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伟的头像

袁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19
分享

历史厚重感的武功

报纸上说;“因为历史的存在,才可能让过往的生灵复活在人类的共同记忆里。”我也是深以为然,因为我觉得一个城市最独特的魅力就是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唯独如此,这样的城市才能有精魂。

而武功就有厚重感的历史。因为早在新石器时代,炎帝姜姓就沿沮水而住,黄帝姬姓以漆水而居,这两大部落的先民就在武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后来考古专家在浮沱村新石器遗址开掘的陶屋和赵家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窖藏谷物与泥拌麦草就体现了这一点。应该来说武功的土地里埋藏的就是华夏起源的历史,也是我们先民在此活动的有力证明,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还有更多的文物会横空出世,而这些文物的背后就是厚重的历史。

我之所以说武功的历史厚重,那是因为这里也曾经是后稷的故乡。《史记周世家》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榖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而在中国古代农业一直是国家兴衰的根本,民以食为天一直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而传授华夏先民耕作技术的后稷就在武功这片土地上进行,也在武功这片土地上进行试验,这无疑是推动了华夏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毕竟有了粮食,华夏民族才能繁衍生息。

我们现在可以展开想象;“后稷站在高高的教稼台上,然后耐心的给老百姓们讲着各种谷物的分类、农具的使用方法、播种时间以及增加土地肥力的方法,然后耐心的回答每一个百姓提出的困惑,给予百姓们最详细的解答。而台下的百姓们更是感恩戴德,肯定会认真的听取各种耕作方法,并且会迫不及待的进行种植实验。”所以在武功这片土地上,务实勤劳的人民肯定会挥汗如雨的播种,这片土地就成了先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他们将学到的技术,以及收获的谷种会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而且也会扩散到华夏的每一片土地里。

当华夏的百姓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他们也忘不了给予他们重生的后稷进行感恩,所以他们从华夏的各个角落来到了曾经的教稼台前,来亲自感谢这位伟人。只是岁月无情,伟人已逝,只留下了曾经的教稼台,只留下了武功这片土地上的坟茔。于是人们自发的定下日期,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七,自发的每年前来答谢后稷的恩德,而这种习俗被潜移默化的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一直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而后稷也成为周民族的先祖,而他的曾孙公刘也是秉承先祖之志,传播、宣扬农耕文化。《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居于豳。”也就是说武功一直滋养着周人,而周人也凭借武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逐渐走上强盛。

至此以后,周人也就将武功当成了风水宝地,即便是后来定都镐京,武功也是重要的京畿之地,一直拱卫着京师。到了秦孝公时期,因考虑到武功是周民族的发源地,而周武王文治武功有功,才设立“武功”,从此以后武功声震华夏,名播九州。从这里来看,武功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一直默默的守护着华夏的西边。

在之后的岁月里虽然武功行政建制历经多次变化,但是大体位置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在这片土地上仍然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历史遗迹。比如历史悠久的城隍庙、苏武墓、教稼台、报本寺、后稷祠、小华山以及隋炀帝陵,这些历史遗迹现在已经被开发保护成旅游圣地。这也仅仅是地上我们能看得见的历史遗迹,而在武功这片土地里仍然还有很多文物古迹深埋地下,或许会在将来的某一天重见天日,到时候我们会更加惊奇这片土地上独特的魅力。

当然一个城市的厚重悠久的历史不仅体现在文物古迹上,而且还体现她孕育历史名人的文化土壤里。我们耳熟能详的爱国大臣苏武、晋代才女苏蕙、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以及明代大才子康海都出生在武功这片土地上,还有近代的爱国人士焦易堂、徐勤友、吴德印等,他们都是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或许正是因为武功山的厚重,土的深厚,以及农耕文明的熏陶才孕育出这么多的民族英雄。

或许有人说武功曾经的那些历史辉煌距离当下的我们还有些久远,甚至有些陌生,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武功仿佛就没有历史印记。但是我想说的是有这种想法的人,还是没有深挖武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武功47处的古遗址、5处的古墓葬、12处的古建筑、50多个石刻碑碣、14处的省级重点文物已经在向世人立体多元的展示她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如果说武功的物质文化遗产没办法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武功的历史久远,那么武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能直观地让我们感受到武功独特的魅力。

特别是武功的河滩会更为突出。因为武功的河滩会从起源到现在已经经历40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七,曾经的古人们在答谢后稷后,并开始以物易物,这从而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市场。这应该来说是一种历史的创举,毕竟在古代社会里,能够互市,能够以物换物,这极大的推动了各种交流,也有利于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

而这种古老的习俗历经千年而不衰,而且在当下社会里仍然是热闹非凡。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七,来自临近省份的百姓们都会慕名而来,整个武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这一天,武功人山人海,祭农神、庆丰收、 学经验、各种物资交换,再加之有歌舞、杂技、戏曲的加入,来武功的人更是接踵而至。这无疑带动了武功的社会经济发展,也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武功独特的历史魅力。那古老久远的教稼台,以及杂技、戏曲、庙会这都饱含了武功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会让外地人看到立体饱满的武功,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武功,更是看到了时空穿越感的武功。

来武功,踩的是秦砖汉瓦,观的是周风秦韵、寻的是农耕文明根脉、饮的还是秦时的水,赏的还是汉时的月,吟的还是大唐的诗歌。其实关于武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关于武功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的魅力也无法用生硬的文字所呈现,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身临其境,就是实地考察,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大美武功欢迎八方来宾前往,因为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用心感受到武功厚重的历史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