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理洵的头像

理洵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11/23
分享

说几句董桥

董桥老矣。甲午岁初夏,已是七十二岁的董桥从他供职十四年的《苹果日报》社长岗位上光荣退休了,网上忽然传来他要封笔的消息,其实后来才知道,是有人把两者混淆起来,以封笔代替了荣休。接着就看到他写的《珍重》一文,“此去山青水绿,珍重千万……今后只想补读没有读完的旧书,补写很想细写的故事,不赶死线,只随心兴。”还听说他退休后的第一本新书马上就要出版了。

一个写了太多的文字,拥有亿千万众读者,几乎耗去终生时光的职业书写者怎么可能封笔老去?三年前梁文道访谈他问,文章是不是你现在,甚或是一生致力去追求的一件事业?董桥说,不只是追求,他还是我一生里面最enjoy的一种exercise(运动,训练);我不会期望人家怎么看,我enjoy我自己as awriter的privatelife(私生活),跟我读书一样,是一个很私人的事。况且,还可以借用他在《董桥文存》总序中引录美国幽默作家罗伯特·本奇利的话类比,“可惜我已经太有名了,没办法封笔。”那是罗伯特·本奇利说他写作写了十五年后才发现自己毫无写作天分时一句调侃的话,董桥则不是,他是真的“可惜我已经太有名了,没办法封笔。”

我读董桥算是比较早了,倒不是因为看见过柳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在《读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你一定要读董桥》,才去寻找董桥的,是董桥的文字已在大陆有些出名,但册子还不是太多时,我在西安天德书屋的折扣架上看到厚厚的一大本《董桥文录》,随便地翻了翻,就真的喜欢上了。那种阅读是一种畅意而轻快的阅读,完全不像大陆纸媒文字教条而死板的情景表述,思想骑上了一匹飞跃的骏马,意气亦是通泰舒然。于是开始大量地购买他的册子,不避重复建设,《这一代的事》,《书城黄昏即事》,《旧时月色》……太多太多。只是到后来,他的册子文字与装帧设计越来越讲究了,才挑拣着购买,《今朝风日好》,《旧日红》,等等。

他向读者推荐三位作家的文字,周作人、沈从文和杨绛,但我从他前期的文字中丝毫没有读出这三家中任何一家的味道,只是到了后来,他的文字中才出现了一些清淡的色彩。我曾经说董桥的文字有些甜腻,亦是招致过一些书友的有节制的批评,后来我才知道,他们读董桥后期的文字多些,当然会对我的观点存有私见。后期太多的文字,他欣赏的是旧时月色,无不散发着沉郁的古旧气息,正如有人罗列的那样,鲁迅的小楷,知堂的诗笺,胡适的少作,以至于郁达夫的残酒,林语堂的烟丝,徐志摩的围巾,梁实秋的眼镜,张爱玲的发夹,说是有着晚明文气的重现,倒还是有些“小资”,称他的文字“小资标配”。说到底其实不过是丢舍不下的人文情怀,书生气节。

有一段时间读董桥入迷,写出的文字,也多少都有董桥的味道,有读者在我文后留言说,你一味的董桥董桥,读起来有什么意思!自个儿也觉得脸红。后来发现很多的人,包括一些港澳名家的文字,亦是如此,这才感到董桥真是害人不浅了。关于学习做文章,董桥对梁文道说,书在我手上,它的作者死掉了,我就像在瞻仰他的遗容,他的遗容很静,一点儿都不动;这时我的感觉会很灵敏,如果他写得不好,我看两眼就扔掉,写得好,我就会试图感觉他写的时候在想什么,他想怎么样安排;有的作家好在哪里?好在他肯经营,而且他让你看到他的经营;过去所有的理论都说不要太经营,错了;那要看你的斧痕有多深,太深太露就不好,有一点斧痕才看到价值所在;我想就是这样,再平淡也要有经营。回头再看董桥的话,终究还是自己没有学习好。

董桥还说,因为老了,就觉得没有一本书是最好的,即使好,也无非是里面有一些段落好,比如季羡林的好,好就好在他写出了那一代人经历过的气氛,气氛是好的;然后是那些资料,对下一代人写东西有用。读董桥多年,也深陷于董桥文字旧时明月的气息之中而不能自拔,就分明感受到他的好,而今他荣休而不封笔,实是董迷的万幸,“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名字的每一篇文章。”这实在又是董迷的福音了。愿他宝刀不老,绿树常青。

裕堂十四年九月十九日于北院门旧署南窗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