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3/17
分享

夜读《闲情偶寄》

丙申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来的早一些,而且高温炎热,白天炎热不说,晚上也很闷热。不过现代人已经找到了对付高温的办法,就是不出门,躲在房间里“叹”空调。我白天忙于上班和其他事务,没有什么时间看书和写东西,只能期待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或在书房里看书、写作,或在卧室里躺在床上看书学习。

近日的一个晚上,皓月当空,蛙声悠扬,本应是一个赏月的好时机,可室外实在是太闷热了,严重影响了赏月的好心情,只好来到凉飕飕的装有空调的书房看书学习。在书房整理国学类书籍时,发现了一本旧版的没有封底的《闲情偶寄》,具体出版时间因没有封底不知道,拿来细阅,觉得很有意思。细细品味,直至次日凌晨两点也没有看完,再过几个小时就要天亮了,由于白天还要上班,只好暂别《闲情偶寄》。之后,连续一个星期的夜晚,都在与《闲情偶寄》为伴,眼睛不停地盯住这本书,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

 《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全书分一序八部三十八篇,即词曲部 、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 、饮馔部 、种植部、颐养部,为李渔重要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有人认为《闲情偶寄》是一本中国戏曲理论专著,不过,我认为这只说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其实,就内容来说,这本书是几百年来描述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极为出色的著作之一。这本书的特点是从养生的角度出发,详细谈论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例如富人、贵人和穷人的行乐之法,春、夏、秋、冬的行乐之法,以及睡、坐、行、立、饮的行乐之法,其中处处体现了中国人机智、幽默和乐生达观的一面。

李渔在写《闲情偶寄》时,他汲取了前人如王骥德《曲律》中的理论成果,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践,并结合他自身的创作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高峰,为戏曲理论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树立了一块里程碑。甚至有人称李渔为“东方的莎士比亚”,难怪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著名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对李渔的人生态度非常欣赏,并在书中多次引用了其中的有关内容。本书在分段注解、翻译和内容的编排上独具特色,相信读者会在这种旁通博览的阅读中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

    传统的资料记载,人们对作者李渔的评价和介绍,是清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评论家和美学家,学识渊博,一生著述甚丰。可我却认为这样的介绍和评价还不太全面,还应加上心理学家、美食家甚至营养学家的称号。身为戏曲理论家、戏剧作家的李渔,于饮食之道也颇有心得,其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24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正是李渔毕生讲求饮食之法的专著,生动地再现了明末清初的乡风食俗以及江南食话。

在阅读《闲情偶寄》之前,我也曾经从有关资料和一位戏曲学者那里,了解过《闲情偶寄》作者李渔的一些情况。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李渔一出生时就享受到了富足生活。他出身于药商家庭,自幼与市民阶层接触密切,对他以后的人生观有很大影响。早岁他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应乡试均落第,遂不复作此念。其后由于在科举中的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族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清军入关后的一段时间曾避居山中,蓬衣垢食,不以为苦。他原本家境不错,但经过历年天灾人祸,家道日衰,逐渐过上了卖文为生的生活。顺治八年(1651)他移家杭州,与当时名流俊彦过往甚密,他的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由于其文名渐大,后来又自组戏班,专事演出,在社会上产生了颇大的影响,一些达官贵人纷纷请他演戏。他也乐此不疲,经常携带妻妾出外打抽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尽览九州风光之作,也使自己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主。康熙元年(1662),他从杭州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芥子园是他在金陵的别业,命名取“芥子纳须弥”之义。与此寓所一起,还设有书铺,刊行了不少戏曲小说及其他杂著,如著名的《芥子园画传》,这一切说明他是个具有商业头脑的文人。康熙五年(1666)和康熙六年(1667)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之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这一生中生活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阶段内完成并付梓的。晚年他又举家迁回杭州,“买山而隐”,但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时常向友人求助。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困与疾病交加中离世。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述了不少的品茶经验。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节,专讲茶具的选择和茶的贮藏。他认为泡茶器具中阳羡砂壶最妙,但对当时人们过于宝爱紫砂壶而使之脱离了茶饮,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他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作过仔细的研究: “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幽便可忧,再幽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有时闭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李渔论饮茶,讲求艺术与实用的统一,他的记载和论述,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

我十分欣赏《闲情偶寄》卷十五《颐养部》“行乐”部分讲“贫贱行乐之法”的乐观思想,“ 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尚有鳏寡孤独之民,求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则苦海尽成乐地。”这一段是浅文言文,不用写成白话文也懂,道理也容易明白。即“穷人行乐的方法,没有别的秘诀,也只有退一步法。我认为自己贫困,就想一想还有比我更贫困的;我以为自己低贱,就想一想还有比我更低贱的;我把妻子儿女当做累赘,就想一想还有鳏寡孤独的人,想被妻子儿女所累而不得的;我以为干粗活儿辛劳,还有身陷狱中,荒芜了田地,想求得安安心心地靠种田、干手工活儿过日子而不能的。能这样想,则苦海能全部成为乐土。”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任何事情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贫贱中要行乐,就是要找到比较,找到比较,找到还有比自己更不如的,心中也就释然。

李渔的文学才能也十分了得,如其在《闲情偶记》对柳树的描写入木三分,栩栩如生。他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古往今来,写柳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文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柳”成为中国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像李渔这样,仅用二十多个字,就将柳树刻画得微妙微笑的人还是很少见的。可见李渔的文学水平之高不是一般人所能够达到的。

我虽然花费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夜读了李渔的这本被后人称之为,几百年来描述中国人生活艺术极为出色的著作之一的《闲情偶寄》。但是读得还不够精细,理解得还不到位,还是粗浅的阅读。不过,我有一个感觉:正如清初诗人、文学家余怀,对《闲情偶寄》的评价,“糊涂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明白, 狭隘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旷达, 忧郁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愉快, 笨拙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灵巧,愁闷的人读了它将会欣然起舞, 有病的人读了它将会霍然而愈 ”。

                                                                       写于2016年6月24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