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去白马山,不为找马。
小满刚过,十堰的天气泼辣豪爽,阳光加大了电量,温度持续升高。想到妻子刚出院,尚在康复中,何不约上小舅子一家,外出效游,散散心?于是,在一个名为“520”的日子,我们两家驱车进了白马山。
说来惭愧,家住十堰这么多年,白马山,我还是头一次去。之前,只是从电视上,或者朋友那,有过一知半解的了解,零零碎碎,大致拼凑出关于它的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山高,弯多,茶很香!
有人曾问我,人为什么写作和旅游。我的回答是:写作是用新眼光看旧事物,旅游是用老眼光看新事物。此为人性的悖论。长期以来,我们就是在不断寻找安全感与刺激冒险中代代相传的。
小舅子当天上午值班,等他忙完,带着他媳妇开车来接我和妻子时,已是上午11点。充足的阳光让妻子担心起自己的脸会被晒黑。她打起退堂鼓。幸好有弟媳救场,说先吃饭,她知道那有一家农家乐,菜做得极好。妻子是个吃货,一听说有好吃的,她瞪大了圆圆的眼睛,放出耀眼的光。就这样,我们两家开启了日访白马山的旅程。
一路颠簸,我们来到一户农家。弟媳说,他们单位以前组织活动,来这吃过,超好!我们进了场院,把车停好。抬眼是一幢三层小楼,白瓷砖贴面,干净简洁。左侧,搭有一溜儿连廊,漆木支架,茅草屋顶,四面无遮栏,端坐其中,凉风习习。背后是一方水潭,依山而傍,半山腰正中一大块岩石上,朱笔提红,上书----沐马潭,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其间,山泉潺潺,碧水沉沉,鱼儿浅浅,风声鸣鸣。
主人说,他家世代居此,传到他这儿,赶上了好政策,政府帮他们修通了公路,从此山里山外有了联系。近年来,到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家在这儿种地养鱼,搞起了农家乐。吃的菜全都是他们自己种的,特别新鲜。有生意就做,没生意就做了自家吃,没压力。每年清明谷雨采茶旺季,他们自己忙不过来,就雇外人帮忙采摘,包吃包住还给工钱。茶叶是他们这儿的主要经济作物,不愁卖。
饭前,我有幸品到了今年的新茶,清香四溢,唇齿生津。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卓别林饰演的那位农场主,想喝奶,一伸杯子,旁边就有位仆人牵头奶牛给它挤奶;想吃葡萄,一伸手就能从窗户角随时摘吃。没想到哇,我儿时的这个梦想,如今已在白马村变为现实。
开饭了。土鸡蛋烘韭菜、油炸小鲜鱼、凉拌灰灰菜、竹笋炒腊肉,还上了一大盆土豆闷米饭,拌着猪油萝卜丝,米粒儿颗颗晶亮,那叫一个香啊!妻子边吃边嘟囔,“好吃,好吃。”主人说,“这腊肉是自己家养的猪杀了做的,灰灰菜是山里野生的,随吃随摘。都是放心的绿色食品。”
吃罢饭,我们一行到桃林散步。一颗颗饱满的小桃,坠满枝头。妻子忍不住上前摘了一颗,来不及擦,就咬了一大口。看她咧嘴呲牙的表情,我立马明白,桃子还没熟呢。那就上山吧。顺着搭好的石梯,我们慢慢爬到了一处小凉亭,环顾四周,重峦叠嶂,郁郁葱葱。妻子忙嚷道:“得亏来了,差点没享受到这清新的空气。真甜哪!”我想山外此时应是艳阳光照,可这里凉风送爽,真是山里山外两重天哪!
后来下山,跟农家乐主人聊天得知,若能爬到白马寺,向西望便能见到雄伟的黄龙大坝呢。我心想,这可真够高的,怪不得凉呢。但妻子刚出院,身体尚在恢复中,上那最高处,只能等下回了。
下得山来,小舅子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叫道:“泉水!”
在一条公路旁,下行五十米处,有一条小溪。它由山上流经此地,一路蜿蜒至下游,想必沐马潭的水就来源于此吧?沿途高高的白杨和亭亭的银杏一路护送。对面山脚下生长着成片茂密的茶林,几个采茶女在弯腰忙碌着。正是清泉淙淙,山风徐徐,好一个静谷空幽啊。我想起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妻子、小舅子、弟媳忍不住一齐冲下去,脱鞋戏水,玩起了自拍。那笑声、快门声,混合着茶香、花香,一下子又让我们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
实在走不动了,我们就席地而坐。路旁田里一位农妇正忙着锄地,新长出的玉米叶绿得鲜明。她看见我们时说道:“上家去,喝口水吧。”望着她手指的方向,我们看见一幢两层小楼,走近,那厨房让妻子尖叫起来。“真大呀!”我们四人围着一方石桌喝茶,在一棵树的凉荫下,边望着田里农妇劳动,边欢声笑语地聊着天。那感觉就像回家。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身后的那棵树是桂树,即使无花飘落,靠着它,也很诗意。
白马山之行,让我有了新眼光,也见识到了新农村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