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箫笛的头像

箫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26
分享

时光如水

                                                       时光如水

                                                                                文/箫笛

暑假回老家,驱车去看望姑妈。路过一段公路,路两旁杨树林立、蝉鸣声声,沟渠内水草葳蕤、荷叶娉婷,我的思绪却掠过一大片田野、村庄和厂房,延伸到曾经学习过的一个地方——我的补习班。

高中那会儿,成绩很不理想,第一年高考自然是名落孙山,只能去复读。母校那会儿在创办省重点,只好把补习班办在校外,选了一个废旧的厂房,运过去一些课桌椅和架子床就算是正式开班了。

都想着奔个好前程,大家都铆足了劲拼命念书,早晨四点半已有人起来学习,晚上十一半,还有人在灯下苦读。晚自习结束,大家在旧车间改造成的宿舍里休息,三四十个人住在一个屋子里。月光如水,如一层白纱,给世间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有人在这朦胧的夜色里趁机闲聊几句,墙根的草丛里,秋虫啁啾,墙外的不远处,我们在晚饭后的晚餐散步中,看到过有几个坟堆。秋收后的旷野,那一份清凉露水下的寂寥,我们从村庄深处的阵阵犬吠声中已完完全全地感受到了。

我亲爱的同学们,即便在睡梦中也没有忘记对理想的追求,我听见有人在背单词,有人在研究数学公式“fx=……”,有人学习太累了,在打呼噜,有人在磨牙,蹦跶了一个夏天的蚊子也在做最后的挣扎,叮咬了一口后却在“嗡嗡嗡”向我说明理由,讨厌至极。

一位上过两次“战场”的哥们,压力太大了,走路和上厕所的时候嘴里都念念有词,我们常常担心他会不会崩溃。一位女同胞似乎也“久经沙场”,对胜利太渴望了,我听见她说过:“要是能考上个大学多好啊!哪怕是个专科也行。”

管理补习班的老韩,脸庞黑黝黝的,头发梳得倍儿齐,属于能吹能擂的人物,教我们英语,课上经常东扯西扯点有趣的事情,发一通评论,嘴边常挂着“毛主席他老人家”,一看就是受过党的教育多年的同志。遇到有点难度的英语题目,他常搬出英语词典作为说辞:“《牛津大辞典》上就是这么说的!”实在解释不了了,他灵机一动:“就是这个样子的,不行的话你们就去问美国人!”

补习班下个学期,纷纷有学生去村民家租房住,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有男女生同居。村民反映到老韩这里,老韩大动肝火,在几个班级进行了严厉的训话,有句话我现在还没忘:“你们不要借窝下蛋!”

那个时候的我两耳不闻窗外事,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念书,看到有同学成双入对,置若罔闻,成绩慢慢在进步。栋跟我说:“你既能考本科,还有人暗恋。”让我莫名其妙。有一女生经常向我借笔记看这倒是真的,“难道是她?”不敢想,也没有时间去想。

我和栋租住到了村支书家,老两口人特别好,特别热情,阿姨看见我被子脏了,给拆下来,洗好,再给缝好。老两口命苦,大儿子高中毕业,人长得特别神气,到了二十二三岁正要谈婚论嫁,突然得了白血病,死掉了。二儿子大高个,却是个痴傻,一身蛮力气,酒量奇高,左邻右舍经常请他去干农活,一顿酒就打发了,喝得红光满面回来。他整天帮我们往二楼的水缸里提水,也帮我们在炉子上烧开水,我们叫他“二哥”,他咧着嘴“嘿嘿”一笑。老书记后来打申请,又生了一儿一女,上天眷顾他们。我大学毕业后,还给他们打过电话和写信,也去过几次,因为在外地工作,慢慢的关系就淡了,也没了联系。

栋是我高中四年的铁哥们,形影不离,他的家庭条件比我的要好不少。住校的时候,都是自带干粮,我常跟他蹭菜吃。现在,他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离我不远,我们还经常走动和小聚。

当年,我跟同学说:“我以后,想成为作家!”那个时候,身边有笔记本,写日记,写随笔,爱思考,有一次的语文考试中,一篇现代文阅读的一个小题,老师在评讲时说:“这个题,只有一个人对了一半!”我看看我的试卷,两分的小题,我得了一分,我就是那个幸运的人儿。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经常看书,笔耕不息,偶尔会在报刊和杂志上发布几篇豆腐块,如此而已。

时光如水,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往事难以忘怀,仿佛就在昨天,让人思绪万千。

QQ:493535463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