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书城曾经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南侧的一栋楼楼上,整层租赁下来开过一个店,因为距离单位较近,自己就成为常客。这不是它的第一家店面,第一家是在纬一街的雁塔新天地,据说面积在五百平左右,太远,没有去过。太白校区的这家店,开业于世纪初,但时间不长,因为房租太贵,就消失了。不过,没过多久,长安南路小寨十字附近却崛起了另一家书城,亦即现在的嘉汇汉唐书城,应该是它蜕变的结果,倒成了长安城里的一座文化地标。
我比较怀念太白校区的那个书店。下班了没事,一个人溜过去,翻翻书,时光就变得很快。我的好多书都是从这里购买的,文史哲,很对自己的胃口。记得书店内靠南临窗,楼梯附近还摆了几张桌子,是提供给读者阅读时使用的,晚饭前后,座位大多会被学生占用,像晚自习一样,一般的读者恐怕就无缘享受了。比较怀念的另外一个缘由是,那时在它周围,还有好几家书店,都比较撩人。校西门口天桥下有一家,对面家属院大门北侧亦有一家,太白商厦的大型书城是不是也在这个时段营业的,记不清了,再加上傍晚校门口跳蚤市场的旧书摊,就足以让人留恋半日了。很惬意。
书店南迁之后,我去得比较少,因为太远。最近的这些年,去的次数多,因为搬家了,离它比较近。看一些资料,它亦是慢慢成长壮大的,营业面积由最初的五千平变为现在的一万二左右了,几乎成了长安城里的第一大,比解放路的图书大厦可能还要稍大一些,而且它还是民营的。我觉得它“撑得比较硬”,一是时间比较长。一般的实体书店,在这些年,说没有了就没有了,它却一直存在,像神话传说一样;二是书价比较刚。基本都是原价出售,当然可以办理会员卡,但打折幅度不大;三是经营面孔比较冷。书就在书架上,你来我就在这里,你不来我还在这里,可以是十年二十年,似乎从来就没有折扣书架。
它的附近原来有一家万邦书城,亦为长安城里有名的民营书店,我倒是常客。会员卡折扣很低,七五折,与网购图书差不了多少,还有折扣书柜;文史哲金石书画方面的书籍因为书店规模限制,就精细化管理,比较集中而利于读者选取;书店布局亦极有文化范儿,经常在书店里也会遇到一些名人和书友,与老板和营业人员时间较长亦能亲和起来,因而买书还是以万邦图书为多。一般先去万邦,时间宽裕了,就绕道汉唐遛遛。后来我想,书店撑得硬了,读者也会一样,但读者为何没有撑垮一家书店,不是,是商业模式起着作用,好多实体书店,其实人家也在做着教材与团购业务,表面上并不能看得出来,表面上能看的出来的,是不是书店里除了书之外,还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咖啡厅等?读者亦无须撑垮实体书店,在目前市场情况下,靠这一块儿,书店自身其实亦几乎没有什么利润,更多的只是一种商业展示,一种服务于大众的文化公益行为,一种理想与信念的追求。
嘉汇汉唐书城的活动比较多,规模比较大,周围高校林立,又处在人流量密集的小寨商业圈,加上多年以来形成的文化影响力,这些都是极为有利的因素。有新书出版了,可以有一个读者交流活动;有文化新动向了,可以有讲座举办;有名人到西安来了,又与书有些干系,嘉汇汉唐自然亦是不错的选择。西安晚报近些年定期在书城会有“长安悦读”读书活动举办,每年约十来期,邀请专家学者、文化人士谈文学、讲收藏、论文化,已经有了品牌的效应,自己亦是多次参加,广见博识,深受教益,只是主讲人多来自于省内,过来过去就是那么几个人,倘能走出陕西,范围再广泛一些就好了。
一般去汉唐书城,多是在三楼的文学区先转一会儿,美术书法建筑等书籍亦在附近,亦会占去一些时间,然后去同层的社科类图书区慢慢地看,多年来已然形成了习惯。书籍实在太多,看不过来,社科区有三联、中华书局专架,可以成为重点。不才亦出过几本书,在书城的书架上也曾见过,有过欣喜,亦有过羞愧,但徜徉在拥有二十余万种图书的嘉汇汉唐书城中,就觉得实在是渺小极了。
亦曾去过汉唐书城在西安书林的店面,大致此地为西北地区图书总汇,城内的实体书店,稍有规模者亦都会在此挂出一个招牌,以方便业务往来。汉唐的店面很大,图书八折,无须会员卡之类的要求,这亦为书林各店的规矩,因为主要是批发。当然,它的业务亦拓展到了省内各地市,延安店、渭南店等都极有名,市内一些有影响的商场亦有分店经营,可喜的是商业模式已然发生了大的变化,使实体书店亦不至于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丢盔弃甲。这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家图书民营企业,作为读者,我们对于它,心里总还是喜欢与钦佩的。
十七年六月八日裕堂写于北院门旧署南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