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多处看见过后人抄录的唐代诗人王维《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应该是有关香积寺最为有名的作品了,一千多年来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它的流传的广泛性甚至于超出了香积寺自身的影响,这也验证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能够超越时代与物质的魅力。
诗人是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描写来表现香积寺的幽邃僻静以及自己的心迹心情的,艺术上天衣无缝。不过,现时的读者,倘若到实地考察一番,一定会大为吃惊的,诗人所写的一切,几乎是很难再见踪迹了,从而也会怀疑,诗人所写的香积寺,到底是不是这座香积寺。草木的办公室就挂有一幅书法作品,内容即为王诗,我们就曾经探讨过这样的话题。后来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原来早就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工作,考辨《过香积寺》所写应为河南汝州香积寺,即今汝州风穴寺,是王维到汝州拜会友人祖咏过香积寺而写下的,而且《汝州市志》即持此说。而后亦有人做反驳文章。总体上来说,根据《王右丞年谱》以及大量地方文献资料来看,诗人所写,应该就是长安香积寺了。沧海桑田,是香积寺周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再加上文学语言的抽象性因素影响,就难免会有此寺非彼寺的疑惑了。
香积寺在长安城西南约十七公里神禾塬上,子午大道西侧。这里现在有一个村子,就叫香积寺村,寺院在村西,面朝终南,门前是一条大道,东西通往周至方向。山门由大理石做成,上书“香积古刹”四字,赵朴初的手笔。赵氏书法刚柔相济、法相庄严,是很有中国传统文化风骨的。过山门走过广场,即为前殿,匾额“香积寺”三字仍为赵氏所书。前殿北门有费秉勋先生题写的一副对联,“渡苦海终南山里无终南捷径,修等持香积寺中有香积如来。”前殿之后,有天王殿、钟楼、鼓楼、西祖师殿、大雄宝殿等。在它的西北角,有一座唐时的砖塔保留了下来,为善导大师供养塔。香积寺在唐时,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据资料记载,安史之乱中,此地曾为唐官军与叛军作战的主战场,双方投入三十万兵力进行决战,有过一次殊死的较量,香积寺的毁坏程度是可以想象的,再加上后来灭佛事件的影响,可以说是万劫不复了。而后历经宋、元、明、清,时起时灭,才有现在的格局。万幸的是,善导大师供养塔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也许,它也是香积寺历经千年沧桑最为忠诚的见证者了。
香积寺是由善导大师的弟子怀恽在唐高宗永隆二年(681)主持兴建的。这一年,善导大师在实际寺圆寂,为了纪念善导大师功德,弟子们遂筑塔建寺。有关香积寺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唐代因为寺旁有香积堰水流入长安城内,另一说则是来源于佛经语句“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不过,据说砖塔是在前一年就开工修筑的,因而可以说,香积寺是依塔建寺的范例。供养塔塔基为正方形,整个塔身由青砖砌成,壁厚两米,原有十三层,因为塔顶破毁,现在保留了十一层,高约三十三米左右。从规制上看,它与大荐福寺内的小雁塔比较相似,但比小雁塔的建造时间要早二十六、七年。每次过去,都能看到有香客在一人来高的塔基上围绕供养塔漫步祈祷,有人则口里唱诵着佛经。
善导大师为佛教净土宗的一代宗师。净土宗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而得名。它的创立者为东晋时期的慧远大师,经历北魏至隋唐,到了善导这一代,成为集大成者,世称二祖,他以“三经一论”为教材,以“持名念佛”为方式,使净土宗宗义和行仪得以完备地形成,所以成为公认的净土宗实际创立者。因而,慧远所在的庐山东林寺以及保存有善导大师供养塔的长安香积寺都被认为是中国净土宗的祖庭。净土宗在日本影响广泛,因而现在的香积寺,修复兴建的资费多为日本信徒捐助,寺内随处可见铭刻有捐助者姓名的碑石。
来到香积寺,亦总能想到王维的诗篇,心里亦总会有失落的意绪泛起,因为诗人当年的所见都已不见了踪影。古木、泉声、危石、空潭、深林、钟声,是多么地有着太古的质朴静谧、深邃悠远的气息,“安禅制毒龙”,可以让人身心安然地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荡涤人的心理的邪念与妄想,而产生无限的遐思与留恋,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种诗意的境地,历经岁月的磨洗,在现时的净土祖庭,终于要让人生发思古的幽怀了。
十七年五月十九日裕堂在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