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地地道道的甘肃人,但自小对甘肃的省会城市兰州印象并不深刻。
在西安学习、工作二十余年来,我已经习惯了咥大碗油泼面,吃肉夹馍和羊肉泡馍。前段时间,终于借出差机会去了趟兰州。兰州被誉为“中国牛肉面之乡”,这次终于有机会尝尝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之一的“中华第一面”——正宗牛肉面了。
西安的兰州籍朋友曾说过,兰州街道到处都飘着牛肉面的香味,随便找一家去吃都非常正宗。到达兰州后,稍作休息,便急不可耐,想一品正宗兰州牛肉面。
从入住的大学招待所向左两站,即可到达火车站,凭感觉凡是车站,人多人杂,衣食住行的价格高,有时品质还不一定好,想想还是距离火车站越远越好,于是向右拐。沿着电脑城一路向东,走了都快两站多路,也没看见一家牛肉面馆。正纳闷之余,一路人说:前面一百米就是牛肉面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遥望,牛肉面馆就在前面拐角处。按照在西安吃油泼面的规矩,先要到收银台交钱购票,收银台前人很多,只能跟上排队吧,我在排队过程中想顺便看看牛肉面价格和传说中的一细、二细之外,还有什么类别,可是没看见,到了我付钱时,赶紧询问,一碗多少钱,要个大碗,收银员头也没抬,随口甩出一句,6元。我看人家阴森着脸,再也没敢加鸡蛋、加小菜。
拿上票后,我开始穿插在桌与桌狭窄缝隙中寻找座位,只见端着牛肉面寻位置的人比坐着吃的人还多,坐在位置上吃面的个个狼吞虎咽,捞起红红的辣椒油浸过粗细不同的牛肉面,送到张开的大嘴里,滋滋作响,人们个个额头上冒着被油泼辣子辣出来的热汗。好不容易找了个座位,赶紧坐下,等了好半天也没人喊我端面。我低头查看我手里拿的面票上写的是几号,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上面根本没有号数,赶紧询问旁边吃面的大哥,大哥头也没抬只顾往嘴里塞面,半天鼓捣出半句话,自己排队去。
我只能眼睁睁放弃我好不容易抢到的位置,来到人潮涌动的端面窗口,根本挤不进去,大家也不排队,都在挤,好不容易把票给了轮着大勺舀汤的师傅,我随大流要了二细,师傅看都不看,把票扔进一个盛水的塑料盒子,张口就说二细一碗。扯面的师傅吹着口哨,熟练的摘下一团面,上下一抖一扯,将两头两股合起来,再抓住两头扯几下,这样再来回伸缩三五下,粗细均匀的面条就好了,再掐去两头,随手一丢,二细面条就如游侠手里的利剑一样飞入滚烫旋转的锅里了;站在锅前的小个子,一面油腔滑调的和舀汤的师傅斗嘴,一面已经把刚刚扔进去的面捞取进了空碗之中;最后一环节的兄弟手艺十分了得,他才是面馆的核心,右手把持的大勺子像十米台上的跳水运动员,一个猛子扎进锅底,等反应过来时,骨头汤已经顺利进碗,再抓两三片萝卜搭配。我一看我碗里汤有点少,赶紧向给羊肉泡馍师傅说话一样,说:“汤宽点”,师傅好像没理解,也没加汤,飞快的抓起一把芫荽和蒜苗子扔进碗里,芫荽蒜苗子飘散在碗中,整碗面顿时显得饱满多了,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师傅也不问要不要辣椒,一木勺辣椒就抛入碗中,看着碗朝我奔来,赶紧接上碗,一面喊着借光,一面后退着挤出人群。
端着碗,还要继续等候空位,好在吃饭的人都有同感,几乎没细细品尝的,都是快速作战。终于找到了座位,狠狠的拿起银色醋壶一顿猛倒,好像要把不加汤的愤怒之气补上。
筷子还未深入碗中捞面,一股清香就扑鼻而来,兰州牛肉面果然名不虚传,我得好好品尝一番。喝了一口汤,醋倒多了,懊恼也没办法,也不好说啥,暗暗骂兰州朋友骗我,还说醋越多越好吃。
按在西安吃油泼面的习惯,蒜还不能少,挑蒜、剥蒜、吃蒜都是吃油泼面必不可少的。既然习惯了,还是吃点蒜,牛肉面桌上好像没看到蒜,我问打扫桌子的服务员大姐,有蒜吗?大姐说前面去拿,我赶紧起身去收银台要蒜,还好,不但有蒜,而且还是新蒜,我一扫之前排队的不快,连忙回到了座位上想就蒜咥面。“怎么我的座位有人了?”一位女士正往碗里倒醋,我急忙问:“我的面呢?”女士很诧异,待我说明了原委,她笑了,说:“肯定是服务员以为吃完了,已经倒掉了,兰州牛肉面桌上基本不留剩碗,轮转飞快”。女士又说:“别找了,服务员只管打扫,看见有碗没人肯定收拾”,我有点失落,人在他乡也不敢发飙,只好带着一嘴酸味离开了这家面馆,因为我真的不想再排队了。
走出面馆很远,突然想擦擦汗,抬起手来,才发现手心还攥着刚才寻来的那几颗新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