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书是人生百味的结晶,是历史亘古的见证,是文化千载的传承。读书被誉之为“生命的美容”。有人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人品就藏于你读过的书里,好人品自带书卷气。书卷气,是书香浸润而散发出的清新之气,它可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北宋大文豪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一个人气质的评价:“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人若有书卷气,便消除了各种粗俗之气、不激不傲、不卑不亢;人若有书卷气,便增加了静雅之气、清澈灵秀、落落大方。书册之间,似乎一面关照自我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是至真至善至美之气,也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追求。书卷气就是这样一种内外一致的气韵美、动静结合的灵动美。评论一个人是否美丽,她的外貌是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看她的精神世界,看她的行为举止。
书卷气不是故作矫情装文艺,美丽的容颜会有衰老的一天,但是内心深淀的气质,经过时间的洗礼会让一个人越来越有魅力。大凡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现实生活中,有人分不清“书生气”与“书卷气”,常听到许多讽刺“书生气”的话。说某人喜欢按书本教条来做事,固然可以叫他书生气;说某人有点理想主义,也可以说他是书生气;说某人不通人情世故,可以叫他书生气。“书卷气”的涵义往往还被人误解、误读甚至误判。还使人们联想到的多是埋头苦读、手捧经卷、远离世事、违于常理孔乙己式的学究;或是被认为是涉世未深、不谙世事、不切实际的书呆子。再或是懵懵懂懂、打破砂锅、纠缠不休、天马行空的学童。于普通人看来,或觉得迂腐可笑、或觉得知行不一、或觉得年少无畏,和快节奏、高效率、求实效的现实生活大体脱节。其实,大不一然。“书卷气”是一个人在阅读大量经典书籍以后内心的沉淀以及气质的流露,是一种个人理想信念的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也是一种平静和安宁的生活品质。
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人有书卷气,气质美如兰。一部好的书,一篇好的文章,能够洗涤人们心灵的尘埃,净化灵魂,流芳百世。书卷气,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书房是涵养书卷气的重要场所,在书房里,以书为伴,以书为友,畅游书海,与智者进行着对话、汲取着丰富营养,培养书卷气应当走进书房。书卷气自然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得益于修养,彰显于言行。我虽读书不是太多,但总觉得人可以在幽幽书香的潜移默化地熏陶下,浊俗逐渐清雅、奢华逐渐淡泊、促狭逐渐开阔、偏激逐渐平和。我理解中的所谓书卷气,不是别的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那些经常愿意与寂寞相伴的人本身就有一种迷人的气质,或者说有这样气质的人总能在一定的时空下心甘情愿地寂寞下去。涵养书卷气还应当在书房外。与智者为伍,与自然相伴,社会生活的丰富实践,是一本“大书”,培养书卷气应当走出书房,在躬身接地气中涵养书卷气,让书卷气充满浓郁的大地之清气。
阅读往往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气质,以阅读的名义,让生命美容。长此以往,则自生一番书卷气。有书卷的人,气看似不起眼,但实则却拥有能侃侃而谈的阅读底子,很儒雅的感觉,书读了多自然会有点书卷气的。有内涵、有底蕴,不卑不亢,温柔却不让人觉得刻意,谦谦君子。一个有“书卷气”的人一定品读过不同类型、不同国别和不同年代的书籍,在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阅读环境里,可以丰富各种知识,打破思维樊笼,武装自己头脑,并且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思维路线和精神方向进行修正,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鞭辟入里、诉求本质,不断增强自己对普世价值的辨别力、对思维框架辩证力、对人情世故的辨析力、对工作实践的分辨力,也才能把书籍上的知识同现实实际相结合,时刻告诫和警醒自己,
读好书、好读书的人,以书为伴、以文为友的人,书卷气自然而来。读书多而不迂腐,有书卷气的人,身上有那么一股淡淡的书香,透着墨的芬芳,留着砚的韵味,带着纸的气息。读书人儒雅,那没话说,他就理应如此,因为这是他的本分,也是他与众不同的身份特征。千百年来,那一缕缕飘逸的书香,把一批批文人志士熏陶和浸润得文雅儒雅、优雅高雅。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才高八斗、励志博学的季羡林大师……都让人们无限神往。读万卷书,就是读书人风度儒雅的雄厚基础;当然,也有读书读傻的书呆子,那毕竟是少数。
杨绛先生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句话讲的深刻,不仅富有诗意,关键是抓住了读书的要义。读书,让我们的精神依附,随着翻开的书页而延伸;读书,让我们的思维细胞,随着阅读量的加大而丰满;读书,让我们的思想触角,随着阅读的深入而敏锐;读书,让我们的感情脉动,随着阅读的兴奋而勃发。书中有天地,文章通乾坤。你读天,天给予你高远,你读地,地给予你厚重。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
在浩瀚无际的书的海洋里,熏染古人逸飞的豪情、横溢的才华、博大的胸怀、独具的人格。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书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丰饶的精神世界,它就像生命中的一缕光,让我们不至于在黑暗中迷茫,
读书,还要善读书、活读书。要学会跳出书本去读书、联系实际去读书、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边接地气。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书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在寒冷的冬天送来温暖,在炎热的夏季泼洒凉爽;在你痛苦的日子递上安慰,在你快乐的时候播放笑声。“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陶醉于古人绝妙的文字之中,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唐诗的俊逸、宋词的雄阔、元曲的典雅、明清小说的厚重,会奔腾而来,尽收眼底。古典文化充满了精华和珍品,我们应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深谙此道,例如他们在品鉴书画时常常寄情翰墨,每每收藏到一件心仪的作品,除了把玩,还会将自己的感受、评价乃至作品的渊源及考证作于其后,一些藏家更是制作独特的印章,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传承给后人,满怀着对作品的尊重、欣赏和感激。如此这般,我们才能了解作品的每一次流转和传承,也赋予了作品更高的价值。学愈博则思愈远。我们多读书,会读书,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
世相繁华之下,不乏灵魂空洞之人。当今社会是一个转型变革的社会,在这个时期,相当一部分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唯利是图,唯物质金钱至上,社会道德水准下滑。加之现实社会中,诱惑多,应酬多,娱乐多,一些人缺乏定力,摆脱不开这些方面的牵扯,置身其间,不能自拔。反过来却又抱怨工作忙、事务多、矛盾错综复杂,没有片刻清闲,腾不出时间来读书学习。不少的人没有养成读书习惯,心浮气躁,日常以上网、看电视、QQ聊天、网络游戏来代替读书。结果是,精神生活趋向符号化,阅读流于感官化、快餐化、传媒化,欲望的满足取代了意义的追求,感官的享受取代了思想的求索,乃至于精神空虚,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积累,可是这毕竟是物质层面的东西,精神领域才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面貌。
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而不是知识的堆砌,更可贵的是,能把阅读到的一切化为自己的创造力。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与承袭,更是创新与超越的过程,读书与生活融为一体,独立自足,怡情养性,悠然自得,乃至无所用心。先人说:“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书卷气不可自封,有麝自然香。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藏书在架,会心阅览,久而久之,自生一股书卷气,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将于无形中改变。懂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把书卷气保留下来或培养起来。
纵观人生跌宕起伏,人到最后实质上拼的是气质而不是颜值,是精神而不是物质,再美的容颜、再高的颜值,都会随着韶华流逝而无情衰退,而气质会伴随终生,甚至历久弥香。读书给人以知识和智慧。把读书作为一种融入血液的生活方式,愉快地面对读书的辛苦,精心品味书香为伴的幸福。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阅读和思考相统一,读书和运用相结合,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自然会有一股书卷气,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持之以恒地用书卷气给自己赋能,从而熔炼人生的修为,提升精神境界,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