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书店全称应该是西安市新华书店钟楼书店,和古旧书店一样,都是新华书店系统的营业网点,因为它靠近钟楼,所以大家就都称它为钟楼书店,这个称呼是在一九八五年一月才有的,此前称它为钟楼门市部。在民营书店还没有进入市场时期,新华书店大一统,是中国特色,加之西安人总喜欢到商业发达、繁华无比的钟楼一带游逛,钟楼书店的人气就是其它网点所不能相比的了,因而它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它坐落在钟楼的东北方向,在钟楼邮政大楼的东侧,是按照苏联图纸设计的,只有两层,一九五三年开始修建,到一九五五年国庆节前才竣工投入使用。书店南立面设计有中国传统浮雕,门楣上是毛体“新华书店”四字,应该算作西安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了,业务上则是战争时期新华书店延安西北总店服务科南迁过来时所承担的内容,负责着西北地区的图书发行工作,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书店。后来书店规模加大,把三楼的职工宿舍占了,成为三层,再在天井上加了一层,变成四层,直到二〇〇八年搬走时,一直就维持着老样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西安上学的时候,有一年父亲给我写信说,让我帮他在钟楼书店买一本蓄电池使用与修理方面的书,因为他在西安工作过多年,对钟楼书店太过于熟悉,知道它里边的书是很全备的,我去了一次,果然就很理想地完成了任务,带书回去给他看,他高兴极了。还有一次是邻居家的小孩丢失了课本,我也帮着给买过一回,似乎也是手到擒来。新华书店销售课本,亦应算作是中国特色,属于武大郎开店,只此一家,据说现在也还维持着这种现状。
书籍只能由新华书店系统经营,这种大一统的局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还没有得到改变,因而在读者的印象里,新华书店是权威的,神圣的。它没有开架售书,你站在柜台外,使劲地看着柜台里有些距离的书架上的书,很歉疚地麻烦服务员取书翻看,还要看着伊的脸色,遇到顾客多了,就得等候,稍微有些对书的不满意,却怕遭了伊的白眼,就不得不忍一忍,最终还是买下了自己可能不是十分满意的书。
那时,有些书还得走后门才能买到,要拿着单位的介绍信、证明和工作证才行,比如一九八二年八月太平书局出版的传统禁书影印本《全本金瓶梅词话》和外国爱情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还有那些针灸图、医疗生殖、摄影艺术、人体素描、欧美油画、风光图册、装修图册、港台书籍、地图册以及涉及军队方面的书籍,都不能随便买,人体素描类书籍要美院一类学校的教师拿了介绍信和教师证才能网开一面。因而现在的读者是应该感到幸福的,想看什么,基本上都能满足所需,这种局面,其实来之不易,是经过上世纪末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讨论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争取过来的。
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到钟楼这个地方去买书,也就本世纪初的时段,钟楼书店已经是开架售书了,转一转出来,向东三、五十米,有外文书店,规模亦不小,再转一转出来,向东百余米,有美术音乐书店,买几本字帖拿在手里,对面还有一家行知书店,也很让人流连忘返,它临街的门脸很小,走过窄窄的楼梯,营业着的二楼就别有天地了,记得楼梯过道的墙上还悬挂着方英文的书法作品。很成规模的时日,钟楼书店西侧还有方汇图书城和邮政书城,都比钟楼书店要大得多,一家一家地游走,时间就过去得很快,稍微再有些兴趣,可以从行知书店出来后,顺路去柏树林街巷,逛几家旧书店,再过碑林走书院门从南大街又回到钟楼,是很幸福的事情。据说,钟楼书店所在的东大街,最多时就有四十多家书店书亭,和西安市新华书店系统最辉煌时期拥有的图书销售和发行网点、下属单位数量的总和不相上下,堪称图书一条街了。
二〇〇八年三月,盘踞西安东大街五十六年的老字号钟楼书店搬迁到对面稍东一点的端履门街口去了,仍然称之为钟楼书店,营业面积也由原来的二千平米增加至七千平米,配套设施和经营理念亦与时俱进,更趋于现代化。在钟楼书店搬迁前后,它周围的书城、书店,都不约而同地作鸟兽散了,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商业的繁华依在,文化的底蕴与气息却似乎与钟楼相去甚远了,这可能是当时决策者没有想到的事情,或者是想到而仍然坚持的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引起了很多的市民的非议,实在是西安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遗憾了。而在二〇一二年新一轮的东大街拆迁改造规划中,钟楼书店原址和钟楼邮局都将作为历史文物建筑原貌保留下来,就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仍然坚持着要去见证时光的流逝和人世的荣枯流变了。
选自《中国旧书店》,金城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三月出版。二十四年三月一十四日裕堂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