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理洵的头像

理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04
分享

木塔寺

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何正璜一行三人乘坐骡车在晓色中出南门,先后考察了小雁塔、大雁塔、曲江池、寒窑、宋家花园、吴家坟、木塔寺等地,回来时已是“暮色迷人”,从西门进城,在一个小饭馆中晚餐后,就回西大街民教馆里歇息了。骡车当然是比较慢的,但在当时的西安城,却是“交通要具”,可以看出,当天的行程是安排得很为紧凑。

这一篇文字单说行程的最末一站木塔寺。何氏《西北考察日记》是日有文字云,“半晌方抵木塔寺,建于隋。原隋文帝为献后所建禅定寺,宇文恺以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地势卑下,奏建木浮屠以镇禳之,大业七年告成。武德元年,易名庄严寺,考得此处本为华林乡,木塔被毁于明季流寇,清康熙四十七年重修,但同治时又被毁于回乱,楼上之庙宇全毁无疑。遗殿在石阶上,僧人引我们上观,只见残垣败础,荒弃凄凉有如电影《夜半歌声》中之布景,想象昔日盛况,为之黯然。此寺建筑颇为特别,全体以青砖筑成,成一圆洞形,有如窑,不知何故。门窗中格花尚可取,砖刻二壁,亦为郊外所少见,按此乃兴废最多之一寺,乃亦佛家多称之劫者。”大致把木塔寺的历史与彼时现状都交代清楚了。

这个寺庙的位置在当时长安城西南角的永阳坊,与曲江池正好形成西东对等的方位。起因于宇文恺所谓的风水平衡,因为它附近的昆明池地势有些低了,因而就须建高大的木塔来提振它的地气。依塔而立的寺庙,是隋文帝为亡妻孤独献皇后追福的,称禅定寺。几乎同时,前后也就几年的天气,在它的西侧,亦在永阳坊内,隋炀帝为父亲文帝追福,又建了一座同等规模的寺庙,称大禅定寺,寺内木塔等同于前者,为七层,高约九十七米,周长约一百七十六米。这两座寺庙,占据了永阳坊的整个区域,至唐一代,甚至把它的北邻和平坊亦划了过来,成为长安城中规模最大的佛教场所。不过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唐武宗禁佛时,整座城池只留下了四座寺庙,其中永阳坊仅有禅定寺留存,而大禅定寺则遭到废毁,后虽有恢复,但还是在以后的战乱中消失了。禅定寺在明、清时期有所重建,但规模已不能与初时相比,同治年间又在战乱中遭到兵燹,日渐颓败,解放初期,僧人并入大兴善寺,寺内存物由市园林局木塔寺苗圃代管。

至于木塔毁于何时,则说法不一,何正璜谓“被毁于明季流寇”,有人考证,可能还应该更早一些,因为从元人李好文所绘《长安志图·城南名胜古迹图》来看,只有大、小雁塔,而并无两座木塔的图影,因而至少是毁于此书成书之前,即至正二年(1342)。而何氏谓“考得此处本为华林乡”,是指唐时长安县行政区划,此地为华林乡所辖。华林乡北宋、明朝有所沿用,以后则似乎就消失了。至于此寺“有如窑,不知何故”,应是日渐衰落,蜷缩在窑洞中了,正如她在牛头禅寺考察时所见窑洞相同,以塬而建,为长安地貌特征。

禅定寺而后庄严寺,而后圣寿寺,都为隋唐时寺名的变化,“木塔寺”的得名大致为清以后民间的俗称,沿用至今。目前此地已被改造成为一座城市公园,称木塔寺遗址公园,留存的遗址包括大殿基址和山门遗址、殿基线左右列植的两株古龙爪槐、寺址北端雕花青砖砌筑的窑洞式建筑,两座木塔的位置亦有标志,大多为清时期的遗物留存,与何正璜当年所见情状大体相同,只是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绿树环绕,甬道通达,广场开阔,已成为周边居民大众休闲娱乐的场所。

庄严寺唐诗人多有吟咏之作,如宋之问、岑参者流,都能看出一时盛况,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中说“天下迦兰之盛,莫与为此”,在隋唐时期,因为统治阶层的厚爱,此寺法事斋会繁多,祈祷祝福频繁,皇帝亦经常礼拜游览,其他寺庙是不能与它比肩的,亦为实际情形,只可惜,物之盛衰,在历史的长河中,因缘际会,难以测定,看到它由盛而衰的景况,后人只好要“为之黯然”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