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安宝义的头像

安宝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18
分享

好好活着

活着是一种生命状态,怎样活着又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人类不断思考的永恒话题。

延长活着的时间,仅是满足一种长久的生命状态,是人对活着的一种最基本的需求。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拉长从生到死的距离,古时便有长生不老之人的传说,能上天入地,能预知未来,在一些古典神话故事中多有提及,像《西游记》等神话作品,成仙得道之人往往活至千年,且法力无边,羡煞旁人。在古代,帝王炼制丹药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帝王将相希望服用丹药来长命百岁,进而江山永固,像明代的嘉靖皇帝,连续服用带有水银等成分的所谓“仙丹”,导致身体每况愈下,最终难免一死。今人亦如古人,人人都希望能健康长寿,只不过没有将这种希望寄托于所谓的灵丹妙药,更多是依据科学的方法,医治病痛,以期达到延年益寿。

不管活的多久,人终有一死,《礼记·祭义》中讲,“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显然死亡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终点,就像史铁生说的那样,“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我们终将要去面对。想明白死是一种必然结果,那就要认真想想活着的事,让走向死亡的过程变得精彩,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后的价值和意义相差悬殊,显然人们会选择前者,做出一番丰功伟绩,不管活着还是死去,都能成就如泰山般厚重的伟业。《论语》中讲“朝闻道,夕可死矣。”当我们为了真理而孜孜以求时,哪怕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这样的状态,用死而无憾来形容最为贴切了。

然而个体的人生轨迹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重于泰山”的伟业,不同的人生呈现的形式并不相同,就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能做到死后还“活着”的人,从时间维度上做到了生命的延续,将活着的状态以一种精神得以持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目标无法实现的时候,并不是想着如何去如何去改变自己,而是迷信于所谓的“下辈子”或“来生”,认为人生有轮回,还可再“脱生”,就像庄子在妻子死后,仍能鼓盆而歌,觉得妻子逝去正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始,应该为之高兴。人们希望今生的夙愿可在来生实现,似乎来生总是给人以美好和希望,当面对工作的不顺利,疾病的痛苦,婚姻的不幸时,人们期望下辈子不再如此,好比阿Q的精神胜利法,达到一时的自我麻痹。

如果真的有轮回,那么,我们总会给自己现在的作为找个借口,就像手拿月光宝盒一样,期待下次开启的时候呈现出一个圆满的结果,但终究还是没有人知道自己上辈子做了什么,没有人真正体会到轮回的过程,面对现实,向死而生更是一种积极改变自我的人生态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学概念,向死的方向活着,人会有强烈的生命存在感,才会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在生命倒计时的滴答摇摆中,计算生命的价值,体悟活着的快乐,懂得知足,学会对诱惑知止,活着会变得更加积极,生命更会得到敬畏,面对死亡才会更加坦然。

将活着凝聚起的精神力量传承下去,积极的面对生活,审慎的思考人生,不断丈量生命的宽度,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让自己活出价值,莫让生命在虚度光阴中留下遗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