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春上去川北,路边的油菜花开得正好,阆中古城像是刚睡醒的样子,空气中弥漫着活泛的气息,游人亦渐渐地多了起来。
阆中建城已有了两千余年的历史,日月转换,旧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格局,现在的模样,据说是出自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的手笔。嘉陵江西北而下,乖巧一绕,这城,就三面环水,一面接陆了,是所谓有名的风水宝地。明清之际,四川的大部,都还是明的天下,直至驻节阆中的明将李国英降清,西南才慢慢地有了清的一隅,阆中城便成了临时省会。
贡院在学道街,规范的称呼应该是川北道贡院,当地人称之为清代考棚,它的前身应是明嘉靖时期明伦堂遗址,清时黎学锦重修考棚的记录犹在。大致当年条件差,秀才们考试,就用席子随便搭个棚子,然后再用席子隔挡起来,冬天里生火取暖,曾经有考棚火灾烧死考生的旧事,而阆中考棚,算是相当考究了。贡院为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纯穿斗木结构,比周围的民居要高,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都是号房。与大门相对的正厅是一楼一底的殿堂,考官唱名、发卷、监考就在这里,过去的时光不再,穿着古装的今人和游客嬉闹着尝试穿越时空,也还像模像样。庭院中是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在院里转得久了,坐着休息一回,心里也能和古时的学子达成一种默契。
在展厅里看到很多的考生的试卷原迹,工工整整的馆阁体看得人头皮发麻,但仔细看起来,还是能够看出分别,有工整里的拘谨、犹豫,也有工整里的眉彩飞扬,而看到篇末考官“词笔俱佳”的批语,亦会让人粲然一笑,像是自己中了彩头。翁同龢的手件不少,是温润和浑厚的,有他上奏皇帝考试情况的折子,就没有平时手书的洒脱和随便了。看见一身抄满文字的白色内衣,是作弊用的,站在它的面前,心情是复杂的,但又怀疑这样的夹带穿在身上,又怎么能看见臂膀上部的字迹,就很有些难受。
不过阆中终究人杰地灵,说是“状元窝子”,历来考中的状元为数不少,奇怪的是还曾出过两对兄弟状元,唐代的尹枢、尹极,宋代的陈尧叟、陈尧咨,历跨唐宋两代。它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为历来文人墨客所吟咏,杜甫曾经呆过一段日子,元稹、李商隐、苏轼、陆游、王士祯、张善子、丰子恺等都曾在阆中留下了传世佳作。
这一处院子,文革时差点被毁掉,因为被做了阆中县招待所,才躲过一劫,完整地存留下来,成为国内少有的几个保留得完好的贡院,让人感同身受地体会一回已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科举文化。出来时在贡院门口照相,有一老者牵着孙儿从身后走过,而我的面部,却竟然是一脸的茫然,也许我在想,倘若回归到古代,我也能从这院门中从容地走过么。
十二年三月十二日,裕堂写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