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鱼在我们家乡是一种与江与湖共同的娱乐,而且是喜庆与收获的时候。
那时没有休渔期这一说法,所以春夏之交成了热闹的赶鱼季节。赣江是不长大面积水草的,只有在鄱阳湖里有水草丛。水草长高了,湖水也漫起来了。鄱阳湖的沙洲没入了水中,一片片绿色的水草翘首在波浪中起伏,芦苇青青葱葱被风吹被浪搡,像天天在欢歌劲舞。“鄱阳湖里涨水,鲤鱼开始散子”, 连赣江里的鱼儿也会顺流下到鄱阳湖里去散子。许多鱼此时便会贴着水草、芦苇拍打着尾巴把一团团的鱼子儿撒在草边。这时候的鱼是最傻的,它们极兴奋、甚至有点疯狂,在水草丛、芦苇里不停地拍打尾巴,刮刮的水响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它们根本不在乎赶鱼人带来的危险,尽情地把体内的鱼子释放出来。而这时节,十里八乡的年轻小伙子、姑娘们已经把小船儿整理妥当,带上粮食,备好几副鱼网,结成伙伴顺流而下进入鄱阳湖,追赶着撒子的鱼儿也开始了他们最欢情的日子。
赶鱼是按自然村进行的,每个村都有一条帆船领队,只要看见帆船领着一群小船朝鄱阳湖开去,就知道某个村赶鱼船出发了。那条帆船是为村里赶鱼人备用的。风大了、浪大了或是赶鱼船需要修补了,就回到帆船上来。赶鱼的船是小船,船身短窄,最多能容纳3个人,加两三张鱼网,横放一副或竹或木的敲板。小时候,看见年轻人集中去赶鱼,十几条小船跟着帆船离开家,岸上、船上都放鞭爆时,心里就特别羡慕,吵着要跟去赶鱼。但不上10几岁的人无论如何都不能随船走。我第一次跟船去赶鱼是12岁。我表现了男子汉一样的口气,大人们提出什么样的要求都不加思索满口答应。其实自己也知道,论赶鱼我是一窍不通,但想象着那是欢乐开怀的场面,谁不想去?在赶鱼的队伍里,我至多是个帮手。比如:看好鱼笼,分别放好鱼、虾,等到收网回到帆船上再把自家收获的鱼放进泊在帆船沿上的大鱼蔸里养着,等到赶鱼结束,各自家的小船在返乡的路上便分散到一些小码头把鱼儿、虾儿上贩给岸上的卖鱼人。再就是把那些死鱼破开,在湖水里洗干净放到船板上晒成干鱼带回家。
我第一次是跟细叔和细姑他们去的。我从没有看到过那种场面。帆船拣了块水草旁泊下来。帆船落下帆后,各家的小船便理顺鱼网、敲板再沿着水草寻找。刮刮的水响,时不时地有条鱼在水草里翻起一团浪花,惹得像我们这样初次赶鱼的人不停地惊叫:这里一条鱼,这里又一条鱼,这条好大呵……一个村子总有好几个同龄伙伴会去,大家各自在自家的小船上一惊一诧,叫喊声让人听得有些儿闹。大人们全不理睬我们,他们好像认准了目标,将船划到水草边然后分散。同时一人划船一人拿起两块敲板在自己的小船帮上用力敲打,“当当当”、“咣咣咣”嘈杂而震耳,边敲边逐渐将小船划成一个圆圈,团团地拢起来,然后敲帮的敲帮,撒网的撒网,水里开始荡起波澜,跃起银白的鱼儿……鄱阳湖一望无际,而围绕着水草展开的赶鱼却一团团地散布着,那敲帮的声音好像互相响应,此起彼伏像竞赛似的。小船越划越拢了,拢到不能再撒网了才停住。像收割完一亩田,大家欢快地散开,划起小船重新选择新的赶鱼场。这时会有人高声唱起歌来。那歌有时是赶鱼队里人唱的,有时是因为不远处另一个赶鱼场传来的歌声引发的,甚至两个赶鱼队由此引来一场斗歌。两边的男女扯开喉咙唱,不着调没有关系,就是要唱得比对方的声音大。“恋姐不到我不归,死在姐家缠身灰,缠破衣裳要姐补,缠烂鞋袜要姐赔”,“唱支曲子给我哥,妹在对岸要过河。三岁孩儿要吃奶,二十哥哥想老婆”……慢慢地,那歌唱着唱着词儿就会往黄词上飙,晕味儿越唱越浓。男人们不管有没有黄花闺女在,都是亮开嗓门唱些男欢女爱的词。女的也不示弱。那些已经结婚生子的女人大胆地应和,谁也不会说谁不正经,倒是谁唱得对方不敢开声谁就能赢得喝彩。后来我在省里的民歌集中看到了那种渔歌,但词已经被收集人改动了,那些黄词不见了。最近,我记忆着过去的格式填写了一首歌词投到一家音乐杂志,那个编辑说蛮好,准备用。那首歌词是:
(女)太阳出来亮堂堂,
湖中鱼儿船上郎,
小船乘风湖心走,
哥呀,
公鱼陪在母鱼旁,
叫妹心痒痒。
(男)月亮出来亮光光,
鄱湖水里影成双,
鱼在相亲咱相爱,
妹呀,
哥把妹放心中央,
莫怕风和浪。
(合)太阳出来亮堂堂,
月亮出来亮光光,
哥妹划船赶鱼场,
哥呀(妹呀)
风里浪里手牵手,
得鱼再收网。
与白天的紧张与狂热相比,晚上却是轻松中不乏浪漫。晚上用浸了油的竹蔑做成的渔火纷纷放入到水中,每隔十几米放上一盏。在放渔火的时候也把丝网撒下去。丝网绕成一个大包围圈。等到深夜时分,女人或是男人便把菱角船搬出来放进水里一路踩着去收网。划菱角船可是项技术活呢。每条菱角船只能是一个人,划时人要蹲下去,左右两手各握一片竹瓦划动,而收网时人要站起来,两脚不停地踩动,使菱角船或前后或左右摆动,不然就会翻船。白天看那踩船与收网的动作是绝妙的原生态舞蹈,手和脚配合得那么协调有韵律。即使在黑夜乌蒙蒙的湖上,渔火闪亮中也能感觉到那婀娜的舞姿在飘动。据说不少在白天选择好了对象的男女会在这个时候踩着菱角船,收着银丝网来相会。当然他们是经过一、二年赶鱼相识了才会找这个机会相聚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但每年赶鱼回来不久,村里总有一两个男女或是让别村的人来提亲或到别的村去提亲。大人们说,这都是他们在赶鱼的日子约定好了的。我细姑据说就是当初在赶鱼时认识姑父的。姑父也是赶鱼的,后来我跟着家人去赶鱼时他还专门划着小船来看望了我们呢。
我不知道那些年那些年轻人是怎样书写他们赶鱼式的浪漫爱情故事的。但我信那肯定是当年最受家乡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后来,我远离了故乡,这些浪漫故事也远去了。一是赶鱼的生活不再为现在的青年人接受,他们有许多浪漫的场所,如:公园呀、娱乐场所呀,甚至网上;二是没有了赶鱼的小船也没有了那样的群体……但我不认为赶鱼式的浪漫没有现在的形式甜蜜。如果有条件我真愿意去体味一下那种简朴而灵秀的恋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