植被繁茂,那真是一个非常适宜居住的好地方,而榜山就属于此类,老天爷对她真是格外眷顾。

在榜山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前面有一个十余亩的池塘,呈半月形,好像一轮新月不小心坠落人间,恰好严严实实地砸在榜山,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这个模样。因它又像一张弯弓,弦在正东,弓背在正西,榜山人为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月弓塘。据老人说,月弓塘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开筑,面积十余亩,往昔集蓄水、灌溉、育秧、养鱼、游泳于一体,乃榜山最佳胜景。

月弓塘真的很大,如今搞新农村建设,当地人在池塘的周边用大理石砌筑了一道半米多高的护栏。2020年8月13日,榜山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庆典活动,即榜山村宗祠重建暨月弓塘护栏峻工庆典,据说搞活动的那天,108个榜山女姑统一服装,每人穿着一袭大红色的旗袍,撑着一柄大红色的油纸伞,仪态端庄,袅娜娉婷,绕着月弓塘走了一圈,场面蔚为壮观。

说到护栏,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与此同时,似乎也是一件“坏事”,因为事物从来都是相对的,就看你想要得到什么。好事是当你从高空俯瞰,护栏勾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更重要的是,可防止小孩或老人失足落水,以充分保障村民的生命安全,大大提高人们观赏月弓塘的安全系数。另外,它为榜山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和一处赏心悦目的休闲场所,也为榜山培植了一处藏风聚气的好风水。不好之处在于,你若想走进池塘戏水,如今就成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月弓塘既有入水口,也有出水口,恍若严寒时节覆上了一层薄冰,水波不兴,没有波澜,也无涟漪,显得十分平静,但它的水却是缓缓流动的,静水流深,潜龙在渊,我们看不出来。虽然月弓塘的水不是特别清澈,有那么一点浑浊,其颜色看上去有点淡黄,除了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似乎也没有其他异物。由此及彼,它让我想起了故乡神下村前的那个池塘,在我残存的记忆里,池塘时而种植菰,时而种植莲藕。小时候,调皮的我会脱掉鞋子,踩在没入膝盖的淤泥里去掰茭白,或者挖莲藕,或者捡田螺,或者拾河蚌,运气好的话,还能从淤泥里抓到滑溜溜的泥鳅以及模样像条蛇令人胆颤心惊的黄鳝。我虽然没有在榜山生活过,但我猜想,月弓塘留给榜山人的回忆同样是美好的,充满着纯真、欢欣和乐趣。

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很多村庄的前面会有一个池塘呢?这显然是湘南农村典型的村落布局,这种布局自是有深层用意的,既寓含聚宝的意思,类如聚宝盆,又兼有防火水池的功能,当然还有养殖的功能。虽然感觉池塘里的水好像没有流动,但那是暗流,你看不见,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生气与鲜活。前文提及“藏风聚气”一词,这就涉及到风水学,我们千万不要觉得迷信,存在即合理,自有它流传于民间的道理,因为有些玄奥的东西暂时无法用科学来进行合理的解释。

在风水学上,一个好村庄必定是一个拥有好风水的地方。就拿榜山来说,村庄的左方有流水,对应西河上游的南阳垌河段;村庄的右方有驿道,对应古时候那条通往广东其用途为运盐的青石板栈道,现在则是一条水泥硬化村道延伸出来的S215省道;村庄的前面有水池,对应月弓塘。如此一来,榜山前有照,即月弓塘;后有靠,即后岗岭,符合建筑物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布局。纵观榜山,村内能藏风聚气,村外山环水抱,整个村庄处于龙真穴之位置,不失为一处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外地人来榜山游玩,常常情不自禁地赞叹榜山的好民风、好风水。甚至有人认为榜山之所以人才辈出就是因为这里的风水好,说什么“榜山的风水好,才能孕育出如此众多的人才。”对此,何洪武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榜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水固然重要,但他认为,最最重要的风水其实是人,人的风水在哪里?在于人的心。榜山人的心,就好比村内那一条条通透明亮的老街,就好比那默默奉献铮亮无尘的青石板,具有干净、硬朗、担当、奉献的精神。

不知道老天爷对榜山是不是青睐有加,村庄的前后居然各有一条河流,像榜山这样有两条河流环绕,在桂阳县实属少见。东边的河流叫西河,自南往北穿越南阳垌而过;西边的河流也叫西河,自南往北经岭背垌而过,不过它属于西河的支流,河宽及河水流量皆小过东边的西河,当这两条河流碰撞于上寨自然村时,便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

对于这两条河流,我有着太多美好的回忆。小时候,每年春节都会走亲戚,我的外婆居住在溪口村,那时候交通不太发达,一般都是步行。正月初二吃完早饭,我和兄弟姐妹从神下出发,途经地界、下梓木,爬上下梓木村后的那座山,顺着羊肠小道走,下山之后就来到了位于榜山西边的这条河流,走过简陋的龙角桥,顺利跨过西河的这条支流,穿过榜山村,绕过月弓塘,沿着据说有72个石阶的鸭铺坂一路走下去,来到了南阳垌,走过雄伟的红板桥,顺利跨过西河的这条主流,顺着田间的石板路走,经过隔水,最终抵达溪口。在外婆家一般住一个晚上,正月初三返程时再沿着原路重新走一遍。

记忆中,我对那两条一东一西的河流很有印象,当时并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只知道东边的河流较宽,水流平缓,河中的石头是圆的,无棱无角;西边的河流较窄,水流湍急,河中的石头是方的,有棱有角。此外,我还对红板桥很有印象,这是一座三拱石拱桥。据说,这座桥最初是一座采用木料做成的木板桥,当地人在所有的木料上刷上一层红色的油漆,其用意是为了防腐。后来,不知何人或何乡间团体,他们组织当地的绅士与周边的村民,将原来的木板桥改建成为石拱桥,为此,附近的人们出于怀旧的心理,至今仍称呼此桥为红板桥。至于我嘛,因出生的时间太晚,惜乎无缘看见真正的红板桥,只走过改建之后的石拱桥。小时候,我每次经过石拱桥的时候,都会驻足逗留十多分钟,一个人坐在桥沿上看着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发呆,也不知道小脑袋瓜在想些什么?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清风明月,沧海桑田,岁月绵长,流年似水。

孩子们正在长大,我们正在老去,父母终将谢世,又是一个轮回。多少人在榜山生,在榜山死,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皆在这里;又有多少人生于榜山,后来走出榜山,走向太和,走向桂阳,走向郴州,走向湖南,走向中国,乃至走向世界,人老了蓦然回首,幌然醒悟:哦!走遍千山万水,才发现自己的根仍在榜山,于是乎,心生叶落归根之念头。

我的祖母讳何丁良老孺人当年也走出了榜山,落户神下村。作为榜山正宗的孙子,纵有妙笔生花、点石成金的高超本领,纵有汹涌澎湃、热情似火的炽热情感,也难以道尽她的万般风情。最后,不如引用《榜山概略》中的一段话收尾吧。其文曰:欣观胜状,村落古朴,环境优美。后岗岭青山叠翠,村四周绿荫掩映,古民居鳞次栉比,寨头岭骑射演兵,月弓塘碧波荡漾,鸭铺坂七十二梯步步高升,文昌阁育才举贤,龙角桥雄姿浑然天成,古柏树巨椽神笔,南阳垌一禾双穗荣载桂阳州志,南阳、岭背两条母亲河双龙腾飞!

虎踞龙盘风水地,如诗如画吾榜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