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15
分享

我用过的那个铜手炉

一九七0年的冬天,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天,天气特别寒冷,我放学回家,呼啸而来的北风裹挟着刺骨的寒意,刮在脸颊上,似一把把小刀子,生疼的。我双手瑟缩于袖中,已冻得通红的,略显肿胀僵硬。路过奶奶家时,被奶奶看见,她赶紧拉着我进屋,一进屋,奶奶便从里屋的床边拿出一个小巧古朴的铜手炉交给我,让我暖暖手。

暖手炉,在我们老家称“火笼”,有各种材质制作的。我见过竹蔑制作的,但这个暖手炉我之前从未见到过,也不知道奶奶家还有这种“宝贝”。我接过奶奶递上的手炉,有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开了眼界。铜制的外壳,泛着浅浅的光晕;精致的镂雕,却又显朴素。灶下星星点点的火光闪烁着,摇曳着,就这么进了那铜制的暖手炉,又扑闪着被送至我的面前。

不一会儿,我的手从肿胀僵硬恢复到了柔软正常的状态,奶奶为了让我的身子也暖和起来,她打开炉盖,用火钳从一个装有木炭的箩筐里夹了两块木炭放入铜手炉。点燃的炭火,在炉中忽明忽暗,橘色的温暖的光晕静静地氤氲着。就是它,这一只小小的暖手炉,在这并不能说明亮的光线下,悄悄地散发着自己的热量。此时,我全身除了脚其他都暖和了。

我问奶奶,我的脚可不可以放在“火笼”上烤火,奶奶说可以,但要小心袜子烤烂。我坐在长凳上,双脚踩在铜手炉上,那些储藏在炭火里的暖,便穿透袜底,从脚掌到脚背、小腿,一点一点地往上爬,全身都增温了。

从这以后,奶奶她把这个铜“火笼”让给我用。转瞬到了腊月,这时的手炉除了烘火取暖,还多了一项内容:烤零食。那时我吃不饱,口袋里常常是偷偷地装着几片红薯,几粒蚕豆、花生、玉米。空闲时,将它们埋在手炉里,不一会便烤熟了。伴随“砰”的一声爆响,空气中散发出果栗的清香。用细木棍将它们掏出来,吹去浮灰,在衣袖上擦两下,也顾不得烫,便塞进嘴里,咯嘣咯嘣地咬起来。脆香可口的零食,犒劳了贫瘠的胃。

放寒假了,母亲要我交还给奶奶,说奶奶年纪大了,离不开这个铜“火笼”,她帮我买了一个竹蔑“火笼”供我上学用。母亲从柴灶的火膛里扒出一些还没有烧尽的楷秸,装进竹蔑“火笼”,再在上面盖上些膛灰,放上几块木炭,压紧后再盖上炉盖。这种“火笼”的盖是铁制的,远不及奶奶那个铜“火笼”好看。但取暖的效果却差不多。

立春过后,冬天渐行渐起走远的,还有焐暖一冬的铜手炉。

听别人说,家底殷实,所以才有条件配得起铜手炉。奶奶家那个铜手炉。它十分精美,小巧玲珑,炉子盖上还雕着花卉。这完全是有钱人家才能拥有的东西,足可体现家庭富有的一种象征物品。爷爷奶奶家里经济条件并不怎么样?更谈不上家底殷实,否则,我父母就不会同亲戚借房子住。这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未解开的谜。这个谜直至我母亲去世后,在一次与我叔叔交谈中才解开。原来我爷爷的爷爷是个生意人,经商赚了钱,买房买铺位,家底算是比较殷实,到我的曾祖父手上家道才开始衰落。那个铜手炉是爷爷的爷爷遗留下来的。

手炉是从西汉至清代人们日常所用器皿之一,它是天寒时用以温暖手部的炉具,有时也用作香熏。规格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纹饰多样。绝大多数都以铜作原料,一为其导热性能好,一为其美观而不易锈蚀。

铜手炉也常出现在一些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乾隆时仁和秀才周心孩所作《咏铜手炉》诗“不数红泥小火炉,青铜范出小形模。提来缓缓随心便,趋到炎炎炙手无。笼袖粟肤春意透,挥毫薑指晓寒苏。深闺从此催刀尺,冷月临窗雁阵呼。”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道“一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 ”的句子,宝二爷披的是大红猩毡,那么贾母呢,刘姥姥一见就傻眼了: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粉,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里拿着小铜火箸拨手炉内的灰…… 。

我少小离家,若干年后,我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那个我用过铜手炉也不知去向。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推测,那个铜手炉十有八九被叔叔卖掉了。

曾几何时,小小的刻花铜手炉内放上两、三块木炭,便能给人温温热热一整天,抵御严寒的侵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铜手炉即“火笼”虽已退出了生活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但它的存在,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表现出中国古人的聪明和智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