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4/29
分享

三分诗七分读

新媒体时代,文化大繁荣,特别是诗歌创作大飞跃。当前诗坛很活跃,流派很多,写诗的人很多,涌现了许多好诗人,他们创作了一批为大众所接受的好诗。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触景生情,信口开河的吟诗一首。他们或出公众号,或出诗集,或出册子,摇身一变成了诗人,有的拿了什么奖。我不是说写诗、出诗集、成了诗人不好。但有些人不会写诗,说了顺口溜,就有拍马屁的人说写诗的水平高,可与古代李白相媲美,某些人和某些官员,自我感觉良好,不知天高地厚,并以诗人自居,图虚名,成了当代诗人。

怎样评价一首诗?一首诗的好坏能不能用分数评出来呢?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旧体诗词还好说一点,旧诗词是很讲究格律的,还有一个格律框框。新诗就麻烦了,无法找到一个公认的标准。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才会“满天飞”。历史上也有人曾经问过,能不能用分数来评价一首诗。据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从苏东坡与那个写诗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得出,那个人写的诗很不好,所以要靠朗诵的声调,去影响别人的视听,掩盖诗句本身的缺陷。苏东坡不愧为北宋中期的大文豪和文坛领袖,他并没有直接地给这个写诗的人打出多少分,而是巧妙地以幽默的含蓄的评语,当面揭了他的底子。苏东坡的这个评语,很有现实意义,似乎仍然适用于现在的某些诗词作品。

好诗当然是要给人读的。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三分诗七分读,也很有道理。唐诗宋词,是古代诗词的巅峰。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国人对唐诗的热爱。“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唐诗美丽,唐诗的最大特点是生机勃然,气象峥嵘,异彩纷呈,犹如春天,万木竞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这就是唐代的生气。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鸟语花香,清芳扑鼻。宋词,“异彩纷呈”。宋代词人创造出了离合回旋、若往若还、情景交融的美妙艺术境界,令人荡气回肠,有一种感染力量。

古代文人墨客对读诗有着深刻的见解。如,苏东坡诗云:“故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多诵多读,整体感知,在诵读中读出“韵外之致”,读出审美体验,读出心灵的自由与感悟,这是古诗鉴赏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古代中国诗歌理论著作《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我们通过朗读《诗经》能够感觉到《诗经》是诗歌美的极致,是诗意栖居的课堂,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诗歌的语言是诗人内心狂热情感的一个外在表露,“咏诗言志”,离不开一个情字。现代人仍然笃信。在“诗缘情而绮靡”中我们感动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离情,“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痴情,“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的悲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惜花伤春之情……。这些都与“情”有关。 诗歌就要多读,唯有多读,方能真正领略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意美。

青少年时期,我特别喜欢读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如《沁园春·雪》、《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长沙》《浪淘沙·北戴河》等。在朗读中,深感这些诗词的魅力。毛泽东的诗词它有着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想象丰富、大气磅礴的豪放风格,让读者感叹到它那种慷慨激昂、雄浑豪迈、直抒胸臆、荡气回肠的独特审美特征。同时,毛泽东的诗词也蕴涵着苍凉沉郁:豪放恰似激流奔腾,一泻千里;沉郁仿佛海底潜流,厚重深沉。具饱经沧桑、心纳万境的丰富内涵,凸显千回百折、徐疾相间的情感波澜,更有回味无穷、发人深省的思想底蕴。毛泽东的诗词朗朗上口,我读了一遍后,意犹未尽,读了还想读。

三分诗七分读,这也是强调语感和朗读的重要性。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如果由你来朗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由。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和运用是语感培养的主要途径,语感的培养靠得就是多看多读多用,尤其是多读,朗读和背诵。要想真正领略作品的魅力和意蕴,就得有感情地诵读。

朗读,对包括诗歌在内的其他文学作品都很重要。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近几年来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担当制作人,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这档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红遍大江南北。《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国家顶级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最终节目将会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当朗读声响起之后,观众很快地在优美的声音的引导之下,进入朗读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进而觅得灵魂的安息之所。每一段隽永的文字,每一段或慷慨激昂或缱绻抒情的诗词,均会让公众感受到语言与文字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进而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文字所构筑出的精神世界之中,久久不愿离开。

当然,正如前面所述的那样,那些诗歌作品质量差,又自我感觉良好,不知天高地厚,并以诗人自居,图虚名的某些人和某些官员,他们所写的诗,无论你的朗读水平多高,也始终觉得没有什么诗味。如民国时期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他十分喜欢作诗,尽管他没有什么文化,但所谓的“诗”在济南流传至今,成为人们的笑柄。譬如什么“稀里糊涂来济南,济南有个趵突泉。趵突泉里总开锅,就是不能蒸馍馍”;“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什么“趵突泉,泉趵突,三个眼子一样粗,咕嘟咕嘟直咕嘟”;“黑虎泉, 水不少,又能喝来又洗澡。要问黑虎在何处?早被老子吓跑了!”“千佛山, 算个啥? 神仙见俺也害怕。老韩城里一发话,叫他干啥他干啥”等等。但韩复渠还真的把它当成了诗。现在有如韩复渠先生这样的人虽然不是很多,但也不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