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成都,宽窄巷子是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有什么人一定要强迫你去,而是其作为一项集古建筑文化与成都小吃于一体的成都人文地标,实在是太有影响力了。乃至于外地人去了成都,都会想方设法去宽窄巷子走一趟。
己亥年的初夏时节,我与家人在成都小住了几天,本来是要到成都的周边地区走走看看,谁知那些日子,天空不作美,天天下雨,给我们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我们只好改变行程,最后两三天原本是计划去峨嵋山、乐山的,但面对整天阴雨绵绵的天气,就只能是改为游览成都市区的几处名胜古迹的了。
我们这次旅行是自由行,来宽窄巷子走一趟也是我们这次来成都游览的其中一项内容。家人中有人有“宽窄巷子”情结,他们最初订的酒店是从网上查询到的离“宽窄巷子”较近的一间酒店,谁知道住了几晚上才发觉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于是又改住宿酒店,在成都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间真正离宽窄巷子较近的酒店住下来。
那天下午,我们午休完后,太太说去宽窄巷子走一走,我说“行,打个的士过去。”太太说“不要,酒店离宽窄巷子不远,步行过去即可。”于是,我们便开始步行,由于是首次在没有人带路的情形下,行走在成都的青羊闹市区,只能是借助手机导航引路。我们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里,经过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终于到达了宽窄巷子。此时已经是黄昏时分,天空中的绵绵细雨不见了。我们在宽窄巷子入口处拍了几张照片,便深入到宽窄巷子里面,东瞧瞧,西看看,仿佛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宽窄巷子”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这三条巷子原先是清代时的古街道,整体上与清代川西民居的风格一致。走进宽巷子,就如在清代的市井胡同里踟蹰。巷子里的这些老建筑如一位位表情凝重的历史老人,正在俯首望着我们的到来。我们缓慢地移动着自己的脚步,仔细地观察这些建筑物,宽窄巷子虽然历经沧桑,但却是在成都保留得很好的满清遗迹。一面老墙上的拴马石,体现的是北方满蒙出门喜爱骑行的习惯。
经过一番观察,我发现这些古老的建筑物大门上都拥有一个木质的门楣。这些门楣如一个大帽子,遮掩着他们略显深邃的眼睛。这些建筑物的构件如窗扇、门楣上的雀替垂花柱等,从细节上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尽管它们很少为游人所关注,但是巷子内那古老沧桑的气息,在它们的身上散发得最深切最悠香。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规划与建筑的独特风格:完整的城池格局与兵营的结合,北方胡同与四川庭院的结合,民国时期的西洋建筑与川西民居的结合。成为当今城市风貌趋同大潮中稀缺的城市文化资源。成都是中国的满城制度在全国几十个重要城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而宽窄巷子又完整体现了清朝满城近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其独特性是不言而喻的。
有朋友说:成都人很信奉的一句话,人生不一定要活得有声有色,但至少要有滋有味。这滋味既是指唇齿之间的味道,也在说日常生活中的悠闲。宽窄巷子既有表情凝重的历史古建筑,引人入胜的砖文化墙,还汇聚了成都特色小吃、民俗玩意儿等。在宽窄巷子的街檐下,在梧桐掩映的浓荫里,陈旧的方木桌,川西独有的黄得发亮的竹椅随处可见,茶客们或三两为伍,或独占一席,一盏清茶,两腿一翘,悠闲地叼一枚烟袋,就着一杯盖碗儿茶,或打牌,或聊天,或看报,或发呆,微风轻拂,花树摇曳,尽显幽静和惬意。叫卖装饰挂件和风味小吃的店铺、坐位让小巷显得热闹非凡。
与其他闹市区一样,宽窄巷子里也有不少的酒吧、茶馆和精致的饮食店,有各种富有成都特色的美食。成都人会吃。琳琅满目的美食,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如肥肠粉、叶儿耙、卤肉、肉包子、饺子、冰粉、锅盔、锡纸烤扇贝、炒圣子、锡纸烤圣子、担担面、烤黄鱼、夫妻肺片、酒酿小圆子、三大炮等等。游人坐下来,叫上一份甜点或小吃,慢慢地品尝,咀嚼美味的特色,品味小巷的风情,成为老成都的生活缩影。我们选择了一间名叫“糖三炮”的美食店用晚餐,点了一些诸如担担面、三大炮、叶儿耙等之类的风味小吃,感觉味道还不错,
宽窄巷子里,古街尘缘,古街历史。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成都日渐久远的故事。一街一景,景中有景。两侧的的古建筑,参天的古树给我们描绘了历史的画卷,讲述着历史的记忆。每一个庭院的设计是那样的含蓄,那样的具有民族特色,那样的富有文化底蕴。每一个庭院的院门都很讲究,院门的两侧都摆有石质的不同样式的狮子、石盆景等,这就是它与其他古镇古街所不同的地方,每看一处,没有雷同,让人不生倦意。宽窄巷子里还有一丝民国时期的风情,在巷子深处有一栋小洋楼,是罗马建筑的风格。中国传统建筑中又夹杂着很多民国年间洋气的装饰,有一种东西结合的美妙味道。似乎每个院子都是一个故事,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走进宽巷子11号院子。院名恺庐,该门头为宽窄巷子中最富标志性门头之一。传说百年前此宅院主人留洋归来颇有一番革新思想,把自家的旧时门庭焕然一新。院门用特制的青砖砌成带有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门,门洞上方嵌入中式传统石匾,匾上采用大篆阳刻“恺庐”,二字写法革新,一反当时中国人从右向左读字的规矩。“恺庐”两字,由于写法有点“怪异”,许多人包括我在内,第一眼还真的认不出来。石匾上方砌出的椭圆形图案,代表高悬“避邪镜”,意在镇退各路妖魔,永保合家平安。院落坐南朝北,是由院门、过厅、厢房、正房和后厢房组成的三进院落。据传说,解放前夕的“恺庐”是刘文辉的部下川西电台台长陈希和的私宅,蒋介石到成都时曾专门来过这里。刘文辉给解放军的电报就从恺庐发出。历史的滚轮让许多事情已经无法考证其真假,但正是有这些久远的故事,才让宽窄巷子里的建筑充满了传奇。而现在的“恺庐”,据说是宽窄巷子里唯一“留驻”的八旗子弟,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那木尔羊角的居所。
宽窄巷子里还有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即那一声声富有四川方言的吆喝声:掏耳朵不?舒服赛神仙哦!“掏耳朵”可是四川人最会享受的绝笔手艺之一。我看到有好几个游客正躺在竹制躺椅上,微闭着双眼。几个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大妈大叔们正聚精会神地蹲在这些游客的身边,用一根细小如丝的银色小勺子在他们耳朵里鼓捣着,然后当这些大妈大叔们拿出那根小勺时,他们会很娴熟“呼呼”轻轻地吹着这些游客们的耳孔。我本来也想去尝试一下掏耳朵,被太太“制止”了,她说:“你的耳朵好好的,就不要去凑那个热闹了。再说还有一些事情要办,我们得早点回酒店去。”无奈,看来想掏耳朵,还得下次再找机会来成都了。
有人问我,在成都,最能代表成都市井民间院落文化的是何处?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是宽窄巷子。此地的院落,上感天灵,下沾地气。这种民间院落文化既有精英文化的一面,又有传统的风雅文化一面。原住民、龙堂客栈、门头、小吃、梧桐树、街檐下的老茶馆等等,构成了宽窄巷子独一无二的吸引元素和成都汇语。我行走在宽窄巷子间,看那或古典或洋气的招牌,想象着里面姹紫嫣红金盏绣筵,也是一种享受,似乎空气中都流动着一种开门是往来,闭门亦生意的味道。那些古色古香的青砖青瓦筑起的一座座庭院,好像轻易就收纳了巷子外面马路上的喧嚣,经过阻隔和过滤的时光,弥漫着宁静而市井,传统而现代的浓厚成都巷子文化氛围,令人心情瞬间得到愉悦。真正突显了“慢”生活的宽窄巷。
宽窄小巷,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不过有点儿遗憾的是,这里原来的居民大多数都被迁移走了,宽窄小巷完全变成了供游客旅游体验的地方,当地人除了过来做一点小生意,其他时间也就不会再来这里了,虽然建筑是保留了,当时原本居住的当地人失去了老情怀,也给外来游客近距离亲近原住民少了一个机会。现在成都宽窄巷子十分“红”,街上弥漫着浓郁的商业化气息,看着这满目现代气息的商铺和咖啡馆,过度商业化其实有时候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好事情。我觉得商业化气息太浓,往往会淹没巷子里那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国内许多类似的景点本来各具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特色,但是渐渐都这样变得过度商业化了。我想古老的巷子里,应该是不仅存有一种淡淡的商业气息,也应蕴含着一股夏荷般清新的传统文化味道,并使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一条巷子能见证一座城市数千年的建设发展与演变,这在全国来说也算是少见的。宽窄巷子,见证了成都两千多年来城市的变迁,是这座都市历史发展的缩影。老成都底片,新成都客厅。这是人们赋予宽窄巷子一种新的使命。成都之美就在于有像宽窄巷子这些有着文化气息的景点,在于成都轻松的生活节奏,在于成都人的热情爽朗。宽窄巷子,作为一段历史的传承保留了下来,让人们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下,还能保持一种宁静,是难能可贵的,行走于巷子,实际上也是经历了一次穿越。我想如果宽窄巷子里如果能少一点商业化气息,这座“新成都客厅”会能吸引到更多的天南地北的游人来此“小坐”,来此穿越,来此行走。