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5/15
分享

那些封面上有时代烙印的文学作品

我的书房里摆放着不少的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书,有历史文献资料,有工具书,有连环画,不过,更多的是文学作品。在翻阅这些书时,我除了阅读书的内容外,还会关注书的封面。在我的眼里,书籍封面是书籍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人的衣服,是朴实、华丽,还是端庄、严谨,给人的形象一目了然。封面图像作为书籍整体的视觉先导,它通过对书籍内涵的提炼和概括,以视觉化的方式在封面上体现书籍的主题与主要内容。一本书的封面设计,书的开本大小,如能成为一件艺术品,应该是不少出版社和美术编辑所追求的。

当初我买这些书时,只关注书的内容,对书的封面似乎没有什么在意。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的封面也成了我关注的一个方面。书籍的封面设计风格,是时代风格的折射。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资料犹其如此。在实践中,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出版社领导人的文化趣味和学识水平。书籍的脸,能反映出版社领导层的修养、气质和出版社的品位。书的封面是一种图形,一种信息载体,也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十分注重外表包装。从远古时期的象形符号到现代社会图文并茂的多元表现方式,都强调了这一点。近现代,大多数出版人在书籍包装上都会以视觉刺激为目的,借助图形元素充分地发挥其语义载体功能。因有时候其功能甚至可以超越单纯的文字记述,简单的线条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表现语言能在视觉上营造出强烈的感观冲击,使读者能在第一时间通过书籍封面获取该书籍的信息,萌生想翻阅或者购买书籍的念头。

不同时期,文学作品都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彰显了时代的变革,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学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作品,主要分为四个时段。其一是上世纪中叶,即1949年至1966年,俗称“十七年”红色文学。其二是从1967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其三是从1977年至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其四是从1993年至今。值得庆幸的是,名画家为作家的文学作品画封面,是20世纪艺苑文坛的平常事。

五六十年代是我国“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在“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指导下,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与社会功能。“十七年”文学继承了解放区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封面设计是“十七年”书籍设计的重点,简洁直观、图像写实是这一时期文学书籍封面的特点。有的书封面漂亮中透出一股典雅之气。“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的图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封面人物图像大多展现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或者人物故事情节,主要有工农兵形象、模范人物和英雄形象等。建国后“十七年”的红色文学书籍封面图像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意识形态性,不论是封面中的人物图像、场景图像,还是图像的创作方式及色彩运用,都与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状况密切相关。

建国初期,由于战争刚刚结束,一些作家根据自己在战争年代生活的积累,创作出一批战略题材的文学作品。如孙犁的《风云初记》冯德英的《苦菜花》,曲波的《林海雪原》,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雪克的《战斗的青春》等等,还有《家春秋》《三家巷》《三年苦斗》《金陵春梦》《满城风雨》《青春之歌》《山菊花》《朝阳花》《迎春花》《红旗谱》《播火记》《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平原枪声》《大刀记》《野火春风斗古城》《连心锁》《小城春秋》……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力,对读者影响最大的要算“三红一创,山青保林”八部长篇小说,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这些作品的内容大都是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革命历史斗争。由于作者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所以这些作品都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特别是书中的一些英雄人物,成为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战争情景是“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图像较为常见的一种。如:《铁道游击队》歌颂了铁路工人抗击日寇的顽强意志和英勇战斗精神。故事生动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富有传奇性。小说的封面是一名游击队员爬上火车,用手枪指向敌人。著名画家陈玉先所画。其特点是灵动飘逸、至柔至美,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浪漫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敌后武工队》主要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敌后武工队的故事,封面图像为一群手持钢枪正在冲向山顶的战士,最前方的士兵高举红旗引导着整支队伍,硝烟弥漫挡不住他们冲锋向前的脚步。在“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图像中自然场景的运用也比较广泛。它的突出特点是图像与书名相关联,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书名或书中事件发生地的自然景色。这类蕴含着意识形态和多重象征意义的场景图像是“十七年”书籍封面图像的常见形式,在契合作品内容的同时,又对主题寓意做了拓展和延伸。又如小说《林海雪原》的封面图是吴作人的作品。这是雪原的晴日,在白雪皑皑的森林,小分队踩着桦树皮做的雪橇冲下雪坡,有橙色的阳光洒在树隙和雪原,展现了东北联军剿匪任务的艰苦环境;小说《红日》的封面图像是绵延的山峦间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图像紧扣书名,表现出人们对战争胜利后美好生活的向往。《红旗谱》讲述了建国前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地主斗争的故事,它的封面图像是一群坐在马车上的农民与几个赶车的车夫谈笑风生。封面画作者是黄胄,题签郭沫若。黄胄熟悉小说中的人物和生活,他的设计,把冀中人民的风貌呈现在小说的封面,他擅长的画驴,让一头秀眼驴子套上大车,长辫子村姑背身坐在大车上,赶车人的长鞭与柳丝缠绕在一起,车上车下的人物洋溢着欢快的笑容。这样的封面,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封面是白洋淀上战斗的场面,倾斜的渔船,射击的战士,是小说中的一个场面。

上世纪五六十时代,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北京、在上海,文学创作划时代地出现了新的作者阵容,他们是地地道道的产业工人,工人阶级作为共和国的主人翁之一,他们破天荒地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上了文学创作的舞台,用看似比较稚拙的笔描写工厂、生产、劳动竞赛与技术创新。说他们的笔稚拙,这其中并未有丝毫贬低的意思。尽管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熟悉生活,熟悉工厂矿山。出自这些产业工人笔下的故事、诗歌,描写工厂生活的文学作品,比较接地气,在那些岁月里更受青睐。如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李云德是工人作者,是老作家草明在鞍钢工作期间所办工人文学讲习班的学员。草明的文学讲习班培养了两百多名工人作者,李云德就是从讲习班走上了文学道路。

除此之外,一些知名的作家也参与到工业和城镇化建设题材的创作中来。草明是新中国工业文学的拓荒者,他先后写下被誉为第一部描写新中国工人的小说《原动力》及《火车头》《乘风破浪》。还有艾芜的《百炼成钢》,周立波的《铁水奔流》、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又如诗人邵燕祥《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送电线》《到远方去》等等。其中,艾芜的《百炼成钢》(1957年)、草明的《乘风破浪》(1959年)和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一)(1965年)是十七年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这三部反映新中国钢铁工业恢复发展的作品,是艾芜、草明和李云德在鞍钢深入生活后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生动地记录了50年代中国工业化运动的艰难历程,都是当时的“爆款”作品,引发强烈的轰动效应。

文革十年,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不多,主要有长篇小说《较量》《路》《建设者》《沸腾的群山》(三)《江畔朝阳》《献礼》《春潮》《长虹》《宏图》《钢铁巨人》《汽笛长鸣》《水下尖兵》《激流》《东风浩荡》《创业》《伐木人传》《彩虹曲》《洪流滚滚》《飞雪迎春》《汽笛长鸣》等等。这些文学作品的封面设计有一个共同点,即采用国画形式,将工厂或者矿山建设的场景,画龙点睛式地表现出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文学出版机构,它代表着“中国文学出版的最高水平”。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文社)成立,创作与出版模式日趋活跃,出版了一批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作品。如《艳阳天》(一)《闪闪的红星》《金光大道》《艳阳天》(二、三)《清江壮歌》《海岛女民兵》《欧阳海之歌》等。

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无论是作家人数,还是作品数量,在小说创作中都居首位。五十年代,我国农村进行合作化运动,成立人民公社以及大跃进等等,一些作家积极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创作出了一批很有分量的好作品。如: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等。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当时农村和农民的现状,艺术地再现了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农村生活。封面上常是以乡村建设场景为主的图像。柳青的《创业史》,封面是长焦和聚焦的麦穗,比较简洁。讲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艳阳天》,先后有好几个版本,其封面简约和色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载在马车上的麦子,驾车人戴草帽坐在高高车顶,鞭杆鞭条形成A形,能听到驾车人的吆喝声。图像描绘了农民麦收归来的景象,高高堆积的麦秆昭示着今年的大丰收,三匹马的马车寓意着朝气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农村,画面主体人物及其手中扬起的马鞭,是新时代农民历史主体性的象征。整个封面图像呼应小说名称,表达了社会主义是“艳阳天”的主题。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描写湖南农村农业合作社,其封面上男女老少放牧砍柴一起归来的场景。一片绿山青水里是春耕的人与牛,劳动者和耕牛的倒影,托举起从田埂下来的春耕者。他的《暴风骤雨》封面是东北土改时,贫困农民得到土地正在打界桩,三个白描人物, 用三种姿态构成一个圆心,更精彩的是高高举起的一面三角红旗,既象征土地革命的时代,又让全白的封面飘出一点红,整个封面就有了“出气口”。极具时代感。

一些闻名全国的作家的小说集,其封面也像那个时代一样朴素。如:王愿坚的《党费》,封面绘制人廖宗怡。这本将革命斗争史和小说艺术完美结合的集子,展示了作家创作短篇小说的深厚功力。封面画是江西山村的夜晚,天空有星星,一个窗户里有黄色的菜油灯光亮。这一幅封面画,是集子中一篇作品的情景。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陆震伟设计,浓笔刷出深浅两种绿,像一个重音符,三只穿过白杨树的燕子又像轻拢慢捻的琴弦,使重彩显得轻巧。封面下端的五个劳动者,那种轻快昂扬的步伐,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刘绍棠《山楂村的歌声》,墨绿色底,书名就是木版宋体字,简简单单,大巧若拙,比较接地气。

从1972年2月开始,各出版社恢复了长篇小说的出版。作者以新人为主,大多数是工农兵和知识青年,有的因此走上文坛,后来成为了著名的作家。这期间,农村题材的红色文学书籍被大量出版发行,农民形象是封面人物图像中较为多见的人物形象。至1976年10月共计出版了近百部长篇小说。作品主要有《艳阳天》(二、三)《金光大道》《千重浪》《红雨》《绿风》《山风》《甘泉》《山里人》《百花川》《铁旋风》《狂飙曲》《巨蟒河》《探宝记》《樟田河》《响水湾》《银沙滩》《望云峰》《百丈岭》《燕回岭》《漳河春》《茶山春》《擒龙图》《万年青》《龙潭春色》《戈壁春风》《县委书记》《雁鸣湖畔》《霞满龙湾》《雨后青山》《孔雀高飞》《渤海渔歌》《草原雄鹰》《草原明珠》《革命春秋》《大海铺路》《地下长龙》《澜沧江畔》《虹南作战史》《草原上的鹰》《草原新牧民》《奴隶的女儿》《在天河两岸》《第三碗奶酒》《风雨杏花村》《克孜勒山下》《大海的怒涛》《草原轻骑》《奔腾的东流河》《咆哮的松花江》《春潮急》《映山红》《巍巍的青峦山》《剑河浪》《雨后青山》《大海铺路》《分界线》《青春》《云燕》《征途》《戈壁花》《我们这一代》等等,这些书不仅封面是名家手绘之作,富有时代气息,而且书的内页还有不少精美的插图。

此外,还有不少的军事题材和反特题材小说。如《万山红遍》《征途》《剑》《桐柏英雄》《渔鸟怒潮》《西沙儿女》(正气篇、奇志篇)《闪闪的红星》《烽 火》《火 网》《铁 骑》《大刀记》《农奴戟》《连心锁》《大雁山》《红电波》《武陵山下》《碧空雄鹰》《九龙风云》《矿山风云》《煤城怒火》《战火催春》《鼓角相闻》《柳河屯烽火》《陆军海战队》《保卫马良山》《昨天的战争》《难忘的战斗》《激战无名川》《盐民游击队》《不屈的昆仑山》《钻天峰》《黄海红哨》《中流砥柱》《霞岛》《斗熊》《红石口》《风云岛》《海防线上》《壁垒森严》《边塞风啸》《边城风雪》《04号产品》《海岛女民兵》《斗争在继续》等。这些书的封面,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战争或者是反特的有代表性情景,同样,书的内页还有不少精美的彩色或黑白插图。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是我的少儿时期,当时我喜欢去公社新华书店和供销社买书。除买连环画外,还会买一些我看得懂的文学作品。当时问世的书籍较多,出版的部分少儿文学读物,给我们这些60后带来了快乐的童年记忆。只从封面上看就喜爱的书也不少。有些书籍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封面)充满了艺术化,一见而钟情,如获至宝,让人爱不释手。从此相伴一生。主要有:《欢乐的海》《战地红缨》《画春记》《新来的小石柱》《阳光下》《高高的银杏树》《六一的早晨》《睁大你的眼睛》《小猎手》《石头娃子》《海螺渡》《会说话的路》《林中响箭》《送鱼》《火红的山丹》《龙泽》《小老师》《石榴红了的时候》《铁匠的儿子》《列车奔腾》《湖边小暗哨》《杏花塘边》《阿坤和他的伙伴》《小砍刀的故事》《海边的故事》《铁壁岛》《小鹰展翅》《向阳院的故事》《喜鹊村的孩子》《秧苗青青》《小水手》《海边游》《海柳青青》《火红的石榴树》《小手枪》《小闯》《七月槐花香》《水乡儿童团》《红哨》《海的女儿》《两只小孔雀》《金喇叭》《草原雏鹰》《栗树红缨》《方志敏的故事》《门板后的秘密》《敌后小英雄》《唱歌的星星》《李时珍》《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幼苗集》《梨园哨兵》《小铁头夺马记》《雁鸣湖畔》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作品不少,最具影响力的小说有四十部。他们是:《活动变人形》《长恨歌》《务虚笔记》《芙蓉镇》《白鹿原》《羊的门》《尘埃落定》《沉重的翅膀》《生死疲劳》《笨花》《古船》《繁花》《春尽江南》《浮躁》《平凡的世界》《黄金时代》《风景》《你别无选择》《玉米》《高山下的花环》《绿化树》《美食家》《棋王》《妻妾成群》《活着》《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红高梁》《人到中年》《今夜有暴风雪》《人生》《为兄弟国瑞善后》《春之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班主任》《狗日的粮食》《受戒》《爱是不能忘记的》《陈焕生上城》《哦!香雪》《乔厂长上任记》等等。还有一些虽然没有被评为四十部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但我认为写得也不错。如以思想解放为主旨的名篇,卢新华的《伤痕》、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有些是在小说艺术上富有个性、有大突破的作品,如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蒙的《蝴蝶》等。

我家书房里也藏有不少的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书籍,不过,除部分书籍比较注重封面设计外,相当部分书籍封面设计要么呆板,要么花里胡哨,几乎没有什么特点。许多出版社不太注重书籍的封面设计,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过分偏向电脑设计,很少有人工手绘封面,表面上是所谓的“创意”,其实让读者感觉到的是千篇一律之拼图游戏。

尽管这一时段文学作品不太怎么重视封面设计,但还是有一部分作品封面设计引人注目。如:古华的《芙蓉镇》,是柳成荫先生设计的。柳是资深装帧设计家,有许多优秀作品。柳先生给《芙蓉镇》封面设计的情景是,在河中洗衣的红衣女人,本身构成河面水波的同心圆,一片竹林,三只飞燕,是湘西风光。其实《芙蓉镇》写的是发生在湘南的故事,并非湘西。我与古华是同乡,对他创作的背景比较了解。封面设计者巧借湘西风光,使书似乎更具魅力,也就是这“张冠李戴”的封面设计效果,在一定的程度上成就了湘西芙蓉镇为旅游热点。湘西芙蓉镇原为王村,后因电影《芙蓉镇》的导演根据小说封面,结合书中的内容,选在此地拍摄。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封面设计者陶家元。这个封面设计构思新颖,又富有时代气息。豆青色的底色上是从天空射下的细雨,细雨像琴弦,斜风是手指,封面上有许茂一个女儿的无限心思。挽着包袱,发髻向读者,一脚踏在泥泞的雨路,她有话要说。陈忠实的《白鹿原》初版本的封面设计是柳成荫先生。封面人物有可能是小说中的白嘉轩,一个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雅的农民。从柳先生认真画的图案看,他可能受罗中立油画《父亲》的影响,在关中老农的脸上刻画过多的人生沧桑,但人物形象还是个干农活的老农民。莫言的《丰乳肥臀》的封面设计是曹全弘。设计的总体构思是大红大绿,皲裂的土地; 颜色浓烈,比较符合民间实情。一个健硕的北方女性右手在抹头发,暴涨的双乳随时要炸裂,形象地展示生命中蕴含的能量。这种设计风格,是画家对小说中人物的理解 ,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波。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各时段都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一些名家名作,不仅内容耐读,长久不衰,而且封面设计优美,极具时代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读者提供了一道道精神“大餐”。我作为一条老“书虫”,对此深有感受。谢谢这些为我们读者提供精神“大餐”的作者、出版人,以及所有为之付出了的人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