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11/18
分享

沾着露珠的作品最感人

沾着露珠的作品,顾名思义就是带有生活气息,对生活有深入的体悟,深情昂扬,冒着热气鲜活文艺作品。也即通常所说的“接地气”的作品。文艺作品取材于百姓生活,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作品,联系生活,符合大众的认知。创作出一批沾着露珠“接地气”的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时代的要求。

  “露珠”者,新鲜:见之于每天的清晨;奇特:托举在红花绿叶之上;美丽:晶莹剔透、流光溢彩。一粒“露珠”显晨光、映晨彩。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是文艺工作者应当遵循的创作原则之一。因为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现在,我国文艺作品数量应该说已经很多了,但真正富有生活底蕴、能引起强烈共鸣的作品还不够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文艺工作者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不够。文艺作品如果离开火热的生活,远离人民大众,创作之源就会枯竭,艺术之树就会枯萎。只有扎根基层,深入生活,作品才能更加贴近事实。要想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且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首先要实实在在地走向田间地头、走向工厂街道,走向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当地的生活。

我是一名“三农”工作者,长期关注有关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总觉得好作品源于“接地气”。特别是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唯有多深入田间地头、体验更加真切的生活,把生活咀嚼透了,才能提炼出生活真味。所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才会具备更鲜活、更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力。

普列汉诺夫说过:“愈是大作家,他的作品的性质由他的时代的性质而定的这种关联也就愈强烈愈鲜明。”每个时代都有其社会背景和特点。为此,每个时代所产生的文艺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任何一件优秀文艺作品的产生,在其创作的过程中,反复打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保持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磨出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他们为创作出一批经典的,沾着露珠的接地气作品,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创作出来的一批沾着露珠的作品,深深地感动了几代人。在众多的创作农村题材的作家当中,柳青、周立波、赵树理和路遥等人的作品,由于他们真正的深入到农村基层,熟悉农村生活,他们所创作的沾着露珠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受到了许多读者的青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代著名小说家柳青,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为了写好《创业史》这部长篇小说,一九五二年,他辞去陕西省长安县县委副书记职务,定居皇甫村,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十四年,真正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他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自己吃的小米送给村里的困难户,他为皇甫村建起了小型发电站用于发展生产。《创业史》问世,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影响极为深远。

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周立波,集作家、学者、战士于一身,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大量描写农村新人新貌的小说和散文。他总是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虚心倾听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意见,从题材、语言和风格上寻求自我突破。经过自我选择和调整,他发现自己的艺术天地是在农村,只要写农村,写农民,他就能获得最充分的外在和内在自由,进入最佳的创作心境。他的小说清新秀丽,别具一格,擅长描写农村中的生活,乡土气息浓厚,为读者所喜爱。创作的作品思想深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以真诚的笔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进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参与编剧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先后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暴风骤雨》是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驾齐驱的反映土地改革的经典著作。他回家乡十年,创作出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小说集中深入地描写了一个僻静的山乡,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引起的异常深广的变化——相沿几千年的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古旧的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等,在一个短时期中被连根掀翻。作者用细腻的自我批评,带着亲切的乡士气息,刻画了几个革命干部和农民的形象,其中邓秀梅、李月辉、陈在春、盛佑亭等,各有自己鲜明的性格和特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两部长篇小说和二十多篇乡土短篇小说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新主题、新风格,他被文学界和读者公认为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铁笔”和“圣手”,与同时期的著名乡土作家赵树理享有“南周北赵”之美誉。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柳青的《创业史》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代表作,可登农村文学作品的经典殿堂。

很多年之前我就读过几篇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如《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也看了些对赵树理的评论,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李有才板话》这篇小说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这篇小说是解放区文艺代表作,重点描写了抗日时期在改选村政权和减租减息斗争中农民和地主之间复杂尖锐的斗争,准确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各阶层的心理变动。其中主人公李有才是一个以板话为武器与地主阎恒元作斗争,并于最终机智地夺取了胜利的新农民形象,塑造得很成功,血肉丰满。作品情节波澜起伏,全篇穿插快极,格调风趣乐观,以独特的认识企及同类作品难以达到的深度。解放前,赵树理就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事务,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解放后,赵树理有固定的工资,有源源不断的稿费,仅《三里湾》一书,赵树理收到上万元的稿费,加上国外出版机构汇来的外汇,使他有些不安,最终决定不再拿国家的工资。他的这一举措,让我十分的敬佩。生活上富裕了,然而,他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在下乡,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妻子、儿女们总是离多聚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赵树理能够创作出这么多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小说。

赵树理文章的很大一个优点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很鲜明,每个主角都有其独特人物性格,他们他们中有些人的性格让人感到一种愚昧,同样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却都又不不带一丝重叠,像《小二黑结婚》里,爱算命误了庄稼的二诸葛,四十几岁还爱打扮,弄得个老来俏的三仙姑;另外就是他的作品中乡土气息浓郁,他是一个地道的平民作家,将农村的生活原汁原味的传达给读者,使他的作品注入了乡土的灵魂。不同于一些没有农村经历的作者,若用奢华的笔调渲染乡土气息,犹如蜻蜓点水,无法探究其本质。他的文章像是参杂了人的性格似得,显得温情、乐观。在他的文章,人物性格各异,矛盾自然复杂,可是却从未出现的过激的画面,犹如一团温情的火苗,慢慢的燃起,又慢慢的熄灭,很难看到像干柴遇到烈火时的爆发;之所以还说它乐观,是因为他的作品结局大多为圆满,都是好人得福,坏人遭报应的欢喜剧场面结尾,虽然过程会复杂艰辛一些,但一个欢喜的结局,还是会令人赏心悦目的。赵树理是农民作家,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都是农村题材,客观真实地反映农村的现状。

  《平凡的世界》是著名的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路遥为了创作这部长篇经典小说,经过了三年准备、三年创作的过程。为了扩充视野、掌握资料,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包括近百部长篇小说,前后近十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生活,同时,他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体验生活。第一部初稿的写作是在一个偏僻的煤矿医院开始的,从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看到他对文学事业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写作整个地进人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第二部初稿的写作是在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偏僻小县城进行的,因为生活没有规律,路遥身体严重透支,最后病倒了。后来吃了百余副汤药,身体略有恢复,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继续写作。路遥的这种敬业精神,的确让人敬佩。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我最初接触路遥的作品是《人生》,感觉《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比较落伍的。不及其所写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与《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描写苦难的新时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难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的作家却并不多,路遥当属其中之一。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验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花儿沾满了露珠,小草绿光闪耀。一滴清亮的露珠,滋养心灵,也丰腴心灵。文艺作品沾满了露珠,接上了地气,不仅会感动读者,而且还会感动社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是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产生的规律,也是文艺作品获得长久生命力的源泉。那些复制、临摹和追星成风,文化快餐和泛娱乐化倾向泛滥等,都是脱离生活,缺乏艺术创新精神的表现。文艺作品能够源于生活才是为基层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真正地走到基层的生活之中,不能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包括作家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心系普罗大众,思虑民间疾苦,担责义不容辞。只有俯下身子、上山下乡,深入基层去挖掘人民群众身边的、自己的故事,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新时期需要更多的诸如柳青、周立波、赵树理、路遥之类充满泥土芳香味,沾着露珠的作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