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中的院子里,我盆栽了两盆竹子,一盆是黄金竹,一盆是小毛竹。翠竹青青,叶子在微风吹拂下轻轻地摇曳,旁枝则在不停地摆弄着自己的舞姿。闲时,我会走近去看看,甚至抚摸一下竹叶,如遇小竹笋冒出,则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它。
竹子,其枝杆挺拔修长,飘逸秀美,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我曾去过许多竹林,目睹了竹林的风采,绿波荡漾,深邃幽静。竹子,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它们都努力向上、节节高升、坚定不移、弯而不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民间有“竹报平安”之说,我盆栽两盆竹子,当然也有这种含义。
竹,不挑剔生长环境,一寸土地,一阵雨露,一丝阳光,它就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竹的种类很多,有楠竹、斑竹、毛竹、紫竹、方竹、罗汉竹等等,竹可谓是一身是宝,它的用途极其广泛,其根可食可雕,其叶可茶可药,其杆可编可造,其枝可扫可烧。生活中,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盆栽的竹子远不能同连片的竹子相比,感觉也不一样。我外公家有很多竹子,他家所占的面积较大,大约有五、六亩地,除了家的前面是口大鱼塘外,其他三面都被竹子所环抱。外公的家离我家不远,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我小时候,经常去外公家,见外公家有那么多的竹子,大惑不解,有一次好奇地问外公“种那么多的竹子有什么作用?”外公抖了抖烟斗里的烟灰,笑着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似是而非地听懂了一些什么,又没有完全理解外公所讲的意思。
年少时,利用学校放假的机会,我常常去山里砍柴,帮助家里弄一点做饭所用的柴火 。有一次,我与同伴们去朱山头砍柴,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地走错了路,走了两个多小时也没有到达目的地。同伴们有点急了,说这可怎么办?我安抚了一下同伴们,说“不要紧,大不了,今天我们不砍柴了,原路返回。再说就是迷路了也不怕,学校里的地理老师说过,太阳出来的地方是东方,太阳下山的地方是西方,这样就能够分辨出东南西北。”同伴们听我这样一说,心里都显得平静下来了。我抬头环顾四周,前方是山冲,由于被左边的山沿挡住,看不到尽头,左右两侧是连绵的群山,满目的青山青又青,满山的翠竹根连根。山上的翠竹层层叠叠,有几条瀑布从竹林深处滑出,像深居闺阁的少女的裙带,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常醒目。
我们一行继续沿石头路往前走,便走进了左侧山沿的竹林中。放眼望去,只见从山顶到山脚满山都是翠竹,一根根流动似的伸向高空,那竹节由密到疏向上延伸,在蓝天下叉开枝叶,遮天蔽日;一杆杆竹子,像列队的士兵,直挺挺的拉直着腰杆,显得特别的威严。竹林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竹笋,麻麻点点的洒落得满地都是,它们挤出石缝,欣欣然向蓝天伸展。看着这满山的竹笋,我才突然发现,这山上的泥土很少,怎么能长出这么多的竹子?奇迹!奇迹!更让人惊奇的是,竹林里还有几棵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枯死的树,这足够我们几个小伙伴们砍的几担柴。结果是,我们不仅没有迷路,而且还是“满载而归”。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组织上派我去革命摇篮井冈山,参加“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在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五百里的井冈山,一片竹海,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我站在黄洋界的一块大石头上,仿佛看见了当年的红军将士,将井冈山上翠竹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仿佛看见朱德军长,用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还看见朱军长与毛委员,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井冈翠竹,给人们烙上了红色的记忆。
每年的春天一到,不论是深山里,还是丘陵山坡上的竹林,竹根相连,嫩笋萌发,生机勃勃。它们迎着春风,贪婪的吸吮着春天的甘露,在阳光中微笑,在春雨中生长。“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漫步竹林,清凉的一阵阵风就会临风吹来。呼吸着清新的气息,听着竹林发出的天籁之音,让人顿觉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盛夏时节,竹子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一根根,一丛丛临风起舞,炯娜多姿,楚楚动人,清秀挺拔。一遇风雨天,花儿草儿或被风刮倒,或被雨点溅倒,然而,竹子却勇敢地屹立于暴风雨之中,无一丝毫畏惧,是那样的挺拔潇洒、自然帅气。雨过天晴,风中透着一股泥土的清新,再看那一棵棵竹子,仍然立在那片属于它的土地上,青翠欲滴,宛如一位位窈窕的少女,依旧是亭亭玉立,娇柔妩媚,充满活力。
如今闲暇的时候,我也会与三五几个朋友,开车去寻找竹海。流连在竹林里,我喜欢竹的挺拔与青翠,喜欢竹的清新与飘逸,喜欢竹的恬淡与幽雅,也喜欢它的超凡与脱俗,喜欢它的不张扬和不喧闹。有时候,我想"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那是怎样的一种洒脱和超然的心境。有风吹来,竹林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竹影在轻风中摇曳生姿。眼前的景象让我心醉神迷......当我静静步入幽深的竹林,内心世界过往的浮躁立即沉淀。此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清修的世界,所有的愁情烦事都已抛置于九霄云外,红尘所有的纠缠和瓜葛全都与我无关了。头脑清醒,心如明镜。
竹,从上到下,从枝到叶,从春到冬,从不改一身绿色的初衷。竹,有品,有节,且有志。它可粗俗,也能精细,既能高雅,也甘愿卑微。郁郁葱葱的竹总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幽雅、无欲、淡香的感觉,在我眼里,竹一年四季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一次,我伫立在竹林里,轻轻抚摸竹子,与竹子对话、交流,我的思绪滑过竹梢,游走于诗词赋画之中。那一次我忽然聆听到了古人穿越千年的声音。这些人当中有司马迁、王羲之、李白、苏东坡、郑板桥等。
司马迁说:竹外有节礼,中直虚空。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挥笔提写《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也紧跟其父,爱竹成癖,据说他每到一个地方居住,不管久暂,他都要叫人在屋旁种竹,由此可见,他的确是爱竹甚深。唐代大诗人李白几杯白酒下肚后,顺口成章即抒《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爱竹成癖,品尝了酒肉,觉得酒肉不及竹子,于是,便写下咏竹千古佳作:"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这短短的几句的诗,充分表达了苏东坡先生他的爱竹情趣和心态。
清代文学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那首《竹石》诗,我尤其喜欢。他是这样赞美竹子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我想正是竹子那令人称道的品格,给予了我们大诗人那无数令人赞不绝口的诗吧。此外,郑板桥的竹画更是一绝,他将竹在纸上淋漓潇洒地展现出来,几滴笔墨竹的枝、叶、干,便无不展现出那坚强不屈,不被风雨所折服的精神。
其实,在古今文人墨客当中,爱竹咏竹者,远不止司马迁、王羲之等人,还有很多很多。竹,自古以来就一直被文学家、诗人和书画家所赞颂。古人爱竹,文人墨客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早期《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明范世彦《磨忠记》:“祝寿享,愿竹苞松茂,日月悠长。”则演变成“竹苞松茂”之成语,颂扬华屋落成,家族兴旺。竹,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是一株清翠,但永远都无法蓬荜生辉的“朽木”,独自在变化万千的尘世中摇曳着自己那翠生生的光景,独舞在天光血日之下,挺着油绿的身板俯首眺望。 让人感慨的是,竹子本身就是这样,它有着清高纯朴的气质,清丽脱俗的风韵,清幽雅致的意境,清新自在的悠闲。怪不得连我外公这样普通的人,都会引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名句。
常言道:"竹有节,能挺立;人有节,能坚毅"。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生机盎然。我欣赏它的高风亮节,更赞叹其坚贞不屈,蓬勃向上的意志。它那“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的美好品质;它偃而犹起、柔中有刚的高尚品德令人敬佩。翠竹青青,青青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