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03
分享

磁器口风情

我之前来过几次重庆,但从未听说过磁器口古镇,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的缘故吧。这次到重庆学习,有同事利用晚上自由活动时间,来到了这个位于城里的古镇看了一下,回到住地便告诉我,说沙坪坝区有一个古镇,其名字有点怪怪的,叫什么磁器口很值得一看。我这个人对古镇、古董和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经同事这么一说,也在一个下午的傍晚时分,与其他几个同事一道,坐地铁来到了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最早的名字叫白岩场,因为这里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以皇帝真龙天子曾经隐居在此的事实而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远销蜀外。后来随着工艺进步,瓷器品种增多,名气也扩大了起来。民国时期,重庆成为陪都,因为水运方便,龙隐镇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的集散之地,城里的一些大商贩干在磁器口开设分店收购货物,输出以棉纱、布匹、煤油、盐糖、洋广杂货、日用百货、五金颜料、土碗土纸和特产烟丝等为大宗。这些商人渐渐为龙隐镇改口,叫成了瓷器口,缘由是这样更贴切、顺口。后来,因为“瓷”字与“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解放以后,磁器口繁华依旧,码头上从早到晚,过往商旅川流不息,被誉为”小重庆“。这种繁荣,至今还深深地留在“老重庆”的脑海中。当年流传一首民谣:“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码头上商贾云集,入夜后各自点亮油壶、电石灯、汽灯,经江水一漾,亮光炅炅,如星辰闪烁。这是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磁器口古镇蕴含丰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各具特色。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有巴渝第一古镇之称,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建。古镇有古朴粗犷的巴渝遗风,有古风犹存的茶馆、有历史传承的码头文化;有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九宫十八庙;有正气凛然的红岩志士抗战遗址;有独具特色的川剧清唱、火龙表演,有工艺独特、品种繁多的传统旅游产品,有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重庆“新巴渝十二景”等为一身,是巴渝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古镇初夏的傍晚,仍然炎热。尽管太阳失去了中午的威严,慢慢下山,但其余辉仍然强大。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侵占了大部分的夜,夜仿佛是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霞映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美味,美景,美女,是重庆的三张名片。磁器口古镇,就像是丰韵多情火辣的重庆女子,用她那多情的眼眸,注视着每一位过客。有人说,到重庆来不“打望”美女,算是白来了。“打望打望,至高无上,一天不打望,视力要下降,二天不打望,身体要发胖,三天不打望,把女娃儿按在床上”。磁器口古镇既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又是一位风情万种的美女,着实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好好打望打望。

进入磁器口古镇,只有一条古旧的三、四米宽的正街道,此外还有几条不长的窄街道。街道两旁古朴的建筑群高低错落,极有韵味。两边是各具特色店铺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小店的门匾也古色古香,与小镇自然地融为一体。古老的石板路,一块一块不规则地排列着,一直通向嘉陵江边。石板之间夹着些许泥土,黑黑的,随处可以瞧见打着颤的嫩芽,身着淡淡的绿,瘦弱的身躯迎着来来往往的旅人,面带微笑,偶尔不小心被路人踩进石板间的缝隙中,风雨过后,又依旧探出高昂的头,迎风招摇。石板路的两侧,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房子,虽不及千年,但尘世中总弥漫着千年的味道,房檐处挂着大小各异的灯笼,已被岁月染上风霜,在烟雨中婆娑飘渺,俨然一副看破红尘样子。

磁器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漫步其中很是惬意。由于是下午傍晚时分,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忙忙碌碌的商贩,在吆喝着叫卖各式各样的商品。从种类来分,有个性十足的艺术品、风格独具的专画磁器口的国画、海内一绝的民间刺绣,五花八门的风味小吃,誉满天下的毛血旺等等。磁器口小镇几条不长的窄街道和特色店铺;那店铺的老字号,有古老的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捏面人,榨油,抽丝,制糖…名字也怪的很,有降龙爪爪的糖,一亩三分地的辣椒,泰忙了的水果,好又芒的留香排骨,一只酸奶牛的酸奶……三四十年代古老的建筑和布置微带历史气息;穿插《红岩》小说中精彩的革命故事及人物雕像;一座不大不小的寺庙和高塔;这些元素构成了磁器口的主要经络。

我们在钟家院驻足,十元一张的门票,让我们饱览了这座明清四合院的风采,其结构严谨,古朴大方。磁器口的大户人家钟家院内浓缩着磁器口古镇建筑的精髓,通过木、石、砖的建构,形成围合的空间与恬静的院落。史料记载,钟家大院是慈禧太后管家钟云亭所建,距今有120年历史;该大院还具备中国北方四合院与南方四合院的特色。整个院子既有北方四合院韵味,又极具南方民居精致典雅的特色。天井宽敞,轴线对称严谨,颇有北方院落韵味和皇家园林风范。但其建筑材料所用小青瓦,建筑结构上的穿逗房又极具南方民居特色。前厅、正厅等建筑主体木结构保留比较完整,经过整饰的构件真实性未受改变。相传他自幼聪颖迷人,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从而经亲友引荐而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见并最终成为慈禧太后的外采办,经常出入皇宫大门,为慈禧采办金银珠宝和山珍皮货,很受重用。后来,钟云亭获准告老还乡,便在北京请人设计了房屋图纸,回到老家磁器口修建房子,这便是现在的钟家院。院内展示的明清古床、花好月圆桌等古代文物,是清代民居的重要展示场所。二十来分钟的时间,让我们感受了南北建筑风格,欣赏到了明清两朝雕花古床迥异风格,体验清末大户人家民俗。

吊脚楼是磁器口的又一景观。一江两溪三山四岸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吊脚楼景观,山崖吊脚楼,布局自由,结构紧凑,虚实结合,空灵自然。她与四合院民居反映北京人的大气和安稳,与石库门建筑反映上海人的精细和开放,显然很不相同。尽管吊脚楼不再是现代重庆人居住的处所。但是磁器口吊脚楼,作为生态符号的建筑形式,供人们观赏回顾,透射着老祖先顽强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小镇的特色店铺出售民族服装、手工玩具、艺术作品。小镇的美食有重庆特色的火锅,最驰名全国的“重庆老街麻花”,我们看到了一种为购买麻花人山人海的场面和长龙似的购买队伍,乐得商贾喜笑颜开。磁器口麻花指重庆市磁器口所产麻花。瓷器口麻花有八个品种:甜、椒盐、麻辣、蜂蜜、海苔、五香、葱油。因其选料上乘,采用全手工制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棉等特点,男女老少都爱吃,有人形容说“嚼着惊动十里人”。正缘于此,古镇陈麻花于清朝末年间在巴渝大地流传开来。在一间麻花店门前,我们也试着去排队购买,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商家建议我们试吃了以后才买,试吃是免费的,各种风味都可以试吃,不合口味可以不买。我吃过天津麻花,其味道远远不如重庆磁器口的“陈麻花”,一口嚼在嘴里,香酥脆爽的感觉齐齐涌上舌尖,会让你觉察到周围的空气都充满着美妙的滋味,舌尖沾上麻花的一刹那,突然感觉曾经在我身边流逝过的岁月已被打包,扭成一条细细的绳子,然后被浇灌成金黄灿灿的颜色,像麻花一样。

走完这条不足两公里的石板路,我们用了两个小时。走到这条街的尽头,来到了龙隐门,再往下走就是嘉陵江边重要的古镇水陆码头。现在的磁器口码头已不见当年的繁茂,但镇上依旧热闹非凡。码头上有几棵高大的黄角树,撑开了一片绿荫,给古镇的人们送来几分清凉,又给古镇平添了几分幽静。在这个水陆码头拍了几张照片之后,肚子也开始叫唤起来,于是,我们再往回走,去寻找就餐的地方。

    我们想找一间有文化氛围的餐厅就餐,正街上的禧来“转运楼”正是。转运楼迎合了百姓的“口味”,许多人想转运就都来这了,不知道是迷信还是随大流,这个地方似乎是很红火,是人们想改变一点什么的地方。据说这里的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这里除了有正宗的川剧和变脸外,还可以喝到重庆当地的盖碗茶,可以听相声和拍戏曲照,很有特色,品茶、吃饭、看戏一条龙服务项目,具有浓郁的休闲气息。有种回到民国时代感觉。我站在禧来“转运楼”门口,“钩鸿转气”,抱拳作揖,求个吉祥吧。随后,我们几个跟随身着戏曲服装的演员进去,点了几个菜,边吃饭边欣赏节目。戏曲从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动作等展现出来,精湛的技艺和地道的重庆方言,将老重庆演绎得淋漓尽致。巴渝柔情,尽在川剧绵绵细语中。特别是“喷火”和变脸,引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和尖叫声。

由于在古镇停留的时间很短,只有那么几个小时,但我走在这条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上,仿佛走进了千年前的世界。时光变得那样亲近而悠远,犹如嘉陵江的流水,一去不复返的光阴,缓缓抚摸过磁器口的每一寸肌肤,然后将记忆的时光留给我们,将千年来的印记深深镌刻在山城的脊梁上,拨开云雾,自是天明。磁器口有人声鼎沸的热闹,有冷清寂静的萧索,有安然恬静的日夜,有彻夜不眠的白昼……多少日月流转,多少岁月流逝,潺潺的嘉陵江水依然在小镇身边流淌,来到小镇的人们却踩出不一样的脚印。我在此也留下了与众不同的脚印。

磁器口古镇,似重庆的女人,风情万种,十分迷人。她一年四季都会有不一样的神采:春色生气,夏日热情,秋风火辣,冬季温馨。其实,古镇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神态、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色彩。因为这样,每天都有无数的游客光顾古镇,尽管感受不一,但磁器口古镇的风情,却让人难舍难分,留恋忘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