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12
分享

那城 那山 那村庄——宁远散记

很久没有去宁远了,首次去宁远,那是一九八三年的事了。我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应宁远籍柏同学之邀,去宁远他家里做客,距今已有三十八年。三十八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的确是比较短暂,真的如同弹指一挥间。但对人生来说,却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辛丑年的初夏,趁去湖南桂东与同学们纳凉小聚之机,搭宁远籍柏同学的车再次走进宁远。

柏同学多次邀请,这次终究得以成行。我们从桂东出发,沿武深高速再转厦蓉高速,两个多小时便到达了宁远。一下高速,呈现在我的眼前是一条宽敞、笔直的九嶷山大道。很大气,双向六车道,道路中间东路两边各设绿化带,有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路面铺设沥青混凝土,人行道铺砌麻石板,是宁远南部新城“纵向”交通主动脉。

柏同学住在南部新城的一个小区,原计划是安排我住在他们家,无奈,这几天里他们夫妻俩去了桂东与同学们小聚,家里电线出现了故障没有电。找电工维修,由于时间太晚,电工休息,我们只好都去住酒店。在酒店住了一晚,第二天柏同学家里有电了,我们搬回他家里住。

三十八年前那次来宁远,由于九嶷山还没有挖掘整理,像一个大家闺秀隐藏着。宁远文庙、下灌村等人文景观也没有对外开放,所以对宁远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实为遗憾。为了弥补三十八年前那次来宁远的遗憾,柏同学夫妻俩全程陪同我游览宁远主要景点,并从祭舜帝景区管理处找了一个姓蒋的专职导游为我讲解,柏同学夫妻俩的举措让我十分感动。

城里有庙,有美食

宁远,有历史深处的千年古迹、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奇峰凌霄直使天宫失色,云蒸霞蔚堪比仙化之所,水峙山流,云隐林飞,气象万千。村庄像一枚一枚纽扣,缀在其间。庄稼地是黄土,青苗出来,奈李结果,清亮照眼,让人垂涎。奇山秀水相互融合、自然人文相得益彰,追寻德孝之源,赏山水胜景。

宁远,湘南的小县城,县城不大,但“来头”却不小,宁远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个拥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就像它的名字般,“宁静致远”。我再次来到这里,感觉山很美,水也美,我体验了前所未有的宁静,远离城市的喧嚣,也离自然更近了。

“宁远县”的名称来源和现址城建皆始于北宋乾德年间。“三槐九井十八巷,外加一个两磴半”。这句民谣高度概括宁远古城面貌。宁远古城是以今天内环路路基为城墙基础,四面修筑城垣面积约0.3平方公里的椭圆形古城廓,四面有环围的堑壕和护城河。宁远古城的规划非常讲究。城内主街和巷道的地面皆由青石板铺成,而且基本处在一个水平面上,相当平坦。青石板,溜溜光,踩在脚下凉脚板,记在心头永不忘。

宁远城里有庙,这座庙宇可不简单。它不是一般有和尚的庙宇,而是古时候读书人苦读晋升的地方。俗有“北有曲阜孔庙,南有宁远文庙”之说。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光绪年间,宁远石家洞人石焕章选址所建,为湖南迄今保护最完好的一座文庙,也是全国除山东曲阜孔庙外最大的一座孔庙。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后殿、戟门、棂星门、东西廊庑和泮池,占地约9000平方米。气势雄浑,风格古朴,布局严谨。大成殿歇山重檐,殿宇轩昂,为宫殿型风格。后殿为悬山重檐,檐口采用卷棚形式。文庙雕刻精美,十二根石柱浮雕龙凤纹饰,大成殿前石质的五龙浮雕,栩栩如生,艺术价值很高。

文庙是由石柱与砖木组成的框架结构,其设计者为了应对万一的火灾事故,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在文庙前弄了一个半月形池塘,用作消防储水池,但人们文雅地称它“泮池”。每个来文庙求学的读书人,都首先要经过文庙前那半月形池塘。泮池原意指周朝设置的四周环水的大学堂。学子进入文庙拜了孔子后称“入泮”。如果中了“秀才”,就要绕池三周,而后行谢师宴;中了“举人”,则搭一灯笼桥,由桥上走过,取“登龙门”谐音之意。学子们也把泮池称为“学海”,勉励自己苦读。

文庙最初是为纪念孔子所修建的庙宇。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孔庙也成为县一级的最高学府。唐朝实行科举制以来,每年都在文庙举行岁试和科试。细细徜徉在宁远文庙,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文庙里的学子,每日青灯苦卷,锥骨悬梁。在他们的身边总有一位神情肃穆的老者,时时耳提面命,提醒这些学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发奋苦读,方能做得人上人。”这种理念长时间地影响着读书人。

我在文庙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个书柜,里面摆放了许多有关宁远历史文化的书籍,以及当地生产的一些工艺品。为了进一步了解宁远,我挑选了三本书,《下灌的传说》《舜裔源流》《九嶷山诗文选》,我们进文庙还看到书柜边有工作人员,待我选好书去买单时,工作人员由于局里有事回去了,这下麻烦了,这三本书可能买不成,没人收款。陪同我参观文庙的黄立新先生,他随即打电话给那位工作人员,报了拟购那三本书的书名,说我要买书,怎么交款?工作人员回复黄立新,三本书几十元书款,他出钱购买送给我。我说哪怎么行呢?黄立新先生说区区几十元,算不了什么,你就当做是一份小礼物收下。推来推去,我只好接受这份礼物。

文庙是宁远的文化心脏。在炎炎的夏日里,烈日下,文庙的琉璃瓦闪耀着光斑,那一抹金黄闪耀着曾经的风流。孤单的红墙环绕着一方清净,铭刻着历史的深沉,漠然地面对着外面市场的喧闹。它在那里已经立了八百年了,“孵化”出宁远一大批壮元、秀才,还有进士。它的余辉还在,还会继续“孵化”。唐思源,应该算是沾了文庙余辉的其中一个。

唐思源,号苍梧野人,宁远九嶷山人,中国当代画坛名家,现为潇湘画派开宗立派主持人。那天上午,柏同学带我去专程拜访唐思源先生,随行的还有柏同学的好友、奇石收藏家黄先生。在灈清池别墅里,唐思源先生接见了我们几个。他个头不高,比较清瘦,很健谈。柏同学将我简单地介绍给唐思源,我们虽然是初次见面,但似乎没有一点陌生感。唐先生让家人给我们泡茶,洗黄瓜给我们吃,并向我们几个赠送了他亲笔签名的的散文集《南蛮野人笔记》。在潇湘画派研究院的展厅中,我们浏览了唐思源的画作。唐思源先生专攻葡萄画数十年,被公认为画葡萄的国手,有中国“葡萄唐”之称。他所画的葡萄晶莹透亮、绚丽多彩、紫中带红、红中间粉、粉中含绿、绿中透黄,充满蓬勃生气。

在宁远古城黄立新先生的古玩店里,我见到了黄先生用九嶷山特有的斑竹制作成的毛笔。黄立新不仅是奇石收藏家,而且还是工艺品制作大师。他制作的斑竹毛笔畅销全国各地,还在永州城里开设了一间古玩店,专卖宁远奇石和他制作的斑竹毛笔、斑竹笔筒等手工艺品。

有着千年历史的宁远文庙曾是古代官办的学堂,也是庙学合一的教育机构,更是传播儒文化的神圣殿堂。宁远文庙自北宋以来,见证了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延续至今。像一粒火种,在大潮里,在忽视中,在遗忘里,不动声色。人们匆匆着,生活不容喘息,文庙就像旅途上的灯笼,静静地挂在那里,静静地用自己的风貌和内涵,给这座古老的城市一个安抚心灵的依靠。文庙与学宫的一体化,也使儒家教育官学化和普及化,因此其建筑体制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统一的模式,与民间修筑的其他宗庙祠堂相比有着更多严正肃然的官方色彩和深刻鲜明的时代烙印。如果说宁远九嶷山舜帝陵是见证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宁远文庙就是这源头流经的一个时光渡口,让人们可以在这里驻足体会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并探寻一座古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县城是城市与乡村的混合体。由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农民在县城里安家落户,为此,乡下的美食几乎都可以在县城里找到。有人说“宁远是藏在湘南大山里的美食窝,”我认为的确是这样。

到宁远的次日早晨,柏同学带我去一间“禾亭水粉”缺牙子分店吃水粉,这是一间网红米粉店,老板很会包装宣传自己。在店门口上方显眼的地方贴有这样的字“荣获2020年湖南卫视网红地标级米粉店”,店内的墙上挂着两块牌匾,一块是“湖南网红地标级米粉店”标志牌,另一块是湖南米粉大擂台赛“最佳风味奖”的奖牌。水米粉是在下锅之前必须放入水中浸泡过的米粉,粉的形状类似于桂林米粉,但粉身较细,口感有弹性又柔韧。我们在此店吃了一碗米粉,味道还不错,典型的湖南风味。

宁远的美食不少。主要有:仁和鲤鱼、九嶷山香猪、柏家坪酿豆腐、永安圩血鸭、阳明山竹笋,还有野菜粑粑,羊角粽、 烤鸡翅、水粉等。这些美食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这方老百姓的智慧,是宁远大地上饮食文化之精华。

在宁远的两天,柏同学带我品尝到了宁远的主要特色菜。血鸭是当地一道名菜。被鸭血包裹的鸭肉,色泽红润、醇香可口,辣味和咸味完美兼容,细细品尝一口便记住了这种味道。在一间土菜馆,老板特地给我们挑了两个月的嫩鸭,我见他在杀鸭时将血滴入盛有少许黄酒或醋的碗里,并搅动一分钟,使之不凝结。然后将鸭肉切成带皮肉片,入锅先煸炒收干水分,再放茶油炒至八成熟,加放佐料盖煮,出锅时糊上鸭血,淋以少量芝麻油。这样出窝时,卖相一绝。端上餐桌,众人口味大开,张嘴便吃,又焦又脆,肉质鲜美,咸香辣麻,配以美酒,畅快淋漓。

两天里的中餐、晚餐都吃了天鹅菌汤、酿豆腐、下灌水丸子。天鹅菌是当地山上特产,每年春秋两季下雨后山上才会长出来,其他时候是找不到的,算是不时不吃。之前没有吃过这种天鹅菌,没想到吃起来挺香的,据说干货拿出去卖要七八十一斤,也算是一种山珍吧。柏家坪酿豆腐很出名。酿豆腐跟客家的酿豆腐有点像,都是在油豆腐里挖个洞放进肉馅,一口下去还会飙肉汁出来。下灌水丸子,肉丸汤,不仅汤好喝,肉丸也爽口弹牙。滑嫩鲜香,落口消融、清香拂面、滑嫩柔软。

炒血鸭、焖狗肉、酿豆腐,为宁远三大传统名菜;色、香、味俱佳,为喜庆节日筵席必备佳肴。家里有珍贵的客人来了,宁远人也会把这几样佳肴让客人大饱一餐。一九八三年,我初次来宁远,住在柏同学家,他家里人十分热情,柏同学的母亲亲自下厨做了一道柏家坪酿豆腐,味道鲜美,松脆可口,肥而不腻,多吃不厌。让我大饱口福。这是我首次吃这道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乃至于过去了三十多年还让我回味无穷。柏同学的老家是柏家坪,那里的酿豆腐很出名,是宁远一绝。怪不得柏同学的母亲做的酿豆腐那么好吃。

九嶷香柰具有果大核小、味香浓甜而被广大消费者所钟爱,宁远是农业大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工业污染少,为发展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特殊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候、土壤条件,促使该县产出的“九嶷香柰”果大汁多、外观艳丽、内质优良。返程那天,柏同学夫人去农贸市场买了几十斤九嶷香柰和七、八斤酿豆腐,让我带回中山。我说带不了那么多,她硬是将我的箱子塞得满满的,直到放不下为止。我提了一下箱子,估计会有二、三十斤重。

山里有陵,有岩洞

宁远自然风光秀美,境内的九疑山是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六大风景名胜区。

天工巧妙,敷陈出锦绣河山。九嶷山这个名字,其实并没有一座山叫九嶷山,“九“在古文里的意思是多,在湘江的源头,宁远被众多山峦环抱着,孕育出了如此多的可爱的人文风景。九嶷山得名源于舜帝之南巡。因境内有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 石楼、朱明、箫韶、桂林等九座峰峦,且峰峰相似难以区别,故名。九嶷山九峰耸立,山峰耸翠,巍峨壮丽,溶洞密布,绿水常流,众多的江河、流水、深潭点缀其间,高山和平湖融山水一体,山在水中生,水在山中流。林中珍禽异兽出没无常,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空中云彩飘逸,红霞万朵,石峰直插云中,有静有动,其环境之幽静,风光之秀丽,绝无仅有。自然风光十分秀丽。“灌溪仙境”、“潇水涵青”、“高峡平湖”就是其中的著名景点。石枞、香杉、斑竹被誉为“九疑三宝”,为此独尊,更具特色。舜源峰居中,东边独立成峰,峰峰拔地而起,像一个个向着九嶷山奔跑的巨人。“万里江山朝九嶷”,山势雄浑、气势磅礴。一座在华夏文明中有着同样举足轻重地位的名山——九嶷山。大有巍巍群山皆敬畏仰之的臣服罗拜。

舜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中华道德文化创始人,舜源峰猴山位居“九疑山”之首,乃华夏始祖舜帝的崩葬之地。《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九疑山因此成为中华道德文明的发源地,被誉为“德孝之源福地九疑”。天下万山朝九嶷的壮丽胜景,如百鸟朝凤,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在。紫霞岩,舜源峰,舜帝陵,血脉深处息息相通。人们在此寻根问祖,悠远绵长。自夏朝大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祀九嶷起,古往今来,吸引了大批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登临九疑,寻宗访古。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徐霞客、祭邕、李商隐、何绍基等历代名人骚客登临九疑,为讴歌九疑山,留下了大量歌咏九疑山和赞颂舜帝的诗句。舜帝创造的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人类社会行为规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庭、社会、政治生活,为我国成为世界文明礼仪之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天上午,我们前往舜帝陵,途中经过了著名的十里画廊,不得不说,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画廊,连绵不断的群山和依稀的村落。一路走过去都是数不尽的田园风景。二十多分钟的车程,我们便到了舜帝陵景区,只见在峰峦突兀的群山怀抱中,在青山翠柏掩映下,金碧辉煌的舜帝陵静卧其中。蒋导游热情地同我介绍舜帝陵的情况。据宁远地方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现在的舜帝庙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岩搬迁而来,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如今的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九柱鼎立,气势逼人,上面雕刻着各种图腾很是雄伟。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顺着神道走到最里面,看到以下这个建筑,临街一座三门四柱冲天石坊,坐北朝南,坊额刻着“舜帝陵”三个大字,中间两根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桥山翠柏植轩灵;九嶷苍松祠舜皇。宽大平整的广场,依山伴水,亭楼轩榭,九根象征“九五之尊”的浮雕立柱迎接着八方来客,威严、圣神的宫殿甚是气派、雄伟、壮观。祭祀大殿上“舜帝陵”三字是从寝殿的墓碑上拓印的。大殿的三扇门一般不开,只有在举行祭祀活动时才开中门。九嶷山舜帝陵的祭祀活动,自古便香火不绝,历经各朝各代修编,舜帝祭典成为定制,历代帝王三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经久不断。礼乐齐鸣、神圣庄重,四千年,流传不辍。已经成为文化认同、始祖认同、民族精神认同的一项全民族文化活动,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柏同学和蒋导游的建议,我也买了几柱香和其他祭祀品,来到舜帝的塑像前,拜祭了这位中华民族的先祖。并向舜帝陵基金会捐赠了一笔小款。

舜帝陵内的各种建筑和碑文,处处都弥散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秦汉以来,历代帝王或遥祭舜帝,或遣官代祭,留下了大是的圣迹仙踪和文物古迹,现留存古祭祀碑和古碑刻42块。一代伟人毛泽东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答友人》“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把九嶷山推向了屹立中南,雄辉寰宇的高度,成为了海内外游客、炎黄子孙朝拜祭祖的“圣地”。一位领导同志欣然题写的“九嶷山舜帝陵”更为九疑山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来宁远九嶷山,玉琯岩是一定要看的,否则就枉为来了一趟。玉琯岩为一石山溶洞,洞外潇水支流有如一条玉带,绕山而过。洞宽约7米,高3至4米,溶洞不深,豁达明亮。洞口壁额有宋人李挺祖书“玉琯岩”。右壁刻有宋道州刺史方信孺所书“九嶷山”三个大字,字高1.8米,宽1.9米,笔力苍劲遒拔。旁刻有汉蔡邕的《九嶷山铭》,洞壁还有历代名人的题字和诗文。与紫霞岩联成一气,自成一体。蒋导游告诉我,曾经有一广东商人想花8000万元巨资购买洞口右壁宋道州刺史方信孺所书“九嶷山”三个大字,结果不成,原因是宁远人坚决不同意。如果“九嶷山”这三个大字被卖掉,就等于将宁远人的精气放跑了。

紫霞岩,从外面看平淡无奇。洞口普通略显低调,不过它的庞大气势也让我觉得它并不简单。果然,走入其中,就像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温度一下就低了,洞外37度,洞内20多度,凉爽舒适,里面岩洞形态各异,洞外的阳光照射进来,雾气萦绕。里面的景象配合着各色的灯光,五光十色、形状各异的岩石展现在我面前,与洞外比起来,更衬托出了洞内的奇丽壮观,如同仙境般的岩洞,大型的地下溶洞,现已开发了1500米游程,光怪陆离,经蒋导游的讲解,又显曲折神秘。她绘声绘色地将实景与灯光融合在一起,在我面前就呈现出“将军斩妖”、"猴子把洞"、"无为洞"、"读书堂"、"仙人田"、"八音石"、"九曲黄河"等景观。“九曲黄河”景观最具特色,入内只见流水清冽,淙淙作响,却不知来自何处,流向何方。因其有九渡回环,故曰“九曲黄河”。洞内各种钟乳石似人似花,象鸟象兽,岩内有一条“九曲银河”蜿蜒盘旋,将此景观串连一体;自唐代以来,岩内就留有元结、沈绅、蒋之奇、寇准、宋之问、李少白、何大斌等名人骚客的石刻墨迹,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游九疑山时曾在此岩“炊粥就碗”三天四夜。我们在返回的过程中,观看了一场有关舜帝的水幕电影,全方位立体地将舜帝的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紫霞岩,据说这里也是宁远的标志性景区。

这次来宁远,我临时追加了一个“节目”,就是参观“九嶷山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知道宁远籍名人乐天宇教授,在九嶷山创办了一所大学“九嶷山学院”,很想看看这所大学。乐天宇教授开中国民办高校之先河,赢得了国人的尊敬。这次来到九嶷山,我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在游览完舜帝陵、紫霞岩、玉琯岩等景点后,我提议去“九嶷山学院”看看。蒋导游也准备去那里开会,于是,我们便一同来到了“九嶷山学院”。这个地方现已是人去楼空,学校已搬迁至永州市冷水滩,并且由民办转为公办,改为“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尽管如此,我对乐天宇教授的爱国奉献之壮举由衷地钦佩。

村里有壮元,有麻将

引领九嶷圣脉,坐拥灌溪仙境的千年古村——宁远县下灌村,它坐落在“十里画廊”的灌溪与冷江河畔。山环水绕,风景秀丽,是九嶷山“十里画廊”“灌溪仙境”景区所在,八大景点让人美不胜收。村落建在船形地上。在下灌村前,有一座山,山上建有一塔。站在村后的高处看,这塔山犹如一根撑杆,把一个偌大的下灌大船,牢牢地锁定在这两水之中。下灌村是总称,实际含泠江村、下灌村、状元楼村和新屋里村四个行政村。下灌村,始建于公元499年。相传该村的始祖李道辩,受朝廷封疆平乱,待李功成时,朝廷变迁,李便隐姓埋名于此,耕作农田,繁衍子孙,形成了今天的下灌村。传说舜帝南巡、建文帝避难均留迹于此。自古享有“状元故里”“麻将之乡”和“江南第一村”的美誉,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这里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木质的老屋、雕花的房檐、窄窄的鹅卵石路、斑驳的石拱桥,其中灌溪学堂和李氏宗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崇学重教,人才辈出。自唐至清,1300年中,下灌村孕育出了2名状元、26名进士。四大文化:状元文化、麻将文化、宗祠文化、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数百年来,下灌村民尊师重教,人才辈出。出了两位状元,唐朝状元李郃,宋代的特科状元乐雷发。这十分了不起。要知道,在唐、宋时期,湖南极少出壮元。在村东位置,有一座格外耀眼的古式建筑,默默地讲述着唐宋时的荣光。这就是与江南第一村下灌并驾齐名的状元楼。这是该村人为了纪念本村第一名状元李郃修建的。这座楼宇何时建立已无法考证。现有的状元楼是后期重修。村南边有一个洗砚池。只见清清之水流过,四边用青麻石条扣砌,相传该村村民都以李郃为榜样,舞文弄墨,激扬文字,故而都习惯地到此洗笔,在这里洗笔,一则可增添灵气,二则不去洗笔的会背上一个读书不用功的坏名。于是,全村的读书人每天拿着笔去洗,一湾清水到此处便变成了一湾墨水。这墨水浇灌的庄稼和果蔬被人食用,又是特别的读书之天才,难怪宁远县人多文人也多,有相当部分人还很有名气。当然,“这墨水浇灌的庄稼和果蔬被人食用,又是特别的读书之天才”,这种传说缺乏科学的依据,不能当真。但这似乎验证了“一个人是否有文化,就看其肚子里的墨水有多少”的说法。在村东五公里处,有一个天然石岩,名曰读书岩,正在开发。相传状元李郃和乐雷发为了成就功名,在科考之前相继在此静心读书,终成正果。村口的一路边,有间十分漂亮的公共厕所,它的名字也特别,不叫厕所——果然,状元村就是有文化,连厕所的名字也是文绉绉。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下灌村还有一所中西合璧的新式学堂——灌溪学校。这所新式学堂始建于民国时期,由村民集资建造,用于下灌村子弟和周边村落的学龄儿童读书学习。学校采用四合院式的平面布局,南侧为学校大门,青砖砌筑。东西侧为单层坡屋顶教室,心间为格栅门,左右两边为拱券式窗。中央庭院四角各种植了一颗古桂花树,经过村民的悉心照料,古桂枝繁叶茂,为莘莘学子遮风避雨,犹如世外桃源惬意宁静。北侧为两层高的教学主楼,四坡顶青瓦屋面,单廊式过道。由此可见,下灌村人对教育是何等的重视。尽管现在变成了“宁远县下灌民俗博物馆”,不再是当做学堂,但仍然能当作下灌人重视教育的物证。

没来下灌村之前,我还真不知道下灌村是的麻将发源地。我平时不喜欢打麻将,只是逢年过节偶尔会与家人搓几盘。虽然是这样,可对下灌村是的麻将发源地却有好奇心。为什么这里会被称为“麻将故里”?原来是与一个名叫李郃的人有关。

下灌村文人辈出,该村村民李郃,文采风流,少年得志。湖广第一状元。唐大和二年(828年),举贤良方正,李郃被推荐至长安赴考。廷试中,做《观民风赋》和《求友诗》,条对鲜明,词旨温雅,能寓褒贬于清和之中,阐忠义于词气之表。考官交相荐进,文宗面试,擢进士第一。因上疏让第,得罪宦官,被排挤出京,初授河南参军,大和四年(830),升贺州刺史,举贤荐能,励精图治,敦促各地注重礼教,劝导农民发展生产,经过七年治理,贺州地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因此深得同僚敬重和百姓爱戴,被尊称为“李贺州”,官至吏部侍郎。在贺州,他发明了叶子戏,叶子戏是是麻将和扑克的前身。李郃发明的这个“叶子戏”,通过推广,慢慢地教当地的山民识别数字,同时从纸牌的“以大管小”,让他们知道被教化与管束的道理,从而让山民能够待人谦恭、懂得礼节。李郃把日常的文化教育放到了游戏当中,帮助达到治理贺州的目的。麻将和扑克的出现,对国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进一步丰富了国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下灌村行走,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大部分的建筑都充斥着麻将元素。就连街边的建筑和路灯都有麻将的身影。在下灌村有一条状元桥,上面既有麻将的身影也有书生读书时的身影。这个村子里面很大,麻将广场也是一个大看点。这里几乎离不开麻将两个字,当地居民家也是有电动麻将桌的。在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麻将文化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村屋、桥、路灯,满满的麻将元素。几乎没有商业气息,当地生活气息尤为凸显,桥底下的河上还有鸭子在悠闲地舒展身姿,这里颇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

如今的下灌村,村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村风文明。整个村子上万人,可谓“湘南第一村”,最让村民们感到骄傲的就是当年的本村村民、状元李郃发明的“叶子戏”,通过“叶子戏”而演变出了麻将。麻将文化在村里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村子里的每栋楼都标着巨大的麻将牌,像“六饼”“九条”“八万”等等,不熟悉的外人甚至可以用这些牌来识别是哪家哪户。让人惊奇的是,在无人施教的情况下,李郃的“让第品德”与麻将文化竟已深入到村民们的内心世界。在下灌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打麻将从来不会发生争执,更与赌博毫无关系,反而彼此谦和、友爱。

我在宁远逗留了短短的两天,就这两天时间,宁远给我再次留下深刻的印象。其独特的风光,奇异的溶洞,古老的文物,动人的传说,诱人的美食,让人留恋。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时光似在不经意间撕开了一道细狭的口子,把时代的印记塞了进去,在历史与传奇中,现代节奏与质朴纯真两种气息交相辉映,托出了宁远的时代风貌。作为承载“舜德文明”数千载的乡土和继承中华孔孟儒学道统的千年古城,我坚信,宁远的将来会更加辉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