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北口正对了五星街天主教堂,是一条窄窄的马路,路两边是高高的砖砌围墙,围墙内是家属院。西边的围墙,有一段墙顶上长满了爬山虎,墙看起来似乎亦有些向外倾斜,是要倒掉的样子。站在街南头向北看,天主教堂的大门是能清楚看到的,门额上方的堂名亦清晰可辨。原以为冰窖巷就是这么一条街,其实不然。街南头向东通向南四府街,向西通向甜水井大街,有条东西向的街巷,也是叫冰窖巷了。冰窖巷是一条“T”字型的街巷。
这个街巷的得名应是在明清时期,因为再向前推,在唐代,这地方是皇城内鸿胪寺的所在,是朝廷接待外宾,或者是执掌朝祭礼仪等职能的衙门办公的地方,唐以后的长安城基本上是衰败的,只有到了明朱樉时期,整修西安城,才恢复了比较大的架势。皇族们长夏消暑,需要冰块降温,于是就有了冰窖,这个巷子也因此得名。
冰窖放置在这个地方,是有些道理的。明城墙内,这条街的西侧,当时是一片水地,是官方为了解决城内居民吃水问题,从城南丈八沟凿通济渠引水入城,在这里蓄水,然后再引流出去。这片水地称白鹭湾,水面应该不小。冬天里,水面结冰,可以就近凿取冰块。当然,这显然是不够的,其实大部分的冰块,应该是采自南边的终南山,以及北边的渭河。汉、唐时期,这些内容,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后来的人不过是继承了前人的一些经验而已。
王室贵族在炎夏以冰块降温,这种现象早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到了周朝,朝廷甚至于还专门设立了这样的机构,称凌室,职业负责冰块的存放事务,管理者被称之为凌人。炎热的夏天,冰块也会被统治者作为一种恩赐,奖励给有贡献的人,是一种较高的待遇与荣耀。不过即使有冰窖,但气温较高,时间较长,终究技术上很难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从冬天到夏天,冰窖中的冰块也会大部分被融化掉,因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存放一些冰块,以数量保证存量。显而易见,在炎热的夏天,能够以冰块来降温消暑的人,是极其有限的。曾经多次参观过汉时长乐宫凌室遗址,排水管道以及墙基遗痕都在,深坑内整个凌室的结构完全被展示出来,是可以让人思绪万千的。从墙基看,凌室的南墙是比其他墙面加厚的,因为南向太阳照射比较厉害,增厚有利于隔热,古人以仅有的条件该考虑的都加以考虑了。我的一位同学在汉城遗址管理部门工作,每次参观,都能学习到一些历史知识。
现时的冰窖巷中是看不到一丁点儿历史遗存了,虽然明、清距今,要比汉时间隔的时间短得多。它西侧的水地白鹭湾和它一样,亦只是留下一个空空的名字,到处都是楼群,到处都是来来去去的车辆和行人。一条巷子是这样一种结构,在西安城中也是不多见的,记得曾经在回坊见识过类似的巷子化觉巷,几条街道有如“花角”一样汇集起来,都称作“化觉巷”,当时就感到很为意外,当然,这是极其少见的情形。
是在去年,和摄影师老韩相约,在冰窖巷西头的一家海鲜馆子吃过一次饭,他带了一瓶好酒,也许大部分是被我喝掉了,后来还追加了几瓶啤酒,总之那天晚上,我是醉里不知归路,稀里糊涂回到家里的。后来一直想,是不是那家馆子的海鲜太好吃了,让人喝多了酒?这些天执意从冰窖巷里来回走了几次,特意地驻足看了看那家馆子,心里就会想起老韩这哥们,只可惜他换了单位,到北郊去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