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庙在陕西岐山县境内,岐山县城距离西安城区有一百三十公里路程,有两条高速线路可以选择抵达。到了县城,还得向西北方向走六、七公里,才能到达凤凰山周公庙景区。这个地方太老了,也太有名了,“凤鸣岐山”,说的就是它,有三千年的历史了,这应该是《诗经·大雅·卷阿》篇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一句明快的表达,其实诗中还有更为形象的描述是,“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山坡蜿蜒,旋风自南面吹来。因为山丘是簸箕状,只在南面开了口子,所以吹的是旋风。多么有意境。周公庙就建在这里。
周公,即周公旦,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岐山周原一带,是周王朝的发祥地,周王朝的建立与稳固,周公旦可谓功莫大焉。《尚书·大传》上概括他的功绩是,“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很简洁,但又很丰满,是说他摄政七年所取得的成就。周公一生的发光点就在摄政,当然干事创业出功绩也是在摄政。所谓摄政,是他的兄长周武王姬发在灭商两年之后,死了,儿子成王年幼,继位,需要辅佐,于是周公旦就和太公望、召公奭等主要成员辅佐幼主处理国家大事,而周公旦是核心人物。摄政是有风险的,自然会引来猜忌,以及武力征讨,上引《尚书》中所说的“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大致就说的是这档子事,就因猜忌而起,亦即“三监之乱”,但还是被武力征服了。自然,周公自己也是感到惶恐的,即后来白居易所说“周公恐惧流言日”,曾一度逃离出去,但后来经过成王的审察,还是又被请了回来辅政。甘愿一生做配角,于是就成就了周公的伟大之处。
除了作人的伟大而外,他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做事,上边所说的“六年制礼乐”,应该是最为突出的地方。他建章立制,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以及井田制等,不只为周王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他在治国理政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而他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西汉贾谊评价他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是对他的最为基本的历史定位。后来很多的豪杰人物都有向他学习的愿望,如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与孙权作战时,就作《短歌行》,吟诵“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抒怀,成为天下名句,现在的周公庙景区就建有一亭,名“吐哺”,亭侧树一石,上书曹操名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警示后人。
周公晚年归隐于卷阿,辞世后时人即于此地建祠祭祀,历经两周秦汉,香火绵延不绝。到了唐高祖李渊时期,具体对于周公,更是突显他的“元圣”地位,曾经有过一次官方的、较为明确的建祠立庙政令。李渊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可以从《旧唐书》中找到答案。武德二年,他专门下过一道诏书,在《旧唐书•儒学传上•序》中有录,全文是:“盛德必祀,义存方策,达人命世,流庆后昆。建国君人,弘风阐教,崇贤彰善,莫尚于兹。自八卦初陈,九畴攸叙,徽章互垂,节文不备。爰始姬旦,匡翊周邦,创设礼经,尤明典宪。启生人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化起《二南》,业隆八百,丰功茂德,冠于终古。暨乎王道既衰,颂声不作,诸侯力争,礼乐陵迟。粤若宣父,天资睿哲,经纶齐、鲁之内,揖让洙、泗之间,综理遗文,弘宣旧制。四科之教,历代不刊。三千之文,风流无歇。惟兹二圣,道着群生,守祀不修,明褒尚阙。朕君临区宇,兴化崇儒,永言先达,情深绍嗣。宜令有司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仍博求其后,具以名闻,详考所宜,当加爵土。”仔细看看,这是唐王朝在建国之初,为了确保长治久安,而发布的一篇尊儒祭孔诏书。应该明确的是,现在有关凤凰山周公庙的文献资料,大都会引用其中的部分内容,来印证唐高祖下诏兴建此地周公庙的,实际上诏书是让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的,即使周原周公庙亦得到兴建,应该是顺风而起的。
现在的周公庙,基本保持了唐时期周公庙的规制和风貌,但历经宋、元、明、清,还是有所修葺和扩建,目前的现状是,以周公正殿和献殿为主导,召公、太公殿两相衬托,姜媛、后稷祠依次延伸开来,亭、台、楼、阁相互辉映,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落。一进大门就能看到乐楼,乐楼为元代建筑风格,两层,楼上为戏台,以雕花棂隔断分为前台后室,前台供奏乐表演,后室供上场退场;楼下中间为穿堂过厅,供游人行走,两侧则形成廊殿,很为妥帖。还有润德泉,传说泉水溢出的年份,就会五谷丰登,政通人和;泉水干涸的年份,则会庄稼歉收,兵荒马乱。泉四周以八角井形石栏杆相围,石雕藻饰有龙吻、鳖头、人物、异兽等造型,绘形绘色,立体感很强,表面则包浆斑驳,陈旧庄严。上山见明人所立“凤鸣岗”石碑,以玻璃罩围护起来,古人应是用它来佐证《诗经》中所说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冈”的神奇传说罢。周公墓前有大殿,殿内供桌前一青衣僧人,大胖,一腿曲坐,一腿伸长,正在玩微信。殿门内侧置一条桌,有小女生在用手机看连续剧。无上清凉,静寂萧然。在展厅看到一件一九六二年出土于宝鸡陈仓区贾村塬的青铜器何尊的复制品,尊上铭文一百二十二字,铭文中首次出现了“中国”字样的词组组合。
周公庙终究为千古名胜之地,历来多有文人骚客、官宦贤达的题咏,看得多了,无外乎是“周公吐哺”、“凤鸣岐山”的俗语,很觉寡味,倒是一面墙上嵌刻的美学家王朝闻一段话别有趣味:“周公以负责态度辅佐幼主,没有今天某些实际工作者所流露的私心杂念。就这一点说,对不论从事哪一种工作的我们,应当说也有一定程度的启迪作用。同时令人感到有趣的一点是,当时他甘居配角,而其卓卓功绩却使后越来人把他当主角来尊重,周成王的存在,成为周公的才能,特别是品格的旁证。”从落款看,是他在一九八七年十月与岐山县领导同志和美术史研究工作者同游周公庙时题写的,终究是艺术家,视觉是独特的,但也许是对于周公历史作为别开生面、最为辨证允切的评价了。
十七年八月八日,裕堂写于西华门公署南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