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诗读起来总让人神伤,所谓人情之弗能抑也,凄婉,亦心里纠结。
说是一位弃妇,上山采蘼芜,下山时偶然碰见她的前夫,终究旧情难忘,就问他新人何如;前夫回答他说,新人比不上旧人的好,两人虽然面貌上不相上下,但新人纺织的手艺却差多了;弃妇听后有些埋怨地说,新人风光地从大门迎进的时候,我这个旧人只能落寞地从小门离开了;前夫亦无辩解,只是说,她纺织的手艺就是和你差多了。
这诗是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原本没有标题,以惯例据其首句题作《上山采蘼芜》。诗是通过对话让人明白世情的。全诗是,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诗无达诂,这诗留给人赏读的空间实在太大了。一般的读者,读这诗,恐怕首先想推究知道的是他们离异的缘由。余冠英认为,“她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的好恶。”一些权威的文学史读本也都认为女主人公的不幸“仅仅由于男人的喜新厌旧罢了。”不过也有专家按照中国古代封建礼教“三从”、“四德”、“七出”的条文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来反对“喜新厌旧说”。但这诗是一首弃妇诗,似乎是没有争辩的。另外,这妇人目下的现状,她为何上山独自采摘蘼芜,采摘的蘼芜作何用途等等都能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的空间;而男子,他内心的纠结则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的读者以为玄机就在首句,“上山采蘼芜”;就在“蘼芜”二字。蘼芜是一种植物,又叫蕲茝,江蓠,按照辞书的说法,它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采回鲜叶以后,于阴凉处风干,是一种香草,可以作为香囊的填充物。它有药用价值,主咳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蠱毒鬼注,去三虫,久服通神。书上说魏武帝曹操就把它藏在衣服中。不过最流行的说法是古人认为蘼芜可让妇人多子,因而育龄妇女多佩带这样的香囊,这就为这诗的解读提供了很扎实的依据,因为汉乐府诗有一个很重要的创作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她成为弃妇的缘由很有可能就是因其无子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明末清初江淮名妓柳如是为何却有一个“蘼芜君”的别号。
汉乐府时代距今已近两千年,但这诗读起来仍然是十分的鲜活,旧人旧友的偶然相遇,并非一定要在“上山采蘼芜”的环境中发生,它也许发生在匆忙流动的街头,也许出现在寂寞空旷的阡陌,相互的关照却是不曾减退的,心里的纠结与无奈亦或是除却不去的,世间的凄婉的吟唱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打磨就洗涤不见了,那永久不变的人性,正因这清丽的文字一步一步地走了下来。
这诗总是让人读起来心碎。
十一年一月二十二日裕堂写于红埠街旧署北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