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理洵的头像

理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1
分享

北院门高家大院

高家大院我去过多次,大都是陪同朋友去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陪同作家杨贤博。天下着雨,院内游人不多,我们整整转了一圈,还沿着窄窄的木制楼梯,上了南厢房绣楼楼上的房间,一同站在伸出的栅栏边把院落俯瞰了一回。几天以后,贤博来电话说,当天晚上他做了恶梦,比较怕人,爱人还说是不是那地方不太“干净”?

这个院落有四百多年了,是明崇祯年间的建筑。它是关中地区典型的两院四进式砖木结构四合院,带有耳房、左右厢房、卜房门洞、街门、院门等,占地在四亩左右,布局显得紧凑而局促。要和北京的四合院比较,它是不精致的,和山西的四合院比较,它是不排场的,但它还是保留了明清建筑的旧有风貌,砖雕艺术也是极为精美的。院内现在还存留有一口水井,井上架有辘轳,不知道还能不能打上水来?这个院落在世纪初已经是危房,是经过近二十年的修复才有现在的模样,其实好多建筑材料已经不是原有的了。世纪初,西安老城区内这样的院子比较多,几乎可以占到四成左右,经过低洼改造,现在像这样稍为完整保留下来的古建院落,也只剩下几座了,让人感到惋惜。曾经看到过主持这个院落修复工作的同志有一篇演讲稿,说到修复过程中,传统的建材方面,就使用了近万件木构件,一百多平的砖雕,两千多块地砖,五万多块青瓦,两万多块青砖,而这些材料是怎么来的?是当年组织了十四个收破烂的三轮车在西大街拆迁的废墟上捡来的,是从甘肃、山西、河南,还有陕西当地通过购买拆卸老宅部件得来的,工匠也是从陕西十七个县区,集结了四十多名民居匠人,本着“修旧如初”的理念修复的。和作家杨贤博去的时候,南边跨院中还正在修复一个戏台,听说现在亦是投入使用了,不时有华阴老腔、秦腔等节目上演。

院落主人高岳崧的身份说法不一,有说是明朝的,有说是清朝的,前后跨度甚至于相差二百年左右。比较可信的是《续修陕西通志稿》中的说法,“高岳崧,字俊生,号幼潭,长安人。祖万全,布政司礼问;父景清,字春潭,生平多善举,好施不吝,捻回之乱,省桓岌岌,景清有功桑梓,又入巨赀助军饷,叙道衙。岳崧幼有至性,读书多夙愿悟,能文工书,有廪生举于乡,同治十年成进士,以一甲第二人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丁父忧归,哀毁忧劳,不以戚废礼,地方义举皆承父志,力任之,排难息纷。”可以看出他是清同治时人,宅子应该是继承的,而且他在世时间不长,才活了三十一岁。高氏一门七代为官,大致到他这一代已经是峰顶了。乾隆所书“榜眼及第”牌匾比较可信。据说还发现了一本碑帖拓本《春潭高公墓志铭》,其中内容亦能证明此说。毕竟是大户人家,慈禧西行时曾在院中住过七日,抗战名将张灵甫的夫人也是高家的闺女。

高家后来终究是衰败了。清末国运衰微,高家的衰败大致亦始于此时。国运影响是一方面,高家后来人丁不旺,几代单传亦为重要的原因,据说后人游手好闲不说,还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终于家道中落。民国十九年,高家后人把这座院落典当与十三户居民,文革时又被收为国有,曾作过旅馆向外营业,后来也曾有四家单位在此办公,现在说是只有西安中国画院一家了,且具体实施大院的修复工作。这应该只是画院在外的一个点,它的总部在南二环,多年前曾经去过。

高家大院名称比较宽泛,此为北院门高岳崧宅第,兴隆巷还有教育家、戏曲家高培支旧居,亦称高家大院,国内有此名目的院落则更多。它的门前,为北院门街,是著名的回坊街区,游人最多时每日流量竟有二十二万之多,但窄窄的院门之内,一墙之隔,它是安静的,是闹中取静的杰作。有暇在此流连半日,亦足以抵十年尘梦了。

十七年五月十六日裕堂写于北院门旧署南窗之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