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3
分享

走进三坊七巷

   初到福州,福州的亲戚第一时间就向我介绍三坊七巷,原因是他们知道我喜欢历史文化之类的东西。由于亲戚要上班,他们无法陪同我们前往。于是,我们只能是自已去。手机导航,按图索骥寻访三坊七巷。
    那天,还是国庆黄金周假期,有意思的是庚子年夏秋两季双休日和节假日,人们乘坐福州市所有的公交车和地铁一律免费。这样的好事我还是首次碰到。我们乘坐地铁半个小时后就到达了目的地。

 “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座落在鼓楼区杨桥东路的三坊七巷。其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朝代更迭,社会变迁,但三坊七巷的格局却没有改变。是侥幸?还是偶然?抑或如有人所说,是因为这方老屋灰瓦土墙间弥漫着太多雄才英杰的气息,天犹不忍,暗中庇佑,至于今?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点。这个曾经记载了无数或壮怀激烈或缠绵悱恻动人故事的坊巷也伴随世事沧桑走过了一代又一代。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百余年来这里走出的将相名士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推动作用,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等等,因而又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之美称。

   旧屋、老街、远去的人物,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三坊七巷里。

   青砖黛瓦,红灯绿树,石街木廊。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一些坊街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走进它,就像走进一个古老的明清世界。我与家人迈着悠闲的步伐,随着熙熙攘攘的游人,穿梭在街市中。南腔北调,摩肩接踵,窸窸窣窣,衣袖的摩擦声,和着街边百年老店中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叫卖声,谱成了一曲热闹而又祥和的繁华盛世之音,回荡在街市的上空,它是那么幽深而质朴,它是那么古老而美丽。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似尚黑,风格是含蓄的,庄重中有一点神秘感。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三坊七巷以南北走向的南后街为轴线,坊在西,巷在东,呈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的结构。三坊七巷的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郞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杨桥巷、吉庇巷和光禄坊已辟为马路,现留存的是二坊五巷。繁华里透着古雅,坊巷纵横,深院大宅,鳞次栉比,曲径通幽。居民们大都以硕大的木头制成门坊,门坊上的木雕图案线条飘逸,花厅门扇的窗花纹路流畅。柱础用青石细磨,雕刻着花草山水、虫鱼鸟兽。那郁郁苍苍的古木在错落有致的风火墙内静静矗立,悠久和美丽。安民巷、吉庇巷树荫葱郁,秀丽可爱。宫巷雕梁画栋,古风浓郁。文儒坊、光禄坊热闹非凡,精致美丽。最让我着迷的是衣锦坊。那儿有一座设计精巧的水榭戏台。戏台黑瓦白墙,以木为身,建于一清水池之上,远远望去,颇有养心庭之势。青铜雕像边的当铺,石榴影子下的先生,我看到长衫底下的文明,和算盘珠子边的生意。一切的繁华,都在静静的流风中,慢慢划过,只留下石桥杨柳,古木青砖……。

   三坊七巷,是有生命的,它一梁一柱一砖一瓦里,流淌着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岁月褪去了它曾经的油彩光亮,但又赋予它任何华丽的装饰也无法比拟的风韵。那是从这三坊七巷中飘出来的阵阵墨香,那是从它的肺腑里渗出来的浑厚气息。含蓄内敛,却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雍容典雅。传统的寿山石文化、印章文化在这里也沾上了墨香味。悠行中,我发现后街石坊里有一间寿山石专卖店,因我有收藏寿山石的爱好,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这间专卖店。专卖店属典型的福州古代民居,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天井。天井并不是太大,仰首观天,仅见一方,回廊曲折,有点狭窄,不时擦到肩,园林也小巧,甚至逼仄。不能不令人惊异的是,在这样并不是敞亮的房子里,陈设了成百上千的印章石和寿山石摆件。在陈列室的中间还有一个刻章工作台,后房是寿山石加工作坊。这是一个家庭店,一对年长的夫妇和他们年轻的儿子共同经营,其儿子负责刻章。我看上了一方印章石,问年长的先生,没等先生开口,他的老伴也即老板娘抢先回答说“八百元。”我说太贵了,老板娘说让我开个价,我说“五百元包刻章”,老板娘最初不同意,这么好的印章石还包刻章不划算。我心目中铁定就是这个价格,不行的话只有放弃。最后老板娘同意了这个价格成交。这时,太太与小孙子和其他家人也走了进来。老板娘问我“印章石刻谁的名字?”我思考了一会儿,家人都已刻过私章,就小孙子没有刻过,因此,告诉老板娘刻我小孙子的名字。老板娘很惊讶,小孙子才几岁就帮他刻印章。我将小孙子的名字写给老板娘的儿子,半个小时之后,一方漂亮的印章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恍惚间,我听见了几百年前学子的欢声笑语,还听见了他们的琅琅读书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勤奋读书的场景,是文儒坊啊。清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进士张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都在这里安居过。在这个文儒坊中,呈现的不仅是一座古意浓浓而又富有魅力的街坊,还向我们展现出了它与众不同的魅力,给予了我们心灵的震撼。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气。在三坊七巷居住过的人,不论是什么年代,不论在什么地方,总是会用文章、诗词、曲赋、楹联乃至译作等精彩纷呈的文学形式,营造三坊七巷郁郁葱葱的文气。民国初,著名诗人陈衍曾留下千古名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闽江的景色扣人心弦,三坊七巷的风情则令人向往。一组“张生红娘”一幅“吴刚嫦娥”的木雕图案,栩栩如生。回眸三坊七巷,行走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

   杨桥巷,即如今繁华的杨桥路,却有一处幽静的去处,就是林觉民烈士的生前之处,又是伟大的作家冰心的成长之地,难怪,冰心会在《我的故乡》中,对故居有着生动的描述,深情地表达出自己眷恋出生之地的感情。马尾船政、林则徐等也或多或少与这里有点关系。林觉民和严复从这里走向马尾,沈葆桢在这里生活过,林则徐的母亲也是在这里长大。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在这里水乳交融。

   民以食为天。大凡古街古巷都有一些食肆和小吃。三坊七巷也不离外,小吃也很多。如:旋转土豆泥,花生汤,章鱼烤串和橄榄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排排坐在小店中,长条凳上,稀里呼噜地吃着福州小吃,鱼丸、肉燕、锅边、热腾腾的汤汁,飘着诱人的葱香。袅袅升腾的汤气,氤氲着张张饮食男女的脸,如上了脂肪水粉般,泛着淡淡红晕,显得丰润、惬意而满足。这些小吃也许并不见得好吃,但在这里品尝的是一种的热闹,一种的心情。小孙子拉着他爸爸的手,指着一间排着长队人群的店铺,说要吃那里的东西。太太说她也要吃,我去排队购买。原来这是一间“中华老字号”的店铺,其主要产品肉燕是福州的特色小吃,大凡来福州的食客都会品尝。其实肉燕的做法很简单:将剁成泥状样的猪肉和调料拌起来,像包馄饨一样用柔软的燕皮包好,最后放进锅里蒸熟即可。我们吃着香喷喷的肉燕,感觉味道还可以。

   三坊七巷内,坊坊相连,巷巷相通。一段凝固的历史,一堆曾经的故事。历史和故事刻在朱门上,嵌于老墙间,迤逦在坊巷间。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朝代更迭,社会变迁,但三坊七巷的格局却没有改变。是侥幸?还是偶然?抑或如有人所说,是因为这方老屋灰瓦土墙间弥漫着太多雄才英杰的气息,天犹不忍,暗中庇佑,至于今?大半天时间在三坊七巷内“穿梭”,我有些恍然,仿佛走在时空的隧道中,穿越了上千年的时空,从古走到今。曾经有多少的历史古城在风雨飘摇中灰飞烟灭,而三坊七巷却从晋、唐走来了,历史的风云在这里的上空云聚云散,变幻莫测了上千年,它在生生灭灭中,几经沧海桑田的沉浮变幻,但它却走过来了。

   悠悠的青石板路诉说着福州的历史,隐藏在三坊七巷里的故事彰显着福州的文化,我从中看到和感受到了历史的悄然演绎与无意的变化——平静有序,和谐相安。三坊七巷,这个伫立在城市中心的古建筑群,这个回响着福州人世代梦想的地方,它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将来,成了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精神所在。它似一条长长的时光长廊,让福州人有纯真的回忆与憧憬,沉醉着,回味着。也成了外地人来榕城打卡的网红之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