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过盛夏,复迎中秋,又是一年秋风起。裕溪河畔,我站在窗前,眺望远方,尤感时间过得很快。儿时的印象中,对于九月的认知:稻黄、瓜甜、桂花香、柿子挂满枝,这是一个充满丰收与喜悦的时节。九月伊始,我们也迎来了新的一学期的开学季,让步入社会多年的我开始追忆起那段青涩而又美好的学生时代。
有多少个不经意的瞬间,会让你记起母校?
提起母校,你可能会想起校园门前标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谆谆校训;你可能会想起教室墙上挂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名人画像;甚至还会想起操场当中依稀回荡着的欢声笑语,以及令人难忘的火热青春。
当然,我也不例外。
曾经一心想要逃离的地方,现如今,却成了做梦也回不去的一方乐土,抚今追昔,我不免心生感慨,从小学到大学,人生一个又一个的求学阶段见证着我们一路成长。一边收获,也意味着一边失去,收获的是母校给予我们无尽的精神给养,失去的是母校那活跃的课堂、葱郁的草木和数不清的快乐点滴。
然而,我又是幸运的。
参加工作的我,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未曾想,能与肥东一中结缘。作为文化和旅游行业的一员,虽与母校失去交集,却因高中研学业务来到肥东一中,圆了我重返校园的梦想。和煦的阳光照进学校的林荫路,笑脸迎来朝气蓬勃的高中生,不远的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放佛时光倒流,所有的记忆都在这一瞬间回归,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简称肥东一中,位于包公故里、吴楚要地的肥东县城,建校已有67年的光辉历史。67年诲人不倦,67年砥砺前行,在岁月的打磨中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这也有幸让我走近肥东一中学子、当代文学巨匠——刘湘如先生。
一、生于斯,学于斯,少年文采冠皖中
1946年出生于肥东县的刘湘如,少年时期,便敏而好学,尤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岁那年,一首诗歌《春天的翅膀》首次发表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刊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少年文艺》,刘湘如自此走向了文学创作之路。在肥东一中念初中、高中的刘湘如,笔耕不息,尝试着向全国各大报刊进行投稿,发表文章,以不俗的文采功底初露锋芒。生于斯,学于斯,肥东一中,这片文学的沃土,深深滋养着少年刘湘如,给予他无尽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源泉,翰墨飘香,逐梦文坛,尽显少年风采,为后来的文学创作之路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此后更有散文、小说等作品见诸于新中国文艺第一刊的《长江文艺》,70年代中期开始活跃于中国文坛,崭露头角,成为皖中地区文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二、沉下心、俯下身,佳作迭出传真情
深耕文学几十载,出版著作40多部,编撰电视文艺作品100余部,各类文学作品发表累计1000余万字。荣膺全国甚至是海外各项文学大奖的散文和纪实作品,多达百余篇,更有作品选入高中及大学的语文教材。文学成就的背后,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创作高度。文学创作之路是孤独而又漫长的,刘湘如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文心不改,沉下心,俯下身,在自己的写作世界里默默耕耘,挥洒青春,于字里行间传递文学的真情。《美人坡》、《风尘误》、《星月念》、《朱熹别传》、《十步芳草》,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每一部都誉满文坛。任何一部作品都是有温度、有态度的,让文学发声,让作品说话,刘湘如先生做到了!
三、听良言、交良友,泛舟书海慰此生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缘分,我以为最为崇高的缘分,就是你和书籍的缘分”。刘湘如先生曾这样说过。他对书的热爱,可以说几近痴狂,是书店的常客,是藏书的发烧友,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一样“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此形容毫不夸张。对于文学创作,刘湘如曾坦言“酷爱文学,就想写东西”,朴实的话语,流露出一个笔者对于写作最真实自然的情感表达。诚然是,善结书缘,以书为友,你就会发现,书的世界,如同一座百花园,色彩斑斓,书香四溢。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加持,一件事情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并且事半功倍。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氛围,秉承前人之志,赓续文脉之风。
四、博学之、笃行之,文化传承在今朝
2022年9月,肥东一中成立刘湘如文学资料馆,年逾古稀的刘湘如先生重返母校,将千余件珍贵的文学作品、各类藏品悉数捐赠给自己的母校——肥东一中,身体力行支持母校文化发展,激励家乡万千学子。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系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更是提及多达30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党和国家,是全民族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刘湘如文学资料馆的开馆就是对肥东一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好补充,是不断增强学校文化自信、推进肥东文化自强,拥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以文化人,以文兴学,肥东一中正朝着文化强校、文化强县,乃至助力文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恰同学少年,文旅为媒,遇见刘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